APP下载

“认知目标分类”观照下的语文高阶认知教学

2019-10-08陶亚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阶小组讨论课文

陶亚男

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确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他们在教学中开始广泛地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发现,即便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低效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让我们先来聚焦一个教学现象,从中探寻答案。

一、教学现象

前不久,笔者到一所农村小学听课,其中一名年轻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理文,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课堂上,她设计了这样两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第一次小组自学讨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

(1)哥白尼分别问了哪些问题?

(2)抓住省略号想一想哥白尼还会问哪些问题?

第二次小组自学讨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小组讨论:

(1)沈括问了什么问题?

(2)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每次任务布置后,学生只读了一遍课文,就立刻找到了答案开始小组交流,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小组代表在汇报讨论结果时都是引用的课文原句来作答。

二、问题分析

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展示,但是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就是把自己已经轻而易举就知道的东西,再告诉别人一遍而已,自己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问题出在哪里呢?

1.教师对学科课程性质及学科核心任务认识不清

教师虽然運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课堂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但是教师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核心任务认识不清,以至于造成合作无任何意义的情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上述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主题全部指向对课文内容的解读,丝毫没有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而这名教师在人人看得见的内容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表面是把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实则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学生几乎一无所获。这样的课堂完全忽视了对课文语言的习得和运用,忽视了对说理文表达形式的探究,忽视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

2.教学缺少对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价值追求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的。他把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20世纪90年代,布卢姆以前的一个学生洛林·w·安德森更新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以反映21世纪新时代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目标,具体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上述教师两次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都指向低阶认知目标,都是一读就能立刻找到答案,毫无难度,更无讨论价值,学生全部用课文原文来回答,没有提炼、概括,只是最基础的信息“获取”,连“提取”都算不上,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学生整堂课在做的都是简单的查找、识记,简单的理解层面的讨论与练习分享,没有涉及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等高阶认知目标。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实现教师指导下的成长,反而是教师的指导限制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更高层级发展。

三、解决策略

1.聚焦学科本质,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格外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不能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透过课文这个例子,探究语言表达的密码。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上述教师的第二次小组讨论的议题可以调整为:

作者举哥白尼的例子已经能够说明勤学好问的重要了,为什么还要再举沈括的例子呢?

(1)请各小组每名成员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在组长带领下梳理本组的观点,准备班级汇报。

这样的研讨话题指向语言运用的秘密——言语表达的形式,因此才是有语文价值的。这样设计讨论话题,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说理文特殊的言语表达形式,领悟作者精选事例、层层递进地说明事理的表达方法。同时,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所有教学的本质追求都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样的设计也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高阶认知能力的参与,才能获得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同时,学科素养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2.“追求高阶认知目标”,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其实,指向同样内容的问题,我们换个问法,学生需要参与的认知能力就会增多,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更多锻炼。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个体解决起来有难度的,是有思考讨论必要的,是指向更深层的学科秘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上提升自己。

基于以上观点,上述教师组织的第一次小组讨论也可以变得不简单,建议作以下调整: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小组研讨:

(1)课文中列举的哥白尼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提出来的?

(2)这些问题都是哥白尼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如果调动其他感官参与,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你对哥白尼的了解,你觉得哥白尼可能还会在生活中提出什么问题?请你试问一两个问题。

(3)既然哥白尼还会问出很多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多写几个,而是用省略号代替呢?你可以尝试加上几个读一读体会体会。

不难看出,将小组研讨的问题作了以上调整之后,学生就会从简单的信息获取,变成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提炼与分析,并且学生要从自己的分析与综合中获得智慧,尝试模仿运用,调动多种认知能力的参与。

上文第二个问题的表述中还对学生作了方法的指引,“调动其他感官经验”来提问,将课堂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引向课外阅读的积累,这样学生提问就不会仅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生活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比如,当学生说:“为什么雷雨天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教师就可以用表扬的话语点拨学生:“问得真好,你从自己看到、听到的提出问题,调动了多种感官,这个问题可以替代课文里的第二个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不了的言语秘密,也是大多数教师都会忽略的。很多教师能关注到补充省略号,但是几乎没有教师关注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省略号,这也蕴藏着语言表达的秘密。学生自己发现不了的,才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才是需要借助小组智慧的。我们这样层层递进地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思维品质也会得到提升。教学追求的认知目标指向变了,教学质量也会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

3.“高阶认知目标”与“学科本质”相结合,巧设创造性练习

“在全球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代社会里,人们热切追求、着力培养、高度赞赏创新能力。”其实,课堂如果在这两个学习活动之后就结束了,还欠缺了一个层次: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语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个能力层级目标,以及语文学科的本质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创意练笔活动:

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数星星的孩子》,张衡也是一个好问善思的孩子,如果把张衡的故事进行改编代替课文中的一个事例,你准备代替哪一个?怎样改编呢?请你尝试写一写。

这个创意写作环节的加入,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比较、改造中获得同一素材根据不同需要创意表达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收获又会跃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可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并用“认知目标分类”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只有思想改变,行动才会改变”。如果每位一線教师都能够用优秀的、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武装头脑,并将理论与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我们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才是高阶的课堂。

猜你喜欢

高阶小组讨论课文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高阶时频变换理论与应用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端午节的来历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背课文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