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9-10-08孙静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孙静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从此“双创”一词开始走红,同时掀起了“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了“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此局面下,各个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业能力。为此,开始尝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创新并改革针对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更倾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功效,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让学生成长为符合中国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功效研究

肩负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中国高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强化高校师生同社会的接触,尤其是同企业的良性互动。这会让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尤其在“双创”号召背景下,更应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弥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促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才。

一、创新创业能的本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青年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能拥有单纯理论性知识,还要具备各种能力,其中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当代青年们生存之本,同样是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技能。“双创”能力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与理论知识,并以提升学习能力为前提条件,开展高效的实践理论掌握与知识提升等活动。当处于运营知识的教育教学阶段,要能显现出优良个性,更好地促进创新性的创业发展,并富有创新和创业的特性。“双创”能力更加重视创新和创业的双重认识思考,在创新创业的发展过程中,尽最大的努力赋予人类思想的独特角度,从而逐渐提高技能水平。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并且改革与发展创新性创业。作为教育大学生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双创”教育的实施。这种模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校企合作模式得到深化,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促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知识用在实践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生产经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丰富实践经验;企业生产设备和经营项目,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体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项目,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反作用到学生身上,最终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第二,在此种模式下,学校培养出更多“双创”型人才,并将其输送给企业,企业人才储备量增加,有助于企业发展,最终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发展。第三,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性支持,并与学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企业则提供经验、品牌,经过共建和共管模式,培养“双创”型人才,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赢。

三、校企合作下,“双创”教育的不足之处

首先,表現在教育的深层含义上,部分高校不能充分理解校企合作的深层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双创”教育的深入。校企合作相关合作过程中,更加重视短期目标,缺少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涉及内容较少。另外,一些教学计划与校企合作模式相吻合,教学工作没能充分发挥出“双创”教育的积极作用。其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缺少一定的激励,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更加重视学校自身发展,在企业需求方面表现出忽视的态度,在这样的状态下,企业积极性当然不高,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难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最后,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不够灵活,总体功效不足,这成为校企合作不能持久长期的重要影响因素。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更何谈“双创”教育。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制订有效的人才培育方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高等院校应该从所在地区实际经济发展趋势及不同行业中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结合各个专业发展的前景,寻找愿意同学校合作,又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确定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教学理念确定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同企业共同开发出新模式的课程标准与人才培育方案。高校领导层组织专门管理部门,可称之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专门管理机构作为载体,开展各项教学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如何更好地制订人才培育方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洞察能力,等等。另外还要重视对一些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提高订单培养的层次。

在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模式,实施互惠双赢化深度合作,提升订单培养的层次,例如“定向培训”或者“冠名班”等。企业设置出培养方向,以“订单”模式提出要求,学校提出针对性的教育,设定“双创”理念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双创”课程和教育体系。这种模式下,学生有着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果,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更符合企业提出的要求。创业教程要能编制出来,创业中所必须的基础知识要能体现出来,并让学生有参与到创业的机会,体验创业风险,同时感受到某种商业模式的具体开发过程,需要哪些技巧,设计策略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双创”的动力。

(三)同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观念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并且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方法,这并不利于“双创”教学的开展。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改革号召,运用新型的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可应用虚拟仿真式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方法,还可以开展基于某一项目的实践活动教学,或者是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针对性和实践性及实效性都得到大大提高,更加体现出学校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切合,实现专业锻炼同生产企业的对接,达到“双创”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敢于创新,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创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自主思考和善于探索的行为习惯。

(四)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平台。

在优化了“双创”能力教学模式之下,还应该重视实践技能的锻炼。“双创”能力并不局限在创新知识和创业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技能培养上,最主要是锻炼实践能力。从当前高校中校企合作现状看,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加强,部分实训基地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针对此,必须深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锻炼学生“双创”技能,為学生走向未来奠定良好基础。高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将来涉及的行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熏陶;高校还可以尝试建设创新和创业的工作室,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秉承着“资源共享”的观点,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建立创业基地,提供一些创新设备,营造创业环境,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学校中动手能力强、基础稳定、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可发挥能力,展示自身价值,实践创新创业活动。

(五)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双创”教学队伍。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创”型教师的局面得到改善。教学一线涌现出更多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着丰厚知识,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借助模拟演练和项目教学等模式,具有创新和创业经验的教育者把创新创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校内教师利用有课余时间,到学校内参观和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从这点看,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了“双创”模式的教学队伍,有效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六)训练活动系列化,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渗透和熏陶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营造,形成活跃的气氛,充分运用学生业余时间,组织各种各样的“双创”活动,使得训练活动系列化,营造出“双创”理念的校园风气,以渗透和熏陶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透过这样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双创实践互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双创能力。例如,由学校组织的“双创”主体讲座,企业提供赞助;学校设置“双创”文化节,动员学校师生参与;鼓励学生自自行组织各种“双创”社团,等等。这一系列业余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知识结果,还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最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提高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七)设定“双创”教育的专项资金,保证机制要完善。

针对“双创”教育,可以设定专门的奖助金,设定详细的奖励办法,通过科学方式表彰和鼓励在“双创”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学生已经开始研究某个课题,并且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应该等到学校相关管理组织的审议,可以将该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或者转换为学分,达到标准,给予奖励,或者给予毕业的准许。通过这样的鼓励,学生们有高的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也为一些家庭情况不够好的学生,提供了创业条件。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现状,针对其中不足的地方,提出全面创新和优化高校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创新性创业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成长为符合中国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爽,罗二敏,王樱琳.校企合作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J].中国市场,2015(15).

[2]李新平.基于成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思考与探索[J].纳税,2017(28):192.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