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角下的小说英译研究
2019-10-08陈俊花
陈俊花
摘 要: 现如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的一大潮流,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只有遵循一定的翻译伦理规范,才能令译文符合目的语接收者的伦理需求。本文主要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学为基本理论框架,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葛浩文的译本,对译者的翻译伦理进行析评,寻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合理译介模式。
关键词: 翻译伦理学 《红高粱家族》 葛浩文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渐渐提上日程。为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要着重文化作品的外译,推动中国文学走向国际文坛。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当代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倍受追捧,其中《红高粱家族》是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汉学家葛浩文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方使国外读者接触中国优秀作品。
《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祖先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原文中的语言朴实,内容深刻,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葛浩文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翻译,他的译作堪称佳译。笔者从翻译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翻译伦理规范,寻求合理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介模式。
二、翻译伦理学概述
在20世纪90年代,解构主义多元化日渐兴起,翻译文化大转向出现,这都使得翻译研究渐渐倾向伦理学的范畴,翻译学与伦理学相互结合,从而渐渐形成如今的翻译伦理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译者的翻译行为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重新审视。翻译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而译者的主体地位无形中被过于夸大,让人觉得翻译毫无章法可循,其实不然。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需要遵循特定的职业规范及语言准则,这其实是在呼唤伦理的回归,表明翻译需要伦理的支撑。
该理论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发展。在国外,法国文学翻译家贝尔曼于1984年最早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认为译者是翻译伦理学对翻译学意义最大。在此基础上,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异化翻译观。皮姆(2001)指出翻译研究应该而且已经回归伦理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切斯特曼(2001)指出翻译界存在五种伦理模式,分别是再现伦理模式、服务伦理模式、交际伦理模式、规范伦理模式及承诺伦理模式,提供了翻译伦理学的基本模式。本文通过这五种翻译伦理模式探究《红高粱家族》葛译本的伦理问題,试图寻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合理译介模式,使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符合读者的伦理需求。在国内,吕俊是第一个将翻译伦理学引进中国的学者。吕俊、侯向群(2006)提出要用翻译伦理学解决不对称的文化交流问题。申连云(2008)指出译者在面对文化他者时要注重差异,以这种差异作为翻译研究的伦理观,拓宽了翻译伦理学的研究视角。汤军(2007)基于职业和个人伦理探讨了翻译伦理研究的理论与社会意义,对翻译伦理学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三、《红高粱家族》的翻译伦理模式分析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知名的汉学家,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訾晓红,2018)。他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专属译者,中英文功底扎实,非常人所能及也。他一生笔耕不锉,目前共翻译了六十多部中文作品,他曾这样谦虚地评价自己对翻译中国文学的热情:“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刘浚,2008)他的翻译风格严谨而考究,让中国文学具有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一)再现伦理的透视
再现伦理就是再现原语文本的意图,即翻译时要忠实贴近于原文,不仅在语言层面,在风格和意义上也要贴合。这是以往翻译理论中最基本的要求,在翻译中不得随意增加,删减或修改。在《红高粱家族》中,葛浩文对于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他采用异化的手法将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没有轻易改动或增删其中的内容。
例1.你简直是鲁班面前抡大斧,关爷面前耍大刀,孔夫子门前背《三字经》,李时珍耳边念《药性赋》,给我拿下啦!
葛浩文:Like someone wielding an ax at the door of master carpenter Lu Ban, or waving his sword at the door of the swordsman Lord Guan, or recit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t the door of the wise Confucius, or whispering the Rhapsody on the Nature of Medicine in the ear of the physician Li Shizhen. Arrest him!
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同的例子,但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一样的,葛译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在形式上用排比句式,在意义上遵循原文,并没有用“to teach fish to swim” 表达,而是采用异化法直接将其译出,贴合原文,忠实再现了翻译伦理。此外,莫言的这部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属于乡土文学作品,因而那股子“土”味儿不能丢,越“土”的东西越值得研究,必须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
例2.罗汉大爷说:“兄弟们,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大个子伪军说:“老畜生,滚到一边去!”罗汉大爷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大个子伪军说:“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
葛浩文:“Brothers,”he pleaded, “we can talk this over, we can talk it over.”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you old bastard,” the taller soldier barked. “Those animals belong to the owner,” Uncle Arhat said. “You cant take them.” The puppet soldier growled menacingly, “If I hear another word out of you, Ill shoot your little prick off!”
这组对话富有浓厚的地方方言特色,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土”味儿,再现了乡土语言的粗俗特征。葛浩文在译的过程中保持同样的风格,用“hell,old bastard,shoot your prick off” 等粗俗的语言,再现了原文粗俗语的乡土特色。
(二)服務伦理的透视
服务伦理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商业性活动,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服务。葛浩文在译《红高粱家族》时,“以读者为中心”,必要的时候适当删减、增补或改写。译者要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应用以读者为取向的服务伦理模式。
例3.看你劈腿拉胯,好像骡马撒尿。
葛浩文:What the hell kind of way is that to stand? Your legs are spread like a mule taking a piss.
中国的四字短语一直都是翻译中的难点,就像此句中的“劈腿拉垮”,并不是真的指“劈腿拉垮”这个动作,在此处指的是站姿松散,精神不振,葛浩文将之意译为“the kind of way is that to stand”,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原意,还加了“hell” 这个词,将原文的粗俗的味道也传达出来了,可读性很强。
例4.我们村里一个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对我说: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战,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
葛浩文:An old woman of ninety——two sang to me,to the accompaniment of bamboo clappers: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so many men; at Black Water River the battle began; Commander Yu raised his hand,cannon fire to heaven; Jap souls scattered across the plain,neer to rise again; the beautiful champion of woman,Dai Fenglian,ordered rakes for a barrier,the Jap attack broken.
这一段中老太太的话很押韵,大多以an,ian,uan结尾,其实是一段说唱词,极具中国文化韵味,葛译把基本的意思表达出来,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法,若直译,读者则完全不知所云,而葛译可以清楚表达原文的意思。此外,这句话中增译了“to the accompaniment of bamboo clappers” 这一分句,词尾也都押韵,这位手持竹板进行说唱的民间艺人的形象,深入读者内心。
(三)交际伦理的透视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令交际双方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若要实现这一点,译者就要平衡原文和译文,不可轻视任意一方,否则将难以扫除语言障碍,更难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交际翻译力使译作读者产生与原作读者可能接近的效果”(纽马克,2001)。所以,翻译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交际伦理,促进翻译主体之间的交流,丰富目的语读者的内心世界。
例5.但这些人住在村子里,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
葛浩文:But when they were quartered in the village, they had just stirred things up so much, with chickens squawking and dogs yielding, that youd have thought it was a garrison command.
例6.“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葛浩文:“A noble man gets his revenge, even if it takes ten years!”
第一句中,葛浩文将“鸡飞狗跳”直译成“with chickens squawking and dogs yielding”,但是只有这句显得太过单薄,葛浩文还增译了“stir things so much”,使句子即有中国韵味,又准确达意。第二句中,他将“君子”,“十年”译成了“a noble man”, “ten years”他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文化中的语言文化内涵表达得恰如其分。
(四)规范伦理的透视
规范伦理的分析是以图里的描写翻译和规范理论为基础的,重点在于对译作进行客观的描述,而不是基于译者的主观判断,以特定的行业准则规范翻译的行为。切斯特曼将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职业规范,既要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又要承担相应的职业道德(何璐,2013)。制定翻译规范欲达到四个伦理价值:明晰、真实、信任、理解(王莉娜,2008)。
例7.秋风起,天气凉,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葛浩文: Autumn winds brought cool air, and wild geese flew through the sky heading south, their formation changing from straight line one minute to a V the next.
在这句中,“一”和“人”均指大雁飞行的队列形状,若翻译成“one”和“people”就背离了原文的本质含义,在此处,葛浩文将其翻译为“straight line”, “a V”,把原文中的比喻翻译得简洁明了,富含新意,而且表达出了原作者的意图,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译者也尽到了应尽的翻译职责。
(五)承诺伦理的透视
承诺的伦理要求译者要遵守职业道德伦理,体现其专业水准和素养,不可随便乱译、硬译,尽量避免误译,不可抛开原文进行创译,葛浩文翻译所有的作品,都坚持对原作者,读者及客户负责的道德伦理,绝不会因外界条件而乱译文学作品,这也是他职业操守的体现。
例8.奶奶那年身高一米六〇,体重六十公斤。
葛浩文:That year Grandma was five feet four inches tall and weighed about 130 pounds.
例9.娘的,你是个人种事不干一点的野先生!
葛浩文:Youre a goddamn wild man engaged in inhuman business!
在第一個句子中,中西方的度量衡单位不同,需要进行换算,葛浩文将“米”换算成“英尺”(feet),“公斤”换算成“英镑”(pound),这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也体现了译者专业的素养。第二个句子中,“野先生”指的是那些丧失医德的江湖医生,他将这个词直译为“wild man”,并且增译了“engaged in inhuman business”, 如此译法,使原文的深层含义得以传达,阐释了“野先生”的本质内涵,体现了译者的专业水准与道德伦理。
四、结语
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学为理论框架,对《红高粱家族》葛译本中的九个不同片段进行了析评,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及承诺伦理等五个翻译伦理的维度出发,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详细阐释,得出葛浩文的译文偏向于异化,力求尊重原文,保留原文的特色,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会进行适当的增减。葛浩文的翻译实践给其他译者发挥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译者要令其译文符合读者的伦理需求,遵循对原文忠实的再现伦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伦理,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交际伦理,还要遵循制约译者行为的规范伦理及体现专业水准的承诺伦理。译者要力求翻译出完美的译作,通过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介绍到海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 Andrew.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2001(2): 139-154.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3-34.
[3]Pym, Anthony. Introduction: 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The Translator, 2001(2): 129-138.
[4]何璐.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视角下的汉语粗俗语的翻译——以葛浩文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为例[J].学园,2013(22):107-108.
[5]刘浚.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我译故我在[N].环球在线,2008.
[6]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7-29.
[7]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2):16-19.
[8]汤君.翻译伦理的理论审视[J].外国语,2007(4):57-64.
[9]王莉娜.析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J].外语研究,2008(6):84-88.
[10]訾晓红.翻译伦理视域下《生死疲劳》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8(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