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大学双向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2019-10-08陈洁云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向

陈洁云

摘    要: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高校传统上基于知识生产模式1下的学科建设,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产业化的问题,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基于知识生产模式2的双向学科体系构建,既注重创新又注重创业,既适应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要又解决了知识积累与知识产业化之间的矛盾。构建双向的学科体系,需要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师资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    双向    学科建设

一、大学科技产业化的现实困境

高等院校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6年起,高校基础研究经费规模超过研究机构;2009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3.8%,其规模首次超过全国半数(1)。但是,在研究成果产业化方面,高校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我国每年专利技術实施率仅为10% (3),国际上一般是40%左右 (4)。

一方面各级政府都在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和推动教师走出校园,走向企业,甚至是鼓励教师离岗创业,保留教师身份待遇(5),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该如何破解?

二、困境背后的原因分析

大学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相比经济上的回报而言,更在意的是获得学术上的肯定,因为现有大学的考评及职称晋升体系是鼓励教师做出高水平的学术成就而不是鼓励教师面向市场搞经营。大学教师追求政府科技奖励,追求各类高水平论文,对可能会带来经济利益,但在学术上不能带来进一步发展的已有专利“视而不见”。

高校热衷于基础研究而忽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是对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坚守。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是以理论独尊,是纯科学研究,研究问题由学术团体的喜好所决定。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侧重于基础研究,较少关注研究的产业化应用,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被称之为学院科学,或者说是知识生产模式1(6)。

在模式1下,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再到产品的市场化,呈现的是线性的单向过程,只有基础研究才能推动创新发展是知识生产模式1下的创新观。创新的源头主要在高校。创新的单向性本质上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单向性。高校的学科建设,以追求原创性为目标,力图通过科学创新带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的基础性,面向基础研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应用研究;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师资主要来自高校,缺少社会经验;平台建设的封闭性,企业介入平台建设的程度比较低,基本是由高校在主导。这种学科建设的单向性最终传导并导致创新的单向性和封闭性,表现为科技成果没有走出校园“深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的生产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学院科学开始让位于后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或者说是知识生产模式2,是应用推动机制,解决问题是与成果的实际应用有关,具有跨学科的特性(7)。目前,知识生产模式变迁的观点越来越被学界认可,但是从知识生产多样性的角度而言,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是一种共存而非替代的关系,也就是说两种模式会长期存在。

三、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双向学科体系构建

美国科技政策专家D.E.司托克斯认为,由“是否追求基本认识”和“是否考虑应用”这两维坐标构成的四个象限,将科研活动分成了四大类。第二象限为开展纯应用研究的爱迪生象限,第四象限为开展纯理论研究的波尔象限为。第一象限为既追求基本认识,又具有应用目标的“巴斯德象限”。在巴斯德象限,研究具有应用目标的特性,同时兼具基础性,根据司托克斯的观点,巴斯德象限的知识生产体现了知识生产模式1和模式2的特点。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大学与企业之间出现了交集。这个交集,首先出现在爱迪生象限,因为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应用而不是推动基础研究。但是,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导向,客观上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开展。因此,这个交集部分具有双重属性,主要集中在爱迪生象限和巴斯德象限。

基于这两个象限基础上发展的学科体系,我们称之为双向学科体系。所谓双向学科体系,就是在应用导向下,采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其中创新导向,即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创业导向,即应用研究和工业资助的技术开发。创新与创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两者之间的物质与信息之间的交流以达到稳定态。

双向学科体系,从理论上来说适合于所有大学的学科建设,但是,对应用型大学来说尤为适合。一方面,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基础相对研究型大学薄弱,单纯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难度较大,而且与传统大学相比,难以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双向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提供了路径。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双向发展,适合双向发展,往往是那些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社科类学科。

四、双向学科体系的构建路径

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学科建设被认为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9)。参照这个指标体系,双向学科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师资建设和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进行。

1.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产业联动

学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校学科建设与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最根本区别,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一体的。教学也属于学术的一种,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可以促进教学学术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科和专业建设应该一体化进行。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一方面及时将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的优质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科研训练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专业作为固定的人才培养平台,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和调整专业的规模和种类,不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上的“专业”,缺乏合法性,这是导致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生产模式1下的专业发展惯性思维,重视知识的门类而忽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提升,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率低,就业受阻。

就其本源而言,专业是围绕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进行的课程的组合,它仅仅是课程的组合,而不是固定的人才培养单位和平台。因此,人才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当然,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说,个性爱好也是专业设置需要考虑的,北京大学为一个学生设置考古专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与培养社会需求的观念并不冲突。

2.科技研发:学科方向与产业化公司互通

双向学科体系构建,最终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网络化的知识生产方式,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这也是知识生产模式2的要求;二是通过知识的市场化反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其研究經费的增长是有极限的(1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可能持续性提高;从一所大学来说,研究经费也不可能持续性增长,到达一定峰度之后经费增长的速度将降低。从学科产业化的角度来看,知识的经营性收入在市场开发得当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实现爆发式增长。因此,知识的经营性收入应该反哺知识的基础性投入,也就是说创业可以支持创新。同时,知识的基础性研发活动得到加强,将为知识的产业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科建设要打通创新与创业之间“鸿沟”,打通的措施是把学科方向的凝练与组建学科性公司对接起来,将基于应用的研究与强调基础的研究结合起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组建以此思路组建产学研究机构。产学研究机构是依托学校学科背景建立起来的开放型研究机构,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科特色,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其发展目标是成立学科性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学科成果的产业化。

3.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

开展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需要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并重的师资队伍。传统的从高校到高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双向学科体系的构建。

在引进方面,要重视那些既有扎实的学科前沿的理论基础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的人才。以德国为例,该国应用科技大学招聘教授,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术性,即获得博士学位;二是实践性,除少数基础性专业外,一般都要求教授应在本专业从事至少5年以上(其中3年在高等学校外)的实际工作(12)。反观我国,教授的经历基本上都比较简单,大学外的工作经验基本上都没有。因此,可行举措是建立双导师队伍,实现高校与企业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共享。通过大学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导师制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

在培养方面,通过教师挂职、学术假期等方式,鼓励教师到基层、到对口单位去合作研究,提高现有师资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浙江省从2012年启动“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鼓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校院所教师或科技人员,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研究院工作,期限不少于3年。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浙江省科技厅在经费和项目资助方面予以支持。

在考核方面,重点化解学术积累与成果产业化之间的矛盾。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研究,重视学术创新的同行评议考评方式,势必引导高校和教师重视学术积累而忽视成果产业化。因此,需要深化人才的职称评价和岗位聘用体制改革,改变单一以学术取向的评聘标准,将教师参加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推广的能力和绩效纳入评聘标准。

4.平台建设:实验室与研发中心共建共享

知识生产模式1下的知识生产,是封闭的,同质的,是小圈子内的,其场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应用激发的研究,是开放的,异质的,没有明确边界的,可以同时在大学、公共机构、研究中心和工业实验室开展(13)。知识生产场所要求的变化,给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知识生产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异质性的利益共同体。原来的利益共同体仅注重单向度的利益,大学注重学术利益,企业注重经济利益,大学或企业缺少实质性的融合,可认为是同质性的,现在的利益共同体,打破了原来的二元对立,学术利益与经济利益融合,我们很难区分一项研究到底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因此,这种异质性的利益共同体,反映在学科建设上,就要求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共建和共享研发平台。

面向利益共同体开放的研究机构,既可设在高校内部,又可设在企业等校外共建单位。不仅高校的实验室要向企业开放,企业的研发机构也要向高校开放。开放式研究机构要打破传统研究机构封闭型的建设模式,做到意识开放、人员开放、平台开放,真正适应异质性利益共同体的发展需要,使开放式研究机构成为双向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参考文献:

[1]余冠仕.高校基础研究规模超全国半数[N].中国教育报,2011-05-20.

[2]柯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3/15/c_127581792.htm,2015.10.11.

[3]董冠洋.国家发改委官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EB/OL].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12-21/5647840.shtml,2015.8.1.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5〕23号,2015.4.

[5][英]迈克尔·吉本斯等著.陈洪捷,等译.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6]樊旻倩.对GLNSST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25.

[7]学科评估工作简介.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276985.shtml#3[DB/OL],2014.10.9.

[8][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2.

[9]张有龙、赵爱荣.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8-59.

[10]樊旻倩.对GLNSST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25.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G15JY-08):多元视角下宁波市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科学研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向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完善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的思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一种工作频率可变的双向DC-DC变换器
基于双向预测的图像去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