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大学精神内涵的四个维度

2019-10-08丁志山

大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大学精神实践活动

丁志山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主体,追溯大学精神的产生与作用,是塑造校园文化、推进学校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论文从实践、发展、个体、时代四个维度来理解和讨论大学精神形成的逻辑和内涵,以更好地把握大学精神的实质,引导大学精神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精神;实践活动;发展能力;个体认知;时代变迁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126-03

大学精神是师生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势、理想信念等,是学校师生共同的意识形态。大学精神是学校内部制度体系、伦理规范形成的基础,是校园规划、环境建设、设施配置以及教学行为、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的源泉,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和讨论大学精神形成的逻辑和内涵。

一、从实践的维度来看,大学精神的缘起和目的都归结于大学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形成价值观。大学师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专业学术实践。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师生们会深刻体会到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基本评价和认可程度,深刻体会到各自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中了解到自己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在个体发展上的实用价值,对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对学校管理活动的正当性、有效性、适用性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大学师生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人际交往实践,他们在校园里与同事、同学朝夕相处,参与集体活动,担任团队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知人际氛围,对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生存法则做出基本判断,并养成在这个群体中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大学师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代表本学科、本专业,甚至代表所在学校,走出校园去传播文化、推广知识、交流学术、服务社会、参加竞赛等,在与政府机关、商业企业、社区农村、兄弟单位同行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了解到社会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看法和评价,包括公正的、客观的评价,也包括不公正的、不客观的评价,感知社会冷暖,由此推断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坐标定位和应该扮演的角色,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使自己能够立足行业,适应社会。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回大学校园,影响师生的校园生活规范。大学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这些价值判断如果成为普遍性的看法或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判断人和事的基本准则,就会生成大学的基本价值观。这个基本价值观是师生判断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和实际效用的基本依据。

价值观构建大学精神。大学师生对于能够促进学科、专业和学校立足社会,满足个人生存、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向、管理模式、工作路径、处理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以及学校对个人能力、素質的要求等,会给予普遍认可和接受,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趋势,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由此演化出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大学精神可以通过总结,凝练成简明的规则,成为统一的思想意识,并通过制度和伦理规范固定下来,运用文化符号表达出来,作为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学校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可以在大学师生中代代传承,成为学校的形象和社会地位的标识。

大学精神引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可能是正面的,符合大学办学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消极的,扭曲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由此所形成的大学精神,可能有利于大学未来的发展,也可能把大学引向歧路。每个社会组织的管理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也一样。每一所大学可以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但是不能偏离大学精神的共有价值。所谓大学精神的共有价值, 是大学精神的第一层面, 是相对于个性化的大学精神而言的宏观的大学精神, 此为大学的共性。第二层面为大学精神的特定价值, 是微观的大学精神, 此为大学的个性[1]。如果大学精神中缺乏兼容并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那么这所学校必然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可能在短期内会取得一些学术成果和进步,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大学精神的构建有赖于大学的领导者的引导,使之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然而大学的基本价值观及其相伴而生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大学的领导者也难以轻易改变。强行推行新的价值观,塑造新的大学精神,只能是各说各话,政策的推行阻力重重。即使新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多数人未来的共同利益,也可能因为不符合现实的需求而夭折。因此,大学的领导者要善于为大学和学科专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善于引导师生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有意识、有步骤地培育新观念、新理念,逐步凝练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大学精神,使大学精神成为引导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

二、从发展的维度看,大学精神的缘起和目的都归结于大学的发展能力

在发展中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和认知,文化自觉源于文化自信。一所蒸蒸日上的学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师生对办学理念高度认同,他们也急需总结成功的办学经验、治学方法、治理模式,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但任何学科的成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学术人的奋斗和积累。同样的学科在不同的学校,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发展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刚起步的学校,往往缺乏学术积淀,无法确立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没有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人才断层,资源匮乏,在行业内学术地位低,师生缺乏自信。然而,能够带来文化自信的不仅仅是成功的结果,还有走向成功的奋斗过程。成功的领导者能够明确学科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能够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可行、可操作的对标对象、实施计划和项目清单,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组织师生逐步推进每一个项目。师生在每一个取得成功的项目中,体验喜悦,总结经验,为后续发展做好准备。他们是成功经验的创造者和总结者,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通过发展凝聚人心,在发展中克服困难,让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是一所大学筑牢办学根基的基本逻辑,是促进大学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大学内部环境与大学外部环境之间良性循环的基本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引导师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催生大学精神。文化自觉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确立新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认同,从而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动力[2]。作为创新科学理论、传播专业知识、传承人类文化的高等学校,本身具备文化传承的天然基因。而师生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也希望通过凝练大学精神,锻造大学的“名片”,传承大学的学术,使大学精神的产生具有原动力。但发展能力越强的学校越有这方面的需求,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对自身成功的发展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思想意识,以便于传承和推广成功的模式,达到凝聚团队、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文化自觉程度越高的大学,越能够形成稳固的大学精神。同时,文化自觉程度越高的大学,也越能够超越功利的目的,理性地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平静地分析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从文化自觉到大学精神,可以是自然的过程,也可以是有组织的过程。大学的领导者可以在业已形成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推动大学精神的产生。领导者可以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炼大学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广泛地凝聚共识,还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凝练出更加符合新趋势、新理念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引导发展方向。一所大学的精神影响大学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大学精神凝聚了师生的奋斗史,是师生选择学科方向、鉴别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大学精神塑造了群体氛围,会影响个体的选择和判断,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生活方式,在群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大学精神往往成就一所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是大学人文生态环境的源头。大学精神体现出一所大学师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即使外部环境产生重大变化,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仍然具有坚固性,甚至成为大学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逻辑起点。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使大学师生能够坚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术追求,这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大学精神也应当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吸收新理念、新思维,丰富自身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更加适应新的变化。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重要资源,大学的领导者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大学精神,就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顺势而为,激发出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精神影响的不仅仅是大学本身,它作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社会构成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从个体的维度看,大学精神的缘起和目的都归结于大学的个体认知

在个体认知中产生群体认知。大学师生作为个体来到大学校园,虽然他们的性格和经历迥异,但是能够来到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他们的学术水平、学业成绩基本相当,在对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心路历程类似,个体的观念极为相似。个体集合成为群体。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标而组合到一起的两个或更多相互依赖、彼此互动的个体”[3]34。在大学校园里,既有以工作、学习为目的的正式群体,也有以社交为目的的非正式群体,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群体,他们在一起沟通、交流,在面对成功和困难时,彼此互为精神依赖,个体的认知会不自觉地成为群体认知。

群体认知激发大学精神。群体认知对构建大学精神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发大学精神的产生。一方面,大学师生的群体认知本身就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群体认知会引导大学精神。这是因为,不同的群体认知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会产生极大的差异,会归纳、总结出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引发不同风格的大学精神。群体认知与大学发展形成互动,理性的群体认知促进大学的发展,非理性的群体认知可能破坏大学的进步。大学的领导者要时刻关注本校师生的特点,通过制度和有效的思想工作,引导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引导群体认知。

大学精神引导个体认知。个体联合成群体,群体可以转化为有效的团队。所谓团队,就是“利用积极协作、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以及彼此互补的技能来努力完成某个特定的共同目标的成员组成的群体”[3]353。团队区别于群体,在于其成员之间不仅仅是聚合与相互依赖的关系,更是负责与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大学精神的引导和推动下,个体不仅仅会因为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学习工作而成为“群体”,更会成为在学习工作中负起责任、相互补充的“团队”。显然,大学的领导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师生塑造大学精神,目的在于把师生整合成为一个个有效的团队,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对学校、对学科、对文化的认知水平,成为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专业人才。

四、从时代的维度看,大学精神的缘起和目的都归结于大学的时代变迁

在时代变迁中推动创新。大学总是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专业设置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推动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大学的发展只有在内部纯粹理想与外部现实期望之间的动态平衡中才能进行,极端保守和极端务实都不能成为最佳的选择[4]。因此,在时代变迁中,创新成为大学的主旋律,各个学校都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追求创新,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

创新水平激扬大学精神。大学师生在创新活动中,增强了成就感,提升了凝聚力,他们必须不断为下一次成功总结经验,奠定基础。因此,创新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激扬大学精神的过程。创新水平越高的大学,往往越追求对大学精神的凝练,希望通过大学精神传播学风与传承学术。大学精神与创新工作还是一个相互促进、相生相伴的过程。大学里最重要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有赖于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是大学不约而同的追求。高层次人才“择木而栖”,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待遇,还包括学校的软环境。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是引进人才最重要的环境。大学的创新还在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学科交叉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以学科之间相互交织、相互阐释为特征的整合性研究,成为应对复杂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趋势[5] 。显然,具有开放、综合特性的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能够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反之,封闭的、单一的文化氛围会成为学科交叉的障碍。可见,管理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同时直接推动大学精神的产生,塑造大学精神本身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

大学精神引导时代变迁。一所大学能否顺应时代发展,关键在于它的创新能力。一所大学整体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师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动机就是创新需求。创新动机依靠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激励,在大学精神的引导下,培育师生乐于奉献、热爱专业的道德情操,就是在培育创新动机。创新思维指的是善于捕捉創新机会、创新途径的心理习惯。在大学精神的引导下,培育师生乐学好思、博采众长的品质,就是在培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成功的概率。在大学精神的引导下,培育师生克服困难、刻苦钻研的勇气,就是在培育创新能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不管哪种创新,其最终的目的是人才培养,最终成果体现在毕业生的社会声誉上。毕业生会把在大学里养成的专业水准、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带到社会上。培育大学精神,就是培育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秀成,汪业周.大学精神与大学治理逻辑起点的文化观照[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161-165.

[2] 金松.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19):40-42.

[3] 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11版.李原,孙健敏,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刘庆昌.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重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161-170.

[5] 袁广林.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组织建构和制度设计:基于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7):1-8.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大学精神实践活动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