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甲度乙特制范文从隐到显

2019-10-08陈云慧施茂枝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静物范文环节

陈云慧 施茂枝

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是《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书共有十三种教学模式,组成“童话体写话”“观察习作”“纪实习作”三大模式群,同时也构成了小学三个学段的习作教学序列。施教授在总结前人、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将观察习作集中于第二学段,用五种教学模式形成本学段内部次教学序列。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的评价标准,清晰的教学步骤,独特的教学策略,让教简易,写不难。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居所有模式群第一位,宜在三年级实施,也适用于统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运用得当,可达到预期和理想的效果。

一、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概要

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是将某种玩具、文具、工艺品等器物或水果、蔬菜等置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和感受写下来,类似于美术课上的静物素描。其属于状物类文章的练笔,但略有差异。一般状物类文章不仅要细致地描摹对象的形、色、声、味等“物色”,还要根据对象特点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品格,或挖掘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即托物抒怀言志。而刚刚开始练笔的三四年级的孩子,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有限,不能揠苗助长地对其提出过高的立意要求,只要能写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知到的东西和一些直观感受或简单联想即可。这也与语文课程标准本学段习作目标“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相吻合。

1.教学目标

根据静物观察习作实际,本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一定顺序并调动看、听、闻、触摸等手段观察,把所获得关于对象各个方面的信息和自己的直观感受或联想写清楚。此外,还有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而确定的常规教学目标: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正确使用逗号和句号等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

2.评价标准

不同于当下小学习作教学,《这样教写作不难》中的十三种教学模式,一律把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标准,但教学目标中各条目轻重有别。根据静物观察实际而确定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首要评价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而确定的常规教学目标,是每次习作评价必备的评价标准。

3.教学程序

有两大环节:一是指导观察与口头表达,掌握观察和表达方法;二是学生迁移方法进行獨立观察和书面表达。加上必要的引发性和过渡性配套环节,本教学模式共有相对稳定的五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2)引领观察,点拨表达

此为核心环节,是指导的重心所在。指导观察和点拨表达要结合起来,并把指导观察置于最优先的位置。指导观察,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将静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动用所有可以运用的感觉器官有步骤地细致地感知对象各个部分的细微处。

(3)小结提炼,明晰方法

此为上一环节的补充和深化。教师通过范文将上一环节学生所运用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加以规整,使之更加全面、完整和凸显。

(4)迁移方法,观察表达

放手让学生迁移运用前两个环节中学到的观察方法,独立观察其他静物;运用学过的词语等语言材料以及前两个环节学到的表达方法,动笔把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有序地写下来。

(5)目标为据,展开评价

以教学目标中刚性的、可测的条目为标准,组织学生对已经写成的部分展开评价。课终要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初稿,并完成习作。

4.教学措施

(1)导甲度乙的迁移

“度”为由此到彼之义。在“引导观察,点拨表达”中指导学生观察和口头表达甲物,在“迁移方法,观察表达”中则让学生独立观察和书面表达乙物。“导甲”中,教师通过精心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表达方法。“度乙”中,学生运用从上一环节中学到的方法独立观察和书面表达。此时,学生虽然观察顺序和方法相同,但观察所得因观察对象有别而相异,而感受也因个体不同而相异,文字表达便仿创结合;即使观察对象完全相同,但因观察与表达完全独立进行,其文字同样是仿创结合的产物。甲与乙需要有一定的相似度,不仅有形貌上的相似,还有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上的相似。但相似度绝非越大越好。相似度越大,观察与表达难度越小,创造空间也被挤压;反之,则有充裕的创造空间。相似度大小的拿捏,须以学生学习起点和学力为依据。

(2)使用特制的范文

本教学模式使用的范文是特制和专属的文本。首先,它是教师的“下水文”,是根据教学需要而精心写成的独特文本。教师以课上用来指导学生察甲写乙的“甲”为观察对象,先行观察、表达,写成范文,文中囊括准备在“引领观察,点拨表达”环节指点给学生的所有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之后,教师以自己的观察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以自己表达时运用的方法指点学生。而学生对范文中所囊括的各种观察和表达办法,因在“引领观察,点拨表达”环节中便有过切实体验,大多领悟较深,迁移运用时便可得心应手。此外,这一专属的范文使用时机是特定的,只在“小结提炼,明晰方法”环节使用,学生只运用范文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而不能直接借用或抄袭其文字,并不妨碍创造,从而有效避免千人一面。

(3)从隐到显的指导

不喋喋不休地授予观察方法,而是直接引导学生观察静物。一边观察和表达,一边相机点拨方法;再通过范文,点明方法,进而迁移运用于独立观察和表达。先学习操作规则方法是显性学习;完全凭借模仿,不施加规则方法点拨是隐性学习。边操作边点拨规则方法,是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的融合。观察习作,先直接引领学生观察和表达,并指点方法,再将这些方法从范文中一一归整和提炼,经历了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融合再到显性学习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我的植物朋友”教学设计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目标,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常规目标“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正确使用逗号和句号等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外,主要有两条:一是迁移运用从观察鸡冠花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仔细、有序地观察蝴蝶兰,把它枝干、叶子特别是花朵的颜色、数量、形状、大小以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二是学习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观察时产生的感受或联想。教学过程如下:

1.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借助谈话法,让学生回忆本单元认识的植物和动物朋友。出示公鸡的图片,指出头顶部分为鸡冠,接着出示鸡冠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其样貌猜花名,从而导人新课。

2.引领观察,点拨表达

(1)整体观察

引导学生整体、大致地看看鸡冠花,说说看到了什么。其内容要包括:老师带来的植物朋友是什么,这朋友长得怎么样。

(2)分步观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叶子,先看数量,接着细看叶子的颜色,再细看叶子的形状、大小、厚度,然后仔细看叶子上面的条纹即叶脉。每看一样,都引导学生用上学过的词语表达出来,并鼓励其用上其他语言材料。

继续往上观察花朵。先看数量,接着细看色彩,再细看花瓣的特别处:只有一瓣、肥厚、有褶皱。然后说褶皱像什么、两朵花挨在一起又像什么。最后,假设站在花前,会闻到什么。鼓励学生用上学过的词语、其他语言材料和比喻句。

(3)述说感受

回顾本单元课文《荷花》,齐读写感受的部分(从“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到课文结尾)。然后让学生说自己观赏鸡冠花后的感受,可借类似的问题来引导:此时此刻,你觉得眼前的只是花吗?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在做什么?鼓励学生运用比喻特别是拟人的手法说感受。

3.小结提炼,明晰方法

出示教师“下水”特制的范文:

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植物朋友,它是一盆鸡冠花。茂密的叶子顶着火红火红的大红花,远远看去,就像昂首挺胸的大公鸡,美丽动人。

这盆鸡冠花,叶子密密层层的,把茎严严实实地遮起来,让人看不清茎的样子;颜色有些特别,不像其他植物,绿油油的,而是绿中带点红,绿中带点紫。叶子薄薄的,长长的,尖尖的,最宽的地方大约有我们两三根手指那么宽,上面布满一对一对红色的条纹,一片一片挤挤挨挨,叶尖片片向下。

教师用较陕速度朗读,全体学生跟读。再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观察鸡冠花的方法和顺序,找到写感受的文字和学过的词语,以及比喻、拟人手法的优点。

4.迁移方法,观察表达

通过类似这样的过渡语,引出蝴蝶兰:“同学们,刚才我们会了会鸡冠花这个植物朋友。知道吗?还有一个植物朋友,春节刚过不久,一些同学家里可能就有它。它的取名方式跟雞冠花一样。”让学生迁移运用观察鸡冠花的顺序和方法细致观察,并且写下来。注意将目标以要求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学生独立观察,动笔写作。

5.目标为据,展开评价

指名展示写成的部分,以上一环节出示的习作要求为标准,组织学生评价。布置课文作业,让学生根据讲评继续修改和完成习作,抄正上交。

三、模式与教材的双向调适

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非为教学统编本教材习作而建构,而教材更非为应用本教学模式教学而编排,所以应用本教学模式教学“我的植物朋友”,要进行双向的调适,方能取得理想成效。

1.把握编者核心意图

本单元习作,开始的导语是:“春天到了,到处生机勃勃。让我们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和它交朋友。”一般情况下,导语是理解编者意图的重要窗口,因此有些教师可能会固执地坚持写春天的植物。本单元阅读部分有四篇课文,两篇写植物或与植物有关,两篇写动物。其中《荷花》中荷花在夏天开放,《昆虫备忘录》里的昆虫活跃期不都在春天。可见,表现春天非编者核心意图。那么,这些课文的交集是什么?是状物。阅读状物文章,学写状物习作,这才是编者的主要意图。静物观察习作正是写状物文章的。此外,教材要求是“把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这与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的主要核心目标高度吻合。

2.灵活处理使用教材

教材让学生走近植物,学做观察记录卡,这的确也是编写意图。但让学生自我选择观察对象,各自到不同场所独立观察,教师不能有效指导,效果不佳。施教授的十三种教学模式都是在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的教学观下构建的,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是这一教学观之要义。本学段五种教学模式,都是将观察对象带到教室,带到学生面前,因为本学段学生虽处于观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但远未达到高峰期。因此,对教材不能唯命是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精心选择观察对象

本教学设计选择鸡冠花、蝴蝶兰,它们都是“植物朋友”中的一员,都色彩明丽、形态别致、形象美丽、新奇性强,为学生所钟爱。其样貌特征突出,也易于为学生所感所知。此外,这两种花都与动物有一定关联,也与本单元课文既有动物也有植物的特点相应。

选择鸡冠花为甲,蝴蝶兰为乙,是因为后者美感更强烈,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适合作为学生独立观察的对象。

4.适当变通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是不变与可变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稳定性,但也绝非僵死不可变。作为独立于教材而开创的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原本并未充分考虑与教材的关系,也未更多考虑习作与课内阅读教学的勾连。本单元教材,阅读状物文章,学写状物文章。这就把握住读写能力的有机联系、协调并进的语文能力发展规律,也贯彻了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原则。本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对原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适度调整。主要有两点:

第一,导入环节,从课文谈起。“同学们,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植物和动物朋友。植物朋友是——(荷花),动物朋友是——(燕子、蜻蜓……)。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有很多其他动物朋友。老师今天又带来了一位,它是——(出示图片,公鸡)公鸡头顶上红色的、非常好看的部分叫——(鸡冠)看,这就是鸡冠——(出示图片)。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跟动物有点关系的植物朋友。它是谁呢?你能根据它的样子猜出来吗?”从课文谈起,巧妙引出鸡冠花,自然而然,学生的亲切感和新奇感也油然而生。

第二,引导观察环节,以《荷花》写感受的文字为示范。《荷花》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作者观赏荷花后的内心感受,与一般写荷花赞美其高洁、写青松赞美其顽强不屈、写鸡冠花赞美其不畏严寒等状物文章完全不同,写得既富有诗意,又真实自然,不落俗套。用以示范,既可以开启学生思维,又使之表达真情实感,避免陈词滥调,也切实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的要求。

本教学模式观察对象以实物为佳,本教学设计用图片替代,因为观察对象或不当时令或比较稀罕,实物不易取得。这也是教学举措上的变通。

猜你喜欢

静物范文环节
静物写生
静物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春色几许(简谱)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怎样写静物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我是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