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对课后练习,做好教学衔接

2019-10-08陈洁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课后练习练习题

陈洁男

统编本教材练习系统主要包括课后思考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练习系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教什么”“学什么”。对于教师来说,它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它能指引学生有效阅读,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其中,“课后思考练习题”这一重要内容在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上有哪些变化?我们又该如何有效衔接?笔者通过学习、研读,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比对发现,整体把握练习体系

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包含积累与运用、理解与交流、拓展与实践三大块内容,重视课文内容的感知与领悟,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练习题包括朗读、默读、背诵、摘抄、理解词句、体会情感、仿写、小练笔、阅读链接、选做题等多种类型。仔细研读可发现,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在设计、编排上突出整体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设计,凸显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一概念,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单元的课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以及语文园地的栏目中。

(1)重视阅读策略的运用

各个年级都有专门的阅读策略指导与相应的训练板块,在借助课文介绍阅读策略知识的同时,又通过课后练习强化了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运用。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竹节人》的课后练习“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宇宙生命之谜》一课的课后练习“如果你想探究下面的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都指向单元目标的落实。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统编本教材中编入了阅读方法指导专题,其阅读练习系统与之相呼应,在课后练习设计方面围绕阅读方法进行了问题设计。例如两套教材中重复出现的课文《小英雄雨来》,通过比对练习题(见表1)发现,统编本教材的练习设计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先参考小标题示例概括课文其他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小标题串联起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练习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故事发展脉络,并逐渐掌握阅读方法。

(3)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编本教材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比对《景阳冈》《祖父的园子》的课后练习(见表2),我们能发现人教版教材练习的设计指向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而统编本教材练习设计是在此基础上指向人物评说、观点表达,指向语言评鉴、领会表达效果,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4)关注文体知识的渗透

文体知识的渗透也是统编本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其课后练习围绕文体知识同样进行了相应的训练。例如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第一篇课文《桥》的部分课后练习:1)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2)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与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文体单元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这种文体的一些特点,体会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增加学生的文体知识。

(5)增强诵读技巧的习得

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对学生诵读方面有十分明确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地练习,并逐渐习得诵读的技巧。例如《七律·长征》课后练习: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有序编排,形成操练系统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对应语文要素的落实,在各年级系统设计,分单元循序推进,每一篇课文内又自成一个操练系统,有序安排。例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的课后练习: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3)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三道练习题先从读人手,完成学习活动的同时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接着聚焦文中部分句子,体会景物的动态美,最后进行迁移运用。通过比对可以发现,统编本教材很多课后练习都是按照了解感知内容、聚焦深入研究、积累迁移实践这样的大致顺序有序编排,每篇课文自成一个操练系统。

3.指向明确,便于指导教学

我们来看两套教材中重复出现的课文《燕子》。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课文写得像一首诗,我要多读读,再背下来。课文写得像一首诗,孩子们怎么体会到?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这样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1~3自然段。这个练习给了孩子“拐棍”——边读边想象画面,便于目标的落实。比对中发现,统编本教材几乎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包含方法意图,加强了方法指导,操作性很强。

另外,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形式丰富,活动性强,比如通过吐泡泡、伙伴交流等形式呈现,生动形象。又如阅读链接与练习内容有机结合,兼顾综合性学习等,并具有提示性和启发性。

二、做好銜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体现了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发展性,是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凭借,是提升“语文学科能力”的抓手。

1.把握整体,明确意图

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是有序地呈现在一个单元、几个单元或是几个年级的课后练习中的,并且前后联系。比如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目标的练习,据不完全统计,在二至六年级,分别以“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等为序列,在相关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呈现,由浅入深,反复落实基本训练,语文要素在学习过程中有序推进,稳步落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一定要明确编者意图,研究教材与课后练习,梳理其“隐性”的知识,比较准确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另外,我们应注意两套教材重复出现的课文在统编本教材新单元的新使命,摒弃以往的教学思路和固化的经验,链接课后练习,探寻准确、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比如,提高阅读速度这一单元,教学《搭石》《将相和》时,教师应该在备课时也测一测读一篇课文到底用多长时间,快速阅读之后,了解了哪些内容?能做到回忆和体验自己的阅读过程吗?

2.依据练习,展开教学

陈先云老师指出,阅读教学应是以课后练习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参照课后练习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这是统编本教材编者的重要理念。教师一定要有把课后练习融人教学的意识,围绕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目标并展开教学。

比如,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中的《精卫填海》课后练习第2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对接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教学主目标:能借助注释、插图等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了解课文是按“介绍女娃出身一为什么变成精卫一变成精卫鸟后怎么做”这样的顺序写的。

教学中,通过“借助注释、插图,了解意思,读好停顿;解密结构,对应读记,讲讲故事”开展板块教学,落实语文要素。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和对课文的理解再设计几个问题。

课后练习发生变化,统编本教材衔接年级的学生不熟悉新的练习题型、练习方式、练习表述,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精卫填海》课后练习第3题: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同学交流。要求学生联系生活,链接课文,表达自己的立场,说出理由。这样的练习题目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量。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梯度指导,通过三步分解难点,让学生自然倾吐,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1)古今对比,默读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聚焦精卫怎么填海的语句,初步感受精卫的精神。

(2)出示故事,判断选择:下面这四个故事,也体现出这种精神的是( )(可多选)

A.大禹治水B.水滴石穿

C.嫦娥奔月 D.愚公移山

(3)说起精卫填海,你想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3.用好支架,优化设计

教师应钻研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用对、用好学习支架,巧妙地将课后练习“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共同产生意义,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比如,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4)查找相关资料,说說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5)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查找资料,体会它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教师应该抓准“默读、想想、反复朗读、查找资料”等方法,重点落实“结合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

总之,教师准确研读课后练习,将练习题有针对性地用于教学,对用好统编本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课后练习练习题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精卫填海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7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条形磁体附近磁通量的最大值分析
2014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暑假趣味练习题(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