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探析
2019-10-08
(平舆县人民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候群具有复杂性,其总体治疗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近年来,老龄化的加剧发展,提升了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发生率,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心衰治疗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的作用不可或缺[1]。为此,此研究选择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62例,对其实施螺内酯治疗的价值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抽取的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62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研究和参照两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51~72岁,中位年龄(61.08±5.69)岁。研究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50~70岁,中位年龄(60.32±5.74)岁。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入选标准: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0~72岁之间,患者的资料完整,经临床证实慢性心房颤动,静息心室率水平为70~100次/min,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NT-proBNP水平超过300 pg/mL,但是低于1 200 pg/mL,左室射分数介于35%~48%之间[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瓣膜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不理想;心电图长R-R超过2 s,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事先接受内科药物常规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同时还包括降糖药物和阿司匹林,若患者伴有液体潴留,需与氢氯噻嗪联合使用。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使用剂量为20 mg,1次/d,共治疗4周[3]。
1.2.2 检测方法 NT-proBNP:标本为EDTA抗凝全血,之后分别进行冷藏和冷冻,测试时需达到室温并将其充分混匀。6 min步行:划一长度30.5m的直线于平坦地面,分别放置一椅作为标记。在此期间患者需往返走动,步履的缓急由患者自身而定[4]。每隔2 min由监测人员进行报时,在此期间需对患者潜在的症状予以记录,同时将抢救措施做好。若患者体力较弱,可适当休息或将试验终止。6 min步行距离低于150 m,表示心功能不全为重度;6 min步行距离介于150~450 m之间,表示心功能不全为中度;6 min步行距离介于450~550 m之间,表示心功能不全为轻度[5]。血清钾值:静脉血血清钾离子浓度的检测方法以生化分析仪为主。
1.3 指标的判定
对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的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和血清钾值进行统计,之后利用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内容为: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等[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引发因素与醛固酮分泌增加存在相关性,醛固酮会致使心肌出现纤维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心脏泵功能。因此,对于该类患者而言,选取有效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至关重要[7]。
近年来,在心衰伴慢性房颤中螺内酯受到了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该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纤维化,让其重塑的同时缓解心衰的进展速度。与此同时,螺内酯可以对抗心肌纤维化的产生,提升血清钾和镁,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的同时将抗心律失常作用充分发挥[8]。从此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予以螺内酯治疗的研究组在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血清钾值改善明显优于内科药物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来看,研究组较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螺内酯比目前内科常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
综上总结,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予以螺内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各项指标,同时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