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血压监测方式在危重症患儿临床应用价值
2019-10-08
(开封市儿童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血压监测是危重症患儿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能够反应出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况,因而在医学危重领域中对诊断疾病、观察治疗效果及病情的预后判断起到重要的意义。血压的测量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实现,直接测量是采用有创的动脉穿刺置管直接测压法,测量的是血管内的压力;间接测量既是人工听诊测量法和多参数监护仪的血压测量法,通过血流来反映血压[1]。虽然有创动脉血压(ABP)监测手段较为精确可靠,但在实践中危重症患儿的有创血压监测通路有时却不能及时建立,影响救治。本研究自2011年7月~2013年1月共收集了59例入住PICU患儿5 468次的测压结果,分析其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患儿男39例,女20例,1岁以下5例,1~3岁51例,>3~7岁3例,其中病毒性脑炎17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脑干脑炎36例、重症肺炎6例,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多项辅助检查,符合休克的临床诊断。
1.2监测方法
测量血压时均采用迈瑞H-80监护仪、压力传感器及同一台水银血压计,固定的人员测量,同一患儿同一时间点使用3种测量方法同步监测患儿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1 人工听诊测量法 水银血压计的原理是基于杯形压力计,即由一玻璃细管和截面积较大的容器杯连通的U型压力计,其气密性和水银量决定着示值的准确性,使用前要注意检查水银有无断柱、气泡,零位有无偏差,测量过程中通过充气球先给袖带充气,然后慢慢放气,当收缩压高于袖带压力时部分动脉打开,血液喷射形成涡流或湍流,它使血管振动并传到体表,即柯氏音,由听诊器听取来完成血压的测量。
1.2.2 有创血压测压法 有创血压测压法即为动脉穿刺置管直接测压,置管位置因桡动脉处有尺动脉与之形成动脉环故是首选,本实验有创血压监测方式的取值也均为桡动脉置管,患儿取平卧位,经常规消毒后,经皮由动脉穿刺留置导管成功后固定,通过含有肝素液的测压管道连接压力传感器,以1~2mL/h的速度持续冲洗管道,将其压强能转变成电能后输入综合监护仪,并使压力传感器置于与右心房同一水平(即相当于腋中线位置),传感器通大气校正零位后,再与动脉连通,即可连续监测动脉内血压。取值前仔细观察监护屏幕上的压力波形,波形满意稳定后方可取值。
1.2.3 多参数监护仪的血压测量法 多参数监护仪由下列部分组成:示波器,用来显示心跳;灵敏调节系统;可调性声频讯号;高低警报系统。操作时连接监护仪电源线及血压导联线,选择合适的血压计袖带绑在上臂中部,选择自动或手动的测压方式及测压间隔时间,调整血压上下限报警值,启动测压键,开始测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患儿在休克早期3种测压方式监测值见表1,有创动脉血压与人工听诊的测量值接近,但与多参数监护仪的测量值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病情稳定、休克的转归期时,3种测压方式监测值见表2,3种监测方法的测量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休克期血压测量的结果比较 mmHg
注:1 )与其他方法比较,P<0.05
表2 休克转归期血压测量的结果比较 mmHg
3 讨论
在危重医学领域尤其是对于危重症患儿,人工听诊测压的监测值仍可反映危重症患儿的实际血压状态,为临床提供基本可靠的血压值。水银血压计被临床工作人员视为血压测量的“金标准”[2]。虽然无创血压测量以其方便、快捷以及使用条件要求低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它不能连续监测,不能反映每一心动周期的血压,测压时间过长,可发生测压肢体缺血、麻木等并发症。有创血压的测量作为心血管术后及危重症病人的监测血压的首选方法[3],是重症患儿进行循环功能监测的重要手段,为抢救、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但ABP为侵入性监测手段,操作不当会引起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栓塞、出血、感染等。多参数监护仪利用其多参数的特点,用反映循环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参数(心电、血压、血氧信号)的相互关系,实现对血压的间接连续监测。但多参数监护仪灵敏度极易受外界影响,测压的前提是要寻找到规则的动脉压力脉动,当测量的条件使这种检波方式发生困难的情况下,测量值就变得不可靠,测量的时间也会增加,数据表明,危重症患儿在休克期多参数监护仪提供了不可靠且较高的血压值。综上所述,在危重症患儿休克的抢救过程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数值准确、可靠,如若动脉置管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广大基层人员穿刺水平达不到理想中的成功率,多参数监护仪监测数值又不能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可暂时参考人工听诊测压值,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待患儿循环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再行置管,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休克的转归期,因人工听诊测压不能够连续监测,不能够反映每一心动周期的血压,而直接测压与多参数监护仪测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可以用多参数监护仪监测代替有创监测,从而减少有创监测带来的不适和并发症。3种监测方式的联合应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各自优势,减少由于监测的误差影响对危重症患儿病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