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长安八景》结构划分与艺术表现力融合的教学实践
2019-10-08盛霞
盛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其音色华丽婉转,典雅隽美,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秦国就有了古筝的流传,古筝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在形制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弹奏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革新,并随着我国地域环境的差异和民族习俗的多样性而形成了不同的古筝流派,呈现“茫茫九派流中国”(曹正语)的辉煌局面,积淀了灿烂丰富的古筝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留学国外的音乐家利用西方作曲技术,通过移植、改编和新创的手段改革古筝作品的编创,很多结构宏大,内涵丰富的古筝作品相继出炉,古筝作品呈现出多声部、多段落、多调式的特征,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古筝作品结构短,乐思窄,调式单一的特点,全面拓展了古筝作品的曲式结构,丰富了古筝的和声织体,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得到质的提升,为古筝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教学水平的整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适应古筝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发展,古筝的教学改革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以技术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形式发展。面对结构复杂,内容宏大的古筝作品,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克服技术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内核,学会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掌握作品结构的划分与音乐表现力的融合,全面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鉴于此,下文以古筝曲《长安八景》为例展开论述,冀望窥豹一斑,为进一步推进当下古筝教学的全面性而出力献策。
一、古筝曲《长安八景》简介
古筝曲《长安八景》是作曲家杨洁明和古筝演奏家李婉芬于1986年共同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作品中“八景”则取材于清朝文人朱集义的诗画《关中八景》。该作品以套曲的形式,以“八景”的景色差异将音乐结构划分为八个部分,每一部分表现一种景观。演奏中运用大量的现代技法,结构多变,层次分明,或抒情、或悲苦,或高亢,或低沉,如诗如画地展现了长安的风景全貌。该作品细腻丰富,层次多样,在音乐结构划分与表现力融合方面体现几近完美。
整首作品采用标题音乐的形式呈示八个音乐段落,分别为: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曲江流饮、咸阳古渡、华岳仙掌、太白积雪、骊山晚照。八个标题音乐中均采用古诗的形式将各段内容加以解析,极富诗情画意,让人遐思无限。这些富含诗意的音乐内容给教师的授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法弹奏,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标题音乐的人文知识,学会理解作品中蕴含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其境,身心合一,合理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结构划分与音乐表现力融合的教学实践
筝曲《长安八景》是作曲家利用现代作曲技术扩大了音乐的结构织体,在保留传统古筝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拓展,使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美妙印象。专业演奏家的介入创作,充分保证了作品的技术要领,为作品的的完美呈现奠定了厚实的创作基础。
(一)雁塔晨钟
雁塔晨钟主要描写大雁塔清晨洪亮的钟声奏响在尚未落下秋月的关中大地,给寂静中的清晨一点空灵点缀,悠远的晨钟是长安城标志性的声音呼唤,提醒尚在梦乡的人们。音乐的开头是以舒缓轻柔的摇指引出,徐徐道来,描述清晨的幽静之美。紧接着一段清亮的琶音形成对比,通过简单的勾托指法由慢渐快,利用小撮的的清亮音色模仿着钟声响起,残梦醒来,回归现实。最后音乐归于平静,映照出诗人“千秋胜迹总苍茫”的惆怅情愫,也呈现出秋天早晨的清爽与苍凉。
此段音乐在结构上属于引子部分,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好力度的对比,尤其是利用小撮对钟声的模仿和极弱的摇指对寂静清晨画面的表现部分,注意音乐之间的强弱互衬。音乐表现力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到 “钟声”、“秋月”、“破晓”、“残梦”、“苍茫”关键词所蕴含的意义,在弹奏中感受到这些意境的存在,合理表现出音乐的思想内容。
图1 雁塔晨钟谱例(前8小节)
(二)草堂烟雾
草堂烟雾中“草堂”是指西安户县的草堂寺。本段主要描写烟雾笼罩下的草堂寺飘渺朦胧的美景,遥远的晨钟回荡在群山庙宇,似乎从云端里飘落出来,烟雾缭绕形成的镜像犹如骑鹤而来的玉女仙人,一片神秘仙境跃然眼前。
此段音乐结构上与前面的雁塔钟声一脉延续,仍然沉寂在秋天的晨色中。演奏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朦胧意境,速度以慢板为主,充分发挥左手的“按、揉、吟、滑”的技术功能,强调音色的古朴雅致,韵味悠长。右手要松弛自然,所有的力度通过大小臂的输送,平稳深沉地落到指尖,突出沉稳内敛的音色特点。
图2 草堂烟雾谱例(前16小节)
(三)灞柳风雪
灞柳风雪描写“长安八水”之一的灞水柳絮纷飞,犹如漫天飘雪的情景。古桥、石路、柳絮、浅木构成了灞水独特的风景。走在倾斜的古桥石路上,齐眉的柳枝触手可及,柳絮纷飞渐迷人眼,让人触景生情,诗意萌发。客人即将离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就像纷乱的柳絮,无所适从,只有折柳枝相赠,盼友人他日重回。
该段音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怀着一种惆怅之情和淡淡的忧伤之感。演奏中要突出右手的单音旋律的连续性,左手的琶音属于一种衬托,为右手的旋律做好铺垫,轻柔委婉,不可太燥,避免“喧宾夺主”。同时注意每个乐句的正确划分,气口要规整,基本上是三个小节为一个气口。每个乐句按照由弱到强再渐弱的力度,表现一种若即若离,惆怅忧伤又纷乱复杂的情愫,表现了对客人离别的遗憾心情。
图3 灞柳风雪谱例(前6小节)
(四)曲江流饮
曲江位于大雁塔附近,这里风景优美,文人荟萃,经常有骚人墨客汇聚于此,吟诗弄墨,对酒当歌。流饮是古时饮酒的一种方式,三五个酒友围坐一起,将盛满酒的杯子浮于水面,任其随水漂流,流至谁处,谁就饮此杯。面对流水飘来的酒杯,一饮而尽,似醉似醒,恰似当年的兰亭会,高朋聚首,尽吐“山阴之事”,快意无限,遥想贤相张九龄(又称张曲江),风度翩翩,恪尽职守,孰能比之?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该段音乐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教授学生正确划分乐段,开头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通过撮点指法,按照由弱到强的力度趋势完成第一乐句,再将第一乐句升高八度,重新再现,进一步强化音乐思想主题。第17-40小节为第二乐段,以勾与双抹为主要指法,音乐线条要清晰流畅,力度较强,表现出诗人推杯举盏,痛快饮酒的豪迈之情。从第41小节开始进入第三乐段,直至第69小节,本段音乐终止。第三乐段是第二乐段旋律的再现,以琶音的技术手法表现了诗人痛饮后,于晕醉中谈论人生,怀念往事的场景,委婉抒情,如痴如醉。
图4 曲江流饮谱例(前6小节)
(五)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口是关中八景中的旧遗址。古时交通闭塞,渭河主要通过摆渡的方式连接两岸交通。缓缓的流水长天一色,雪白的芦花洒满小舟,不知摆渡的丈人身在何处,但烟波仍与当年汉朝的秋色如出一辙。渭水悠悠,民众载舟悠然自得,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在古筝清亮舒缓的音乐中得以展现。
演奏中要把握本段音乐的歌唱性,学生要以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满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情地表现音乐的主题内容。注意右手摇指的技术控制力,恰到好处地运用强弱对比,通过左手和声织体的协调配合,呈现出优美的音乐画面。
图5 咸阳古渡谱例(前7小节)
(六)华岳仙掌
西岳华山险峻高耸,巍峨挺拔。“仙掌”据传为河神之掌印,位于华山仙掌崖。诗中所指为华山的磅礴气势和云雾缭绕的美景。用碎玉和金子做成的露盘,武则天在位时曾在长安城铸造过,如何在华山求得仙决,从手指尖弥漫的烟雾里或许可以发现。 “华山”、“仙掌”、“烟雾”、“眼底”四个关键词中隐喻着即使华山高耸巍峨,仙掌崖险峻莫测,但当你深入其境时,那飘渺的烟雾却尽收眼底,触手可及,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赞美。
音乐的开头由扫弦引出,浑厚凝重,由慢渐快,表现出高山的雄伟气势。后半部分采用现代古筝技法,营造一种紧张、明亮的音响效果。教学中要求学生紧扣音乐主题,强化技术基本功练习,克服技术障碍,做到深成稳重,快速演奏时声音的线条清晰流畅,颗粒感强。要合理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将音乐推向一个高潮。
图6 华岳仙掌谱例(前15小节)
(七)太白积雪
秦岭作为中华的文明龙脉,山势陡峭,千峰竞秀,巍峨壮观。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700余米,气候严寒,常年积雪。该乐段描写太白山雪景和特殊的地理气候。诗中吟到山头银装素裹如白玉,积雪犹如玉屑一般,寒气逼人,松枝间穿梭的寒风飘动在珠玉般的美石上。云雾朦胧,深不可测,不知那高僧静卧何处,寒风萧瑟,即使五月也要披着裘衣立此观景。
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长摇指”技巧,突出旋律的线条美感。音色要明亮又纯净,描摹出太白山积雪的晶莹剔透。左手三连音的节奏感要准确,与右手稳定的摇指相交融,呈现丰满的和弦音效,表现出太白山的宏伟气势。
图7 太白积雪谱例(前6小节)
(八)骊山晚照
骊山属于秦岭的一个支脉,翠绿锦绣,风景怡人,每当夕阳西下之时,骊山以其安详端坐于晚霞之下,显得霞光熠熠,金色辉映而得有“骊山晚照”之美誉。暖暖的夕阳洒在山脉之上,给人一种温润祥和之感。周幽王留下了太多的遗憾,都化成郁郁葱葱,苍劲挺拔的自然美景。夕阳映照下的山峦红色一片,犹如当年战乱时燃烧的烽火。
基于该段音乐的思想背景,学生在弹奏时要秉持一种淡然与惬意的心境,速度稍慢,音乐平静。历史已成过去,所有的遗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面对的是当下的美好现实,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恩之心。触弦时突出音色的柔和统一,一份对历史的遐思和对现实的坦然融入其中。结尾回到了现代作曲技术常用的再现手法,重新变奏了《草堂烟雾》的部分旋律,古朴优雅,发人深思,平静中将全曲带入终点。
三、结语
图8 骊山晚照谱例(后14小节)
陈新坤认为:“对于音乐作品诠释而言,乐谱文本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对乐谱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可以证明、充实和深化音响文本的审美体验,从而使涂释更加深入和丰满。”[1]周全、杨倩茹在谈到作品的结构与表演之间的关系时说到:“我们不可否认乐谱分析能促进表演者的音乐领悟能力,但是只有当表演者真正接受分析者的分析观点时后者所分析的结论才得以彰显。另一方面,音乐表演中出现的音乐结构也可以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并且分析思考之后得出的一个独特“创作”。这些颇具个性的结构理念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提供了更多新的诠释。”[2]
由此可见,对器乐作品进行合理的结构划分是诠释音乐内涵的必要手段。同样一首作品,因结构的复杂性,乐段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只有在正确划分作品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人文内涵,引导表演者展现“二度创作”的能力,合理地表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诚然,筝曲《长安八景》因通过标题音乐的形式呈现,其八个段落结构划分一目了然,每一段落的音乐思想也清晰可辨,实际教学中只需要教授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合理表现即可。但是在浩瀚的器乐作品包括筝乐作品中,标题音乐的形式只是“万花丛中一点绿”,绝大多数的筝乐作品结构都是需要演奏者仔细分析并加以划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分析能力,并在具备扎实的技术方法基础上合理地表现出音乐的思想情感,做到对音乐结构的科学划分与音乐表现力的完美融合。
注:
①图1-8谱例均引用于歌谱网——长安八景古筝谱,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