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导师制的可行性研究

2019-10-07王文婧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第二课堂可行性

【摘 要】 第二课堂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载体,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科学、有效的开展。第二课堂引入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使学生得到更专业、更前沿的指导;二者相结合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希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 高校;第二课堂;导师制;可行性

早在2014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试点建设工作就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起来。共青团中央在2016年初提出了将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2016年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高校愈来愈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1]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应该只以第一课程成绩单为基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契合学生需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评价体系。[2]

就目前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而言,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源于自身对活动的兴趣或者是学校的硬性要求,比起第一课堂缺少了专业的教师指导。第一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每门专业课程由专业的教师就行授课,那么引入第二课堂“教师”这个概念是完全可行的,又因为第二课堂的受众人群是本科生,是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包括健康生活的养成、正确三观的建立、高尚情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方法对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将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第二课堂中融入导师制对于学生是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方式,对导师是一种新的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得到专业的指导和长远的规划。

一、第二课堂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完善高校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对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第二课堂分为寒暑期社会实践类、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类、文体与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类以及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等四大类,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类”又分为人文社科、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竞技和公益服务五个子类别[2]。文体与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类和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需要学生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提及专业性的指导,才能够在这两类活动中收获成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就是由品德高尚、学术水平较高、有责任心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教学管理制度,[3]这与第二课堂有着相似之处。本科生在学习阶段经常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盲目考证、盲目从众等现象才会在大学里蔓延,因此,在第二课堂中增加专业性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导师制是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保障,所以将本科生导师制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是具有可行性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二课堂和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相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高自由健康的成长成才环境,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团中央在全国高校中全面实施推进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多年来的探索和完善,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了制度规范,树立了工作品牌,成为第一课堂外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展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也是促进教师进步、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4]教育部在2004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5]本科生导师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理念都是关注学生个体,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实践、指导来完成与学生的“交流”,实现对个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2、学生在第二课堂和本科生导师制中都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课堂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特长、挖掘自己的兴趣,无论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类,还是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类的活动中都能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本科生导师制提倡“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学生在第二课堂与导师制中扮演的角色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是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自己所处的实践环境中主动地学习知识和经验,而在导师制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生能够具有主观能动性前,导师的指导都对其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第二课堂和本科生导师制中都是引导者

对于第二课堂和本科生导师制来说,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都是答疑解惑者或者是方向的指引者。本科生的导师都会选用品德高尚、学术水平较高、有责任心的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的人生经历、学术造诣、个人魅力对本科生都具有学习的价值,他们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教育进行指导,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给出合理化建议。对于目前第二课堂的现状而言,教师的参与度是非常低的,每个学院的负责老师大都是担任团委书记的老师,他们负责发起活动、参与活动、审核学分等,但是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团委的老师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并且需要引导的学生人数众多,这个时候引用导师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对于第二课堂来说,导师制给予了学生专业性的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科学、健康的长期发展,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导师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全面发展,因此,在导师制理念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

二、第二课堂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策略

1、將学术前沿的知识融入第二课堂中

导师一般都是学院里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的老师,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都处在学术的前沿,相关的教学资源也会非常多,这在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类活动中就显得格外有优势,跟随导师做学术研究、申报课题项目都是对自身发展十分有益的行为,可以在本科阶段里就体验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有了专业的指导,在各类竞赛中的获奖几率会显著提升,不仅如此,在社会实践类和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类的参与中,导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的社会经验,给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学生从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锻炼,实践效果更加显著。比如,西安理工大学作为工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明确规定导师要每周与学生见面一次,可以通过个别约谈、茶话会等形式与学生约见,通过经验分享和启发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等进行帮助。[6]

2、在第二课堂导师制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第二课堂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推动师生间向合作式教学发展。如果要求一个思维固化的教师去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有难度的,因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会在平时的接触、交流中更加关注学生本身,观察学生特点,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方式中的关键因素是师生间的协作与互动。[7]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给师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导师可以约见学生指导学科竞赛,学生也可以主动咨询老师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师生间通过这种不断交流、反复实践的良性循环,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也较大的提升,可以说,第二课堂导师制是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3、给予第二课堂导师制相关支持政策

一项好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是否有相关的支持政策上,现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已经非常大,要分散精力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指导,需要有一些鼓励性的政策发布。首先,学校需要对第二课堂导师制给予高度的认可,从精神层面支持这项工作,只有上级认可了,各学院才会积极主动的开展该项工作。其次,建立双向评价体系,一方面加强了对导师的约束,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成文的规章制度可以相互评价,教师才会增强对学生责任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找老师沟通交流。最后,形成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学生培养效果较好的导师应有一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精神层面的可以考虑工作优秀者可以适当抵教学工作量或者作为评职稱的优先条件,物质上的奖励可以适当发放奖金或者作为提高绩效奖金的参考。

在第二课堂中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应提前做好教学方式改变的准备,第二课堂导师制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的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71-72.

[2] 朱烜伯.浅谈共青团第二课堂与高校第一课堂教育结合[J/OL].戏剧之家:1-2[2019-04-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410.J.20180929.2122.023.html.

[3] 王卓然. 新制度主义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建设探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4] 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2)182-183.

[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c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6] 付轶.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19.

[7] Harrison,Brain.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Twentieth Century[M]. Oxford: Clarenden Press,1994(63-164).

【作者简介】

王文婧(1992—)女,江苏南京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团学工作.

猜你喜欢

导师制第二课堂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01—02合刊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