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2019-10-06章广硕

现代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综述

章广硕

摘 要:通过统计分析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关于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可以发现: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兴起于最近三年,处于方兴未艾的地位,论文总体数量不多,虽然研究内容呈多维度特征,但广度与深度较欠缺,实证研究偏少,缺乏有力论证。在分析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综述

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研究涉及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涵盖了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且相关研究和实践还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相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模态的护体应用不多,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有鉴于此,笔者对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关于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探讨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提出具体建议。

一、多模态教学研究

西方多模态教学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21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1994年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多元识读”这一概念,开创了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研究的先河。

本世纪初,李战子(2003)第一次将多模态理论引入国内,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对多模式话语进行分析,她指出,多模态话语是指除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式话语。顾曰国(2007)将人类信息获取角色划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空感、身体模仿七类,他第一次对多媒体和多模态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多媒体是多个装载信息或内容的逻辑媒介(文字、图像等),而多模态则是人类用多个感官(视觉、触觉等)与外部环境进行的互动方式。张德禄(2009)通过对外语课堂教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也提出学习者应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资源,运用自身感官与外部环境充分互动,从而激发最大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二、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涵盖多个方面,从课程类型看就包括了听力、口语、综合、文化、阅读、写作等。每一门课程特点都不尽相同,教学目标也颇有差异,而且留学生水平不一,各自的学习风格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统计

笔者在中国知网通过检索“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等关键词,得到符合要求的论文19篇。这些论文发表时间的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知,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从2011年开始,有所涉及;从2015年起,论文发表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同时,我们还对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其研究内容涉及面并不广泛。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研究范畴来看,可以将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划分为两类:即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指的是对某种理论在某一实践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等的研究;微观研究则主要探讨某种理论在某一实践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具体操作。从统计数据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多模态研究更侧重于微观方面。

(二)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宏观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由单一模式逐步向多模态模式转变。因此,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正处于上升期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张曼(2011)曾分析了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诸种优点,如传递信息构建知识框架更快捷、教学方式灵活易操作、兼容并蓄多种教学法等,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采用多模态教学。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可以不加选择的使用,为了多模态而多模态,由此提出了在教学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法的三条原则:娴熟的掌控教育技术;各种因素考虑周全;使用要适度、协调。

李玲玲(2016)以西北师范大学2014级东干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多模态教学模式确实会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汉语学习的综合水平和综合成绩。

(三)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微观研究

1.听力教学研究

听力教学涉及到听觉模态向视觉模态的转化,因此,听力教学正成为多模态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李琳(2015)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听力测试,数据分析显示,汉语学习者对多模态听力有着很大的兴趣,多种模态组合的听力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听力文本的理解,不过,各种组合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听力成绩影响程度也不同。略显不足的是,作者只从多模态听力材料入手,探究了不同材料对听力教学的影响,却缺乏具体的多模态教学方法的研究。

赵春辉(2017)通过在渤海大学一年的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观察,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另外三所学校听力课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出了一堂多模态化的对外汉语听力课。不过,其样本选取较少,而且只是针对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2.多模态课堂观察

张甜(2015)通過课堂考察,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汉语进修班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对汉语读写课上的两位教师的多模态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细致的分类,同时从模态类型和课堂环节两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各个模态的特点,并运用课堂实例对各模态进行说明。通过这一研究发现,各模态都在课堂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沉浸式教学是美国汉语教学中一个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课程。王祖嫘(2016)观摩了美国犹他州和明尼苏达州幼儿园及小学的中文沉浸式课堂,并以此课堂教学内容为案例,分析美国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多模态话语使用情况。作者将课堂中所涉及到的模态划分为视觉、听觉、触觉与空间四大类,并且下分15小类。该研究表明,在汉语教学中应用多模态话语可以将学习机会最大化,并且可以兼顾教学内容与课堂管理,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韩燕、王祖嫘(2016)采用课堂观察法和语料统计法,对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沉浸式课堂和随机抽取的两个美国中小学孔子学院非沉浸式课堂进行了对比调查。作者通过分析课堂上教师的话语类型与话语策略,发现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非语言符号形式比较丰富,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现了教师设计的匠心,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话语系统。这一系统是对沉浸式教学中单语码策略的必要补充,因此,多模态话语策略是保证沉浸式课堂沟通顺利进行的重要策略。

3.多模态化教案设计

汉语综合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该课程中语言知识学习较为枯燥,使学生对汉语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王燕、贾圣驹(2016)结合少数民族预科中级班学生汉语学习特点及中级汉语综合课特点,在喀什大学中语学院以《大学汉语》精读(一、二册)为蓝本,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并应用于教学中。作者通过中期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调查结果表明多媒体课件在中级汉语综合课中是适用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姜艳艳、李登桥(2016)以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为例,通过背景化教师角色,综合多种模态层层推进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使学生成为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的发出者。这一研究证明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为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黄静、黄艳(2012)从新课导入、教学及复习三方面,重点分析了一位少儿对外汉语教师的多模态教学设计,分析其教学过程对模态的调用情况。作者通过探讨各种模态如何在教学环节中的协同互补,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即建立多模态语料库,充分利用多模态符号(词语、文字、色彩、字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汉语教师教学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这为对外汉语少儿教学及少儿汉语教材出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4.多模态文化教学

由于汉语文化与非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存在着系统差异,在学习与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习者从母语语境向汉语语境迁移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口语课则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王珂(2016)指出,近半数的学习者认为口语课堂比较乏味,三分之一的学生希望课堂形式能更加多样化,因此,王珂主张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导入文化因素,通过口语性的模态方式(对比讨论法和精讲多练法)与非口语化的模态方式(体态语教学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灵活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这一研究将多模态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阐述了将多模态教学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中的可能性。

严慧先(2015)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方式,解读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其加长版宣传片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话语建构手段,作者建议,通过视频内容细读进行文化知识教学,通过多模态手段分析解释跨文化表达的话语策略,通过文化视频多模态解读练习强化跨文化知识与策略意识,通过文化人类学迷你课堂与视频制作,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司書景(2013)则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和互动体验面塑文化词语,增强学生的理解,并采取不同方法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多模态化在线教学

孙雨桐(2017)通过视频观察法,对部分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程和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示范课视频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作者发现,相对于言语技能,语言要素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更依赖于多模态符号,其次是语法教学。而在言语技能中,说和读比听和写更多地采用了多模态符号。在线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三种教学法是直接法、任务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从教学方法频数及多模态使用率的统计来看,在上述教学法中,多模态使用率都在70%以上。通过对模态类型与形式的统计,可以发现,在线汉语模态常用度排序为:文字>图像>符号>道具>视频中的音频/手势>教学游戏/教学活动>音频>身势。当这些多模态符号与教学法结合后,可以发现,不同的多模态符号有不同的供用特征,具有各自的教学适用范畴。作者还绘制了模态—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搭配表,旨在为在线汉语教师进行多模态选择和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6.多模态化语料库建设

多模态语料库是指把文字、音频和静态、动态图像语料进行集成处理,用户可以进行检索、统计等操作的语料库。张宝林、崔希亮(2015)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标准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在语料收集标准中,提到建设多模态语料库要具有有声性和图像性,配备与文本文件相对应的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以满足语音、口语教学与习得方面的研究需要。

黄伟(2015)通过回顾多模态语料库建设与研究现状,提出了在构建多模态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方面的一些基本设想。作者在语料收集、数据储存、转写标注、工具软件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他主张通过收集面试型汉语口语考试录像,通过ELAN语音文本图像进行转写标注。不过,由于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学科跨度大、技术较为复杂,目前并无太多经验可以参考,因此,多模态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7.多模态教材分析

陈维红(2015)运用图文系统论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并结合《我的第一本彩图汉英词典》的实例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对词典中313幅插图的调查,发现词典插图与文本的图文关系主要是地位平等关系下的投射关系,即详述、延伸和增强关系,由此得出结论:设计得当的词典插图确实能与文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为词典释义服务。同时,作者也发现了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插图设计的一些疏漏,造成了图文关系不够明晰、准确,有待进一步改进。这对提高新时期多模态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质量很有帮助。

目前熟语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但是专门的熟语教材很少,而且为纸质版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孔令跃(2016)指出,编写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很有必要。他提出,以转录出的合适的影视剧脚本作为课文主体,并增加类似交际场景作为教材的练习内容,还可以设计开发电子版教材以拓宽、丰富多模态化素材。作者建议,以多模态方式来实现教材编写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借助教材改进来加强和提升对外汉语熟语的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建议

本文统计发现,国内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内容细化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层面,研究理论、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但整体看来,国内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涉及面比较广泛,但是更侧重于微观研究中的听力、教材、文化、课堂分析等,而写作、阅读等教学领域都未涉及。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多模态交际过程,如何将它科学地引入到教学中,是我们今后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关于多模态教案研究的论文也不少,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实证研究,正如 Seliger & Shohamy所说,在外语科研中人们从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只是有见地的观点,只能看作是假设,仍然有待验证。

基于多模态对外汉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跨学科研究是拓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理论基础的新方向。比如在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计算机、数学等各门学科与现代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还可以与计算机科学交互研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优质教学录像进行转录分析,发现模态间比例关系。

2.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比如多模态听力教学研究还可以与认知、元认知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偏重任一方面都会造成听力教学的不完整性。听力教学的模态间如何形成干扰,又如何降低干扰也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对于口语教学的多模态研究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3.运用符际互补理论来研究多模态语篇。朱永生(2007)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不足之处是各种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补作用难以确定;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是对多模态的互补作用更加关注,如语篇与图像的互补。而符际互补理论的提出弥补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不足之处,顺应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运用符际互补理论来研究多模态语篇,使得对图像与文本互补关系的解读基于一定的理论框架而非主观臆测,也使得对多模态语篇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科学、准确。

总之,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研究如火如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模态教学研究也呈方兴未艾之势。随着多模态教学平台大规模建设的到来,尤其是在线汉语教学的出现,将更依赖于多模态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多模态教学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相信,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维红.多模态语篇视域下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插图——兼评《我的第一本彩图汉英词典》的插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

[2]韓燕,王祖嫘.美国中小学沉浸式汉语教学师生话语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2).

[3]黄静,黄艳.多模态教案设计和模态调用——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J].大观周刊,2012,(15).

[4]黄伟.多模态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刍议[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3).

[5]孔令跃.多模态化汉语熟语教材编写:思路与理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2).

[6]李琳.多模态材料对汉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李玲玲.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姜艳艳,李登桥.多模态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把”字句的教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6,(4).

[9]司书景.国际汉语教育中多模态民俗文化教学模式构建——以胶东面塑课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0]隋爽.符际互补视角下的对外汉语综合教材插图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3).

[11]孙雨桐.在线汉语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7,(1).

[12]王燕,贾圣驹.多模态视角下中级汉语综合课课件设计——以喀什大学为例[J].喀什大学学报,2016,(5).

[13]王珂.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多模态教学方式[J].文学教育(上),2016,(6).

[14]王祖嫘.论美国中文沉浸式教学的多模态话语[J].民族教育研究,2016,(4).

[15]严慧仙.多模态视频话语分析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 2015,(3).

[16]张甜.对外汉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现状的考察——以中山大学初级汉语进修班读写课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7]张宝林,崔希亮.谈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标准[J].语言文字应用,2015,(2).

[18]张曼.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的多模态模式[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11).

[19]赵春辉.多模态教学在对外汉语听力课中的应用与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0]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猜你喜欢

多模态对外汉语教学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