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9-10-06槐彩昌周海珍

新财经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槐彩昌 周海珍

[摘 要]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当今企业需求,专业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健全,一系列问题制约现代物流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了“校企合作、素养为先、学训用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教育。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我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引领全省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品牌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3.07

鲁职教〔2013〕6号文《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我校物流与服务管理专业为全省中职学校首批品牌建设专业。自项目批准立项以来,学校根据文件精神要求,研究制定了翔实的专业建设规划。实施项目负责制和分层管理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落實推进。

1 物流与服务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学校物流与服务管理专业立项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对物流专业建设工作非常重视,迅速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整合专家资源与骨干教师团队,开展广泛调研,面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整合信息,确保项目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力求找准发力点,精准定位建设目标,突出建设特色,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1.1 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创新品牌专业、走特色办学之路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方向和必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遵循的教育基本规律和中职生成长规律,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办学思路和育人理念。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企业建实训,围绕岗位设课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学校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充分体现“贴近市场,服务经济,回报社会”的办学方针。办学定位、办学思想的调整与确立,得到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团结一心,共同推动品牌专业建设。

1.2 成立建设领导小组

根据《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山东省物流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将物流专业建设方案进一步细致规划,确保达成省内标杆,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为此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科研与发展规划处、财务处、教学系负责人为成员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建设小组分工明确,落实精准目标责任制,各项建设内容层层分解,并逐一落实。

1.3 建立专款专用财务制度

为确保专款专用,学校进行项目资金的专门核算。规定项目开支的审批流程及报销凭证的留存制度,设立了资金进度查询和定期报告制度,对于不按计划推进的建设任务进行及时提醒督促,全面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

1.4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任务落实

在专家的指导下,严格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规划。

第一,调整充实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调查、物流企业用人状况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组织教师开展专项讨论,同时征询校外专家意见,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校企合作、素养为先、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软硬件教学设备,全面创建虚拟传真硬件教学条件。软硬件建设思路为“一个中心、两个整合、三个强化”。一个中心即建设一个综合性实训中心。两个整合即为整合教学资源,使之系统化、数字化;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使之标准化、实用化。三个强化即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强化物流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互联网+”以及虚拟仿真的软硬件教学条件。

第三,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推进实施“互联网+”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建设完成物流专业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条件,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措施推动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全真模拟场景教学,配合实训仿真软件,在物流专业实现全面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第四,加强校企融合,开展实训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引进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借鉴德国成熟的职业标准,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环节中导入现代学徒制模式。充分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进行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工厂实习无缝衔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模块化的实践项目融合到岗位能力训练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使教师教出真水平,学生学到真本领。

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懂专业、信息化技能过硬、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团队。通过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专家、兼职教师等方式来充实教师团队。

2 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起山东省物流与服务管理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推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堂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突出进行专业实训设施设备现代化,打造省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示范基地。引领和带动全省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全省物流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开发实用性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实现交互式信息化教学。加强国际交流,学生培养标准与国际对接。

3 专业建设成果

3.1 渗透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并实施了基于“校企合作、素养为先、学训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试点了“准员工制”和“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强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物流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贯穿全过程,以综合能力为基础,突出专项技能的训练,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整个过程分为课堂理实一体化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实训、校企顶岗实习三阶段推进,将学校物流专业打造成理论、实践、岗位一体化融合的品牌专业。

3.2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体系建设面向职业岗位,重点分析了各职业岗位任务职责,并对岗位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形成职业能力、素养能力、社会能力相融合的学生成长曲线图。将职业能力与素养按照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排序,转化为学习课程体系,以此研发路径构建完成全部物流专业课程,全面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学校将品牌专业建设的有关内容列入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开发系列课程《物流基础》《商业概论》《行销管理》《电子商務基础》,共建共享国家级数字资源6门,立项建设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企共建数字化资源课程12门以上,主干专业课程数字化全面开发推进。

3.3 全面推进教师团队建设

采用校内培训、外出学习、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其中有7名获得国赛金牌教师,赴台湾进行交流学习。现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专家型、双师型的一流教学团队。

3.4 教科研成果显著

团队主要成员,主持的课题《中职物流快递业务方向教学标准开发与实践》获国家二等奖;多名教师多次参加高职营销、物流、报关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2017年我校参加了教育部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教育部物流专业目录调整,完成了电商物流(宅配实务和新零售方向)论证报告;团队成员吴洪艳、李忠臣两位老师,参加全国中职物流教师技能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获一等奖;由槐彩昌老师主持研究的省教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智能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

4 结 论

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校企合作、素养为先、学训用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出了一批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需求的中职毕业生,为三年制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形成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模式,促进物流专业的建设与创新,推动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第二,健全学校与企业一体创新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第三,探索与物流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尝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佳.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观察,2018(17).

[2]王军.浅析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7).

[3]张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思考研究[J].纳税,2018(16).

[4]王笛,林凤.“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6).

[5]张羿飞.浅析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业,2018(15).

[6]周晓.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J].经贸实践,2018(13).

[7]晓意.物流仿真及典型仿真软件[J].中国电子商情,2009(6).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