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2019-10-06王宝君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感恩

王宝君

【摘要】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知恩于心,并做到倾情付出;感恩于行,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关键词】知恩 感恩 付出 回报

古人说过:“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一、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接任每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我都喜欢做一个关于“感恩”方面的小调查,每次有两个数据几乎是大同小异,那就是:约有68.9%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想不起一件关于父母关心自己的事例。“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倾其所有,付出无数的心血:每天想着煮什么好吃的给孩子加强营养,想着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风里来雨里去地做好孩子的接送工作当好保镖,督促学习检查作业辅导功课无所不能,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然而,孩子对父母的付出却当成是理所当然,熟视无睹,不懂感恩,更不懂得回报,甚至父母一沒有满足到自己便满腹牢骚,大发雷霆,有的甚至挥刀相向,成为自私而且冷漠的人。试想,对自己最亲密的人都尚且如此,那对亲人、朋友、社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新《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要求学生将“感恩”变为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针对目前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我意识到: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都应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孩子不是天生不懂得感恩,而是我们没有去唤醒孩子的感恩意识,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责无旁贷。

二、多种渠道,知恩于心

(一)环境熏染

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积极营造“感恩”的氛围,在学校走廊上、教室里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名言、学生作品、图片,让孩子们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感恩的气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

(二)学科渗透

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在学科课堂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内容,切实落实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思品课堂,最应该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任课老师一定要认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占用语数英课程;语文学科也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能挖掘的感恩教育内容也是数不胜数,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感恩教育。如教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课程时,结合课文《一封信》《妈妈睡了》,引导孩子体会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感受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音乐课程可以结合《祖国,祖国,我爱你》等歌曲开展感恩祖国的教育;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各学科还可以结合每学年开展的“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健康人格。

(三)故事熏陶

很多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的存在,他们最不喜欢絮絮叨叨的说教。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入手,让故事来说话,让故事来引领,在故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听。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班主任每周可以利用班队课前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准备一个以感恩为题的小故事。每个月,邀请一位家长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题的活动,讲讲珠海市孝老爱亲模范、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的故事,利用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平凡而动人的善行义举的事迹来展开教育,感化学生。

2.诵。“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南宋教育家、史学家朱熹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诵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挑选《孝经》《弟子规》《道德经》里的经典文章,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这些对现代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让学生们在经典的熏陶中认识一个个懂情重义的人物,潜移默化地将“孝心”教育学习内容及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心中。

三、倾情付出,感恩于行

(一)感恩父母,懂得回报

1.亲情观察。让孩子当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照顾家人的,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描述出来,写在亲情观察本上。

2.亲情体验。小孩为什么会对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这些付出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教师有目的地布置“今天我当家”“小鬼当家”活动,让孩子和父母角色互换,孩子试着当一回家,亲自体验一下父母操持家务,当家过日子的辛苦。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孩子才会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3.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懂得父母的不易,才会想着去回报父母的恩情,父母恩似大海,永远也报答不完,我们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父母,如饭前饭后收拾碗筷,晒晒衣服,拖拖地;父母累时,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端上一盆热水给父母泡泡脚。要有“七个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安心;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少空谈,多帮助,让父母省心;遇难事,善沟通,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化解,让父母顺心;讲安全,惜生命,让父母放心。教师可以指导孩子把自己每天行孝心的点滴记录在《孝心教育记录册》上,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让感恩行动变为一种习惯。

(二)感谢他人,懂得奉献

《孝经》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孝道,是“小孝于父母,大孝于天下”,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积极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奉献中体现作为,在付出中提升境界;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完善自我,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如开展“手拉手、心连心”资助贫困山区小朋友活动;参与校外扫扫小区保清洁义工活动、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加深学生对新时代的新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四、评选先进,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让他们激励同伴不断进取。如班级每月可以举行一次班级“小孝星”评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园“小孝星”评选活动,并把这些“小孝星”的照片及事迹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以此树立榜样,创设人人懂感恩,人人献爱心的氛围。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素养,一种情操。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做人要懂得感恩,要会为他人着想,要回馈社会,并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时,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规范即已经上升到自己心灵深处的自觉要求。如果孩子们都具备了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处于只能靠强制,靠各种制度才能让学生达到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德育教育才算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孝经.

[2]习近平强调“有感恩的心”发人深省.人民网.

猜你喜欢

感恩
宽容 守信 感恩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小学品德课教学要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中职学校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