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单元知识的前置教学

2019-10-03郭其云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

郭其云

[摘   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初中化学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的《溶液》单元进行分析,体会教科书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提出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单元知识前置教学的设想,力求寻找出更有利于教与学的方法或着力点。

[关键词]溶液;前置教学;初中化学;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3-0059-02

《溶液》是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宋心琦教授认为“溶液是初等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充分认识到有关溶液的知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组织好教学过程”。在课程标准的“溶液”主题中包括溶液的形成与组成、溶解的过程与现象,并涉及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和溶液的浓度等概念,以及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完整、逻辑关系清晰的“知识板块”。

目前,南通地区初中化学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人教版)。本文拟将其与另两种版本的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版本(简称沪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本(简称鲁教版)进行对比分析,以《溶液》的章节内容为例进行研究,力求寻找出更有利于教与学的方法或着力点。

一、《溶液》章节编排的差异性比较

1. 编排位置差异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我们将人教版、泸教版和鲁教版三种版本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内容详细罗列如表1所示。

比较后可以看出,不同版本教材的单元安排都力求知识体系逻辑关系上的科学性,但单元的顺序差异仍然很大。

三种版本教材的知识编排基本是遵循“绪言——身边的物质——物质的构成——化学反应的表示——碳、金属、酸、碱、盐的性质——化学与生活、健康、社会等的关系”这一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来编写的。但有关溶液知识(或溶解现象)单元的位置顺序差异较大。人教版安排在教材下册的第九单元,沪教版安排在教材下册的第六单元,而鲁教版却安排在教材上册的第三单元,虽然编排差异较大,但都安排在酸碱盐知识之前,因为酸碱盐的反应一般都在溶液中进行,酸碱盐的定义也基于溶液中离子的特征而定,一些反应尤其是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更是与物质的溶解性关联密切,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

2.编排内容差异的比较

对三种版本教材中《溶液》单元各课题的具体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说明:表中标题及序号等仍然保留原教材的文字表述风格,未修改或统一,只是补充了一些主要知识内容)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乳化现象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溶解与乳化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一、溶解的过程(包含溶解吸放热现象)

二、乳化现象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题2: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二、溶液的配制 课题3:溶液的浓度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含饱和溶液等)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三、结晶(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 ]

三种版本教材都围绕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但对一些知识的先后顺序有小调整。如沪教版教材将溶解与乳化放一起学习,让学生在实验对比体验中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相对于人教版教材而言,鲁教版和沪教版教材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前移至“溶液的溶解和组成”之后,而将溶解度等学习重点、难点后置,尤其是鲁教版教材甚至后置到下册盐的有关章节中,这样安排在知识体系上更合理,分散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沪教版教材在《溶液》单元第一节中增加了课题“水溶液的某些性质”,主要介绍溶液的导电性、电离、溶液中的微粒状态等。虽然表面上是将酸碱盐单元的一个知识点前移至此而已,但在此章节中出现,代表了此内容是溶液的一个重要性质,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本质,这也是很重要的微粒观建构的过程,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酸碱盐打下了良好的微观基础,也是初高中化學衔接教学(如从离子角度认识、理解酸碱盐的性质、电离、离子方程式等)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二、人教版教材《溶液》单元部分知识前置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前文的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人教版和沪教版教材而言,鲁教版教材将溶液的一些知识(如溶液的形成、组成、乳化现象、饱和与不饱和状态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配制等)进行前置,就知识内容上仅次于《步入化学殿堂》《探究水世界》(内容包括水的净化,分子、原子的构成,元素,元素周期表简介,等等)两个单元,放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之前。

为什么鲁教版教材要将溶液的部分知识进行前置呢?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教材要做整体设计,内容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鲁教版教材如此编排,正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沪教版教材在前面的许多章节其实也涉及了许多的溶液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地在运用溶液的知识或性质。

下面借助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

例一,在第一单元课题1中出现了“将胆矾研碎,加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这里就出现了“溶液”名称。

例二,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后面的“练习与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洁净的空 B. 汽水

C. 液态氧     D. 水泥砂浆

此题涉及汽水、水泥砂浆等分散系知识,而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时对“汽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物质还不清楚,“以其昏昏”如何“使之昭昭”?这样的习题导学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学习和运用。

例三,在第六单元中,关于二氧化碳“能以1∶1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的性质描述,教师常常无法阐明“能溶、易溶、微溶”等与溶液有关的词汇,只能口头强调:“用‘可溶而不能用‘易溶来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讨论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时,又有“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所以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这也涉及气体的溶解性知识。在制取二氧化碳时,强调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而不能用浓盐酸,而灭火器却是用浓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这里涉及溶液浓与稀的知识。

例四,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章节中出现了许多的溶液名称,如硝酸银溶液、波尔多液等。而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与运用,强调的是金属在“溶液”中的性质表现。

由以上分析可见,有关溶液知识的一些概念(如溶液的组成、特征、溶液中存在的粒子等)是许多化学概念的前概念,是表述许多物质性质时的知识基础,更是许多化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前提。前面许多章节的概念或物质性质的学习、理解与运用都与溶液的这些性质相关,或用溶液的这些性质进行解释,或帮助建构其他的知识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溶液》单元知识中的部分内容需进行前置教学。

三、《溶液》单元部分知识前置教学的建议

1.将溶液的定义前置进行定性教学

关于溶液的定义,首先要将重点放在溶液的组成上,让学生熟知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定义,熟练区分常见溶液的溶质、溶剂;其次,在溶液的稳定性、均一性上进行导学,尤其是溶液的均一性,其是溶液的许多性质得以体现或表达的重点。

2.将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前置进行定量教学

其实小学六年级和初中数学中都有涉及溶液的溶質质量分数的计算,只是称之为“溶液的浓度计算”。因此,在前置溶液的定义后,将“溶液的浓度计算”正名为“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则水到渠成,不存在知识和能力接受上的障碍。

这样将溶液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前置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和定量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的组成,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其他化学概念、原理等,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