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中心的物理教学设计分析

2019-10-03吴胜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吴胜

[摘   要]立足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常规操作,并结合“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的教学实践,指出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预测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预设,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3-0052-02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为中心筹划各种教学活动,相关工作要从教学设计入手。下面笔者就以“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为例,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操作和体会。

一、有效分析教材,预测学生学习状况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展开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自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素材,是教师设计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度研究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不能被忽视。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能单纯地从自我经验出发提取教学重难点,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预设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活动的初步规划。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的教材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环节:(1)初步认识电流,教材以类比的方式,引入电流强度,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教材上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了充分说明,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电流表的使用,这是一个学生在实验中获得认识和提升的环节,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在观察中认识电流表,学习电流表的量程、刻度以及读数方法,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装置,教材也通过文本的形式提醒学生关注使用电流表时的注意事项;(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探究,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设计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连接电路,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有效分析,还需做好相应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工作,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将由此而得到切实提升和训练。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设计,以便将学生向潜在的发展方向推进。比如为了更好地达到类比效果,让学生对“电流”的概念形成认识,教师可以展示水轮机的场景,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正是水流的推动使水轮机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电路接通时,小灯泡为什么能够持续发光吗?由此引导学生对电流形成最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就展开了更进一步的类比:水流越急,水轮机转得越快;电流越大,灯泡亮度越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电流强度”的概念,学生也将因此而获得更加形象地认识和理解。

二、合理选择教法,关注学生能力提升

教學方法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教师充分考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本学科的基本特点。物理是一门强调探究、思维和实验的学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全方位拓展思路,选择合适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探究,促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并实现能力的提升。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全面融入知识的探索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注意方法的切换,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物理教学的微操。以“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为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是学生相对陌生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一定要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操作。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上有关电流表使用方法的说明,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总结电流表的使用要点,随后教师再将电流表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操作中体会和纠正。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和实验总结法,教师在诸多环节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难点,攻克学习难点,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当然,教师在巡查课堂的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一方面视情况给予学生帮扶;另一方面也可以提炼出有关问题,对全班学生予以点拨,引起大家的关注。比如有学生提出这样两个细节问题:(1)电流表为什么必须和用电器串联,才能实现电流的正确测定?(2)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和电源的两端直接相连?教材上的信息传递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表象的认识,学生如果无法理解,对整个电学体系的知识建构会带来一定的干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以相反的方式来连接电表,当然为了防止电流表的损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试触的方法,让学生将电流表的一端和用电器一端连接之后,让学生将电流表的另外一端快速与用电器的另一端接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短暂接触的瞬间,灯泡迅速熄灭,电流表的指针迅速偏转到超过量程的区域。对应观察结果,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原因:电流表的电阻非常小,因此将其与灯泡进行并联时,所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将一根导线并联在灯泡的两端,则灯泡将被短路而无法工作。这一发现自然也可以解释:电流表的电阻极小,相当于导线,如果连在电源两端,也会造成短路,因此不能直接连在电源两端。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是为了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更是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效预设,为攻克学习难点预留空间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预设和估计,毕竟难点的克服应该让学生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而这必然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获得应有的时间分配,同时也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帮扶。这里所谓的“引导和帮扶”,并不是多方提供习题,让学生在习题操练中寻求感觉、积累经验,我们希望让学生获取正确的探究思路,从而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索体验。

教学预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在“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一课,很多教师将学习的难点放在有关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探究上,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学生刚刚接触电路,对一些基本的连接操作还有困难,尤其还需要他们用刚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娴熟地测定不同电路的电流,这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安排在电路分析和电流测定的讲解上,有关难点的定位,笔者认为并无不妥,但是教师的引导操作却有失偏颇。既然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制约了学生的探究,那么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就应该尝试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化解相关难点。比如在课前就让学生设计串并联电路,让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构思来熟悉电路的结构,这样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能够熟练地应对电路连接。

综上所述,当我们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课堂时,学生的基础认知、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进展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落脚点,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树龙.以“学”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J].中学物理,2015(12):40-41.

[2]  邓颖.构建自主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策略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4(12):24-27.

[3]  卞萍.初中物理学习中常犯错误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3):24-25.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