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秧歌中队形的刍议分析
2019-09-28秦世淳白石
秦世淳??白石
摘要:东北大秧歌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渊源自清代就有记载。东北大秧歌通过喜庆的伴奏音乐,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较为复杂的队形变换,展现出热辣火爆的关东文化。其中大秧歌队形的变化特点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走访老艺人,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就东北大秧歌中队形的变化与民俗学进行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东北大秧歌;东北地域文化;民俗学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较多,文化交融繁杂的特殊地域,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的东北大秧歌形式。固有的满族秧歌文化与中原移民带来的山东秧歌、河北秧歌的交融,创造出了具有东北地域民俗文化的东北大秧歌。同时秧歌文化也是受到汉满文化、萨满文化、移民文化、说唱文化的影响,并不断进行彼此吸收、融合、发展,逐渐演变至今,形成了丰富多彩、表现力极强、具有东北民俗审美心理的东北大秧歌。
一、东北大秧歌中队形变化
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以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种为主要表演形式,其表演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动作风格火爆,技艺高超,有着强烈的东北地域民俗特点。在表演过程中通常为两人一组对舞表演,民间称“一副驾”,另外大秧歌的队形变化也十分讲究,内容丰富,变化繁多,颇具地方特色。从一场大秧歌的流程来讲,一般分为“过街楼”、“大场”、“情场”、“大象”等部分。
二、东北大秧歌中队形变化的内在文化
其中“过街楼”部分多为开场队形,从秧歌队起点出发,唢呐、锣鼓队一路敲敲打打,表演者两人一排呈两竖列,沿街一路表演,吸引往来的路人观赏,十分热闹。而这种表演形式最早与宋代民间社火表演十分相似,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中所描述的“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的表演形式极其相似;“大场”的表演形式则多为队形上的不断变化,其中队形多为具有吉祥寓意或米年老做时所产生的队形,如:“双龙吐珠”、“龙摆尾”、“大圆场”、“冰凌花”、“卷心菜”等队形;作者在采风中得知,现今在东北一些偏远的村落依然保持着正月扭秧歌的民间风俗,大年初一的早上秧歌队会来到村里有钱的大户人家中扭秧歌,秧歌队一路吹吹打打,走过街楼队形,来到院门外,由头跷带领进入院门,顺时针走“阴阳鱼”队形,寓意平安吉祥,福禄安康,乐队在院子的东南角由头跷叫鼓;在秧歌的表演过程中通常比较常见的还有“二龙戏珠”队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两头龙相对戏珠,寓意着平安吉祥之意;此外,龙珠即是龙卵,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生命意识”;另外,编麻花、卷心菜等队形也是源于东北传统的地域饮食,其队形灵感来源于民间饮食,体现了东北地域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那份质朴火辣的关东情怀。“情场”的表演形式以角色扮演为主,多来源于不同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中青白二蛇、《棒打鸳鸯》中的老?、《打渔杀家》中的萧恩、《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等,这些故事多为民间大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富有一定寓意性的故事题材,透过这些表演向我们展现了东北地域人们对旧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美好生活的满足;“大象”场则为高跷秧歌中独有的一种具有一定技术的队形,通过作者的采风调查得知,“大象”这种表演一般只会在过年或有重大节日时才会看到,过年时会在一些在村内具有威望的人家中秧歌队会表演“大象”,“象”的队形顾名思义如同大象,通常由9-16人踩跷完成,一人作“象头”,两人作“象耳”,一人作“象鼻”,再有一名上装坐在象的头顶,寓意“吉祥如意”和“出将入相”,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分析,大象则为瑶光之星,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有着预兆灵瑞的美好寓意,象也就被赋予了一种美好寓意。另外,东北多民族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祭祀文化,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属于原始信仰习俗,其中队形中的步伐多源于萨满祭祀中萨满法师的动作,上身动作多源于民间劳动,如插秧,打苞米,摘苹果等传统东北地域劳作动作;民间艺人对其动作加工,逐渐演变成东北大秧歌。进入21世纪开始,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多样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在东北这种多民族聚集的地域中,东北大秧歌对各个民族的动作加以借鉴吸收,使现今的东北大秧歌更具有观赏价值与独特的地域性。
三、东北大秧歌队形对舞蹈表演的意义
东北大秧歌队形变化十分复杂,但在复杂队形背后却透露出東北民俗中民俗祭祀,民间信仰,民间饮食,民俗劳作等诸多的东北地域民俗文化,东北民俗文化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东北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社会结构,民族关系等因素等影响下产生,并发展传承的,因此,东北大秧歌在独特的东北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独特个性。通过运用东北民俗文化进行分析和揭示东北大秧歌成因的特征研究是应有之举,对东北大秧歌的研究应更多的通过东北地域民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使我们在探究东北大秧歌的文化背景更为准确,这有利于我们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与编创过程中对东北秧歌的教授与构思,为我们更好地将民间舞蹈文化有效地传承提供了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创新民间舞蹈提供了启迪。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准确把握东北秧歌的调度提供了依据。
作者简介:秦世淳,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白石,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