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中古代“茶席”的审美流变
2019-09-28黄菊
摘要:中国的饮茶历史上有三段高光时期:其一,陆羽《茶经》问世,引领开启了“人间相学事新茶”的风尚;其二,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茶人,将饮茶文化推动至兼和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新高度;其三,自朱元璋颁布废团茶兴叶茶之诏令始,文人居士带动饮茶风向,并创作了诸多茶著、茶画与茶诗。
本文试论以唐、宋、明三朝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茶席的审美流变,鼓励学者汲取古代茶席设计之精华,积极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优质茶席作品。
关键词:中国古代;茶席
一、庄重严谨的唐代茶席
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饮》中将关于煮茶法的使用器具归纳为:烹煮器、焙碾器、贮盛器、饮器、点茶器、洁器几类共计二十四件,还提出,在山水之间举行茶会可对所列茶器作适当省略,若在城邑之中、王公之门进行,则二十四件缺一不可。
辽宁省博物馆藏佚名《萧翼赚兰亭图》(宋人摹本)中描绘了客来煮茶的场景,画中可一窥茶席布设。辩才身后有男子正坐蒲团之上,手持竹夹在茶铛沸水中搅拌茶末,茶铛置于风炉之上。身侧有一侍者手捧盏托,准备接茶。茶盏、茶托、茶碾置于左侧具列之上,茶铛、风炉、鹾簋置于其面前一小桌,水方、瓢、火筴等置于其右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佚名《宫乐图》也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唐代饮茶风貌的作品。画面描绘几位后宫佳丽赏曲啜茗的场景,竹编长案的中间置一茶盆,一女子正用一长柄茶勺舀取茶汤进行分茶。以陆羽所列诸多茶器为标准,案面上仅有茶碗、茶盆、茶勺、杯垫这类品饮器具,参考同期绘画资料推测煮茶活动是在别处由侍者进行的。
可见当时饮茶茶席的设置具有正式、庄重、规范、严谨的时代特征,饮茶活动也与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和高雅艺术紧密结合。
二、和美包容的宋代茶席
精致如宋代点茶文化,南宋审安老人所著《茶具图赞》中列出了一套点茶法使用的茶具: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汤提点、漆雕秘阁、陶宝文、竺副帅、司职方记十二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撵茶图》是一幅文人雅集、点茶助兴的场景画。画面左侧有对点茶茶席的真实写照:茶席设于棕榈树前峭立的太湖石边,一人正坐在矮几上转动石磨磨茶,石磨旁置棕帚。另一人立方桌边,右手执汤瓶向茶盆内注水,茶盆内置茶勺;左手持碗,手边有一茶宪,似已冲汤调膏完毕准备分茶。桌上还置杵臼、罗合及些许堆叠状茶碗、盏托。还有一茶巾挂与侧边桌撑上,与之相邻的风炉上置一烧水壶。贮水瓮置在方桌另一侧,以荷叶为盖。所用器具与审安老人所载何其相似乃尔,茶席布设有文雅、朴素之貌。
另值一提的是,宋代民间百姓之间流行一种斗茶的活动——“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相应的,这户外的斗茶席别有一番风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斗茶图》、《茗园赌市图》中记载了这市井茶俗的独特布席:“筐箧”此做茶笼用,内置风炉、汤瓶、竹宪、茶盏等用具,斗茶时将筐箧置于地上并以其为中心开展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淳朴风貌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纯粹之心。
要而言之,这两种风貌雅俗共赏的茶席,是宋人和美包容的自信文化的体现。
三、诗意精简的明代茶席
俗话说唐煎宋点,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的诏令,煮茶法、点茶法逐渐淡出,撮泡法即简便的芽叶冲泡法逐渐流行起来,茶席布置也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许次纾在《茶疏》出游一章提出:“士人登山临水……茶罂一,注二,小瓯四,洗一,瓷合一,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奁小炉小炉香囊七,此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可见明代的饮茶用具较唐宋而言更加精简了。
自谓“吾生不饮酒,自得茗自醉”的文徵明在《品茶图》中留下于友人在林中茶舍相会的场景:清幽草屋、读书静坐、僮子煮水、清谈啜饮。那由一壶两杯构成的精简茶席,却彰显了浩然之心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问《煮茶图》是一幅以竹炉煮茶为题材的画作:画面左侧一文士席地而坐,书僮帮忙展卷观赏;右侧一文士跪坐于芭蕉叶上,手持火筴正拨弄竹炉内的碳,候火煮水,其身侧置一贮水容器内有水舀,竹炉前还有一茶盏、一香炉。
文人士大夫悠游于山林,雅集聚会或詩意独居,品茗内容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花、香结合。茶席布置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在“精简”的茶席外,体现了天真理想、隐逸洒脱的茶人之心。
四、结语
在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代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瀚海中的一颗明珠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茶席审美布局的“传移模写”,有助于丰实当代茶席布设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国人创造出紧跟时代发展、彰显民族特色的代表性茶席文化。
参考文献:
[1](唐) 陆羽等.茶经[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赵佶,许次纾等.大观茶论外二种[M].中华书局,2013.
[3]裘纪平.中国茶画[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菊,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