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胡曲《烛影摇红》的音乐特点

2019-09-28蒋玉唐

艺术大观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刘天华

蒋玉唐

摘要:《烛影摇红》是刘天华创写的二胡曲,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家,这首曲子写于1932年,也是他生平的最后一首乐曲。整首乐曲旋律流畅,情绪欢快,让人陶醉。刘天华在传统音乐上增加了三拍的华尔兹节奏的特点,技法上加入了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将继承与借鉴全部融合,创作出二胡音乐的独特风格,使整首作品更柔美新颖。

关键词:《烛影摇红》;刘天华;音乐表现的情感思想

一、刘天华的二胡音乐

谈到二胡曲,我们会想到华彦钧(阿炳)、刘文金、刘天华以及当代一些著名的演奏家,但是让人最为之敬佩的,本人觉得应该数刘天华了,因为他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刘天华是江苏人,是中国近代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被称为二胡民族音乐的鼻祖。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小时候便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后来跟着文学家刘半农(其兄)赶往上海进一步深造,开始学习起小提琴和钢琴,接触过西洋作曲理论。1915年,他在母校常州中学教书时,对民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他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名师,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同时开始创作民族音乐 。1927年成立了“国乐改进社”,这是我国第一个对民乐进行改革为宗旨的社团。刘天华当时生活的时代非常的动荡不安,是一个新旧社会、东西方文化猛烈撞击和交替时代。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它必将给绝大多数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尤其体现在了刘天华身上。在二胡方面,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烛影摇红》就是这十首当中的最后一首。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大部分乐曲都体现了他的音乐思想,即把国乐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对西方音乐的借鉴,然后再发扬光大,并且要普及大众,使得民族音乐可以兴国安邦、感化人心,最终走向世界音乐。《烛影摇红》这首二胡曲就代表着刘天华先生在国家与民族的问题上的深刻反思和觉醒。

二、词牌名《烛影摇红》的历史渊源

《烛影摇红》这个词是一个词牌名,来自宋代词人周邦彦,从词面上来看,意思是写烛光:一支蜡烛在孤零零的燃烧,它的光和它晃动的影子交织在一起,红色的火焰在黑暗中就更加显得无力了,但是它又不得不努力的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带给别人。继周邦彦之后,又有很多名家以《烛影摇红》为题作词者。例如在南宋,也有个叫张抡的词人,曾写过一首词——《烛影摇红·上元有怀》。这首词是在元宵佳节的一首感怀之作,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来表达亡国之痛。上阕说的是过去宫中的元宵节是繁荣和欢乐的,而下阕他回首往事,写下了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清,让人感怜惜,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思念。结尾处“几盏寒光,几只归雁”,与上阕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读不下去,也算得上是南宋的一部佳作了。再如明朝末年诗人夏完淳,他写的一首诗,名为《烛影抖红不成天》,它是以男女情事来抒发自己对家国的哀思。它感人而忧伤,感伤而委婉,用绵绵的山川和泪水来比喻成男女的爱情。纵观烛影的历史文化渊源,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基调是在欢乐中看忧伤、在欢快中看无奈、在陶醉中出感慨。它具有象征性和含蓄性,充满了警示的魅力和苦难的味道,是一个可以防止国家沉沦和唤醒人们时代警示之作。所以显然,二胡曲《烛影摇红》饱含着借歌舞之事发兴亡之慨的象征意义。

三、《烛影摇红》的曲式结构以及它的内容表现

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引子部分,共有7个小节。以3/8拍子开始,中间出现了散板,之后出现的是12/8的拍子以及重复带有顿音记号的la音,节奏是活泼而跳跃的,感觉在这个舞会场面上有很多宾客都在一起翩翩起舞。

第二个部分可以分为四个乐段:第一个乐段是主题乐段,第二个乐段是对主题音调的第一次变奏,但是这次的变奏与主题的核心音调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在旋律上有些加花的变奏。第三乐段是主题音调的第二次变奏,在這个部分除了有对旋律的加花变奏以外,还有节奏的变化,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乐句的再现,再现手法为高八度紧缩。最后旋律在高音区急转直下,节奏突然变得慢了下来,象征着舞会的结束,第四乐段是一个哀伤而深沉的乐段。在这段中大多运用的是一个前四后八的节奏型,使得音乐变得徐缓起来,旋律具有歌唱性,与前面欢快的旋律感完全不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声部分用紧凑的、轻盈流动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和波浪起伏的旋律线表现出女主人烦乱的思绪,后面的音乐渐高、渐慢、渐弱,最后推向高八度的mi音而结束了全曲。

《烛影摇红》被称为是中国式的华尔兹舞曲,词牌名正好恰当地表达了它所要表现的情调和场景,是一首可以让人想象得到画面的乐曲,旋律上富有民族色彩,节奏上结合了西方的三拍子和复拍子,开头的一个八度的大跳音,以及音色上由强到弱,节奏上由慢到快,给人一种在这一刻华丽的舞会开场的感觉,好似有一个跳舞的女主人出现,慢慢地,她开始舞蹈,而接下来的三连音就好像一连串快速地转身,在散板的乐句中有出现三次重复上下回环,则是暗示着女主的某种忧郁的情绪,第一部分的旋律线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还是会有跳舞的旋律感在里面,大体上像是很多一起跳舞的男女在一块说话。到了第二部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的出现使音乐显得更加的轻快而热烈,好像舞会进入了一个高潮的阶段。而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节奏有空拍的加入所引起的重音的变化,三拍子的曲调中出现了四拍子的结构重音。第四部分的节奏型所拉出的旋律是缓慢的,感觉客人渐渐散场,原来热闹、辉煌的场面慢慢地暗淡下来,之后尽显一片空寂与悲凉。从而可以想象得到那位跳舞的女主角的情绪忧伤,深沉而孤独。仿佛在想着自己的心事一样。

对于二胡这个民族乐器来说,音准是最关键的,它不像小提琴、琵琶这样的弦乐器有着固定的“品”,所以音准摆在其重要地位。它也是一件近似人声的乐器,虽然大部分时候会给人联想到悲伤的旋律感,但它也能拉出欢快的旋律。在《烛影摇红》这首乐曲中,给本人冲击力最强的是它多处运用到乐音的上下回环反复的旋律,三拍子节奏的一种摇摆感,再加上作为二胡乐器的独特的地方就是滑音的运用,使人感觉乐曲在欢快的同时很陶醉一般。滑音是二胡演奏的一种运功技巧,在运弓方面,结尾处也是很重要的,要注意力度的变化,由于音区较高,因此在按弦的时候不宜过力,否则就会显得音色粗糙,没有了美感。

所以此曲表面是尽情欢乐,但曲调中却蕴含着一个在人们饱尝辛酸的旧社会里,感觉就是由这位舞女者的一种忧伤的情绪慢慢扩大到对当时的社会的一个思考。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烛影摇红》这首二胡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第一次把西洋音乐中的复拍子形式引入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是一首在二胡上演奏的中国的“华尔兹”,与刘天华先生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是在借乐曲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

参考文献:

[1]郑颖.当代二胡艺术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12.

[2]林阳地.二胡曲《烛影摇红》的文化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7):258-262.

[3]柳静,苏华.论刘天华二胡曲《烛影摇红》的独创性[J].大舞

台(双月号),2008(05):40-41.

猜你喜欢

刘天华
兼收并蓄中西融合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浅析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的演奏以及新时期二胡发展
浅析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的演奏以及新时期二胡发展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刘天华二胡革新对当代发展国乐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