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现状研究
2019-09-28王鑫
摘要:综合材料艺术不是一个艺术流派,也不是某种艺术的代名词。它最早从毕加索的架上画中出现,再后来到前卫先锋杜尚将成品材料引进艺术的领地。瑞士画家勃克林曾说,如果我们没有对材料的基本认识,那么材料将不会为艺术所用,依靠前辈艺术家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铺垫,和当代艺术家们不懈探索,一代艺术家才能站在前一代艺术家的肩上。综合材料这一表现方式从最初的萌芽走向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概念主义等等,未来也将会运用在更多的艺术表现中。
关键词:综合材料;当代艺术;探索
一、材料通过艺术得到解放
在中国,最早的“综合”是20世纪初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们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后来,伴随着艺术学科在高校的兴起,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实践。各美术院校开展的材料技法研究教学以及综合材料绘画的各类学术展览百花齐放,已经对版画、油画、国画等画种的技法表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姿态。推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现代艺术的步伐。
最先开始对材料进行运用和探索的艺术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他们的立体派创作中,把报纸、麻绳一类现成的材料大胆运用在绘画作品里,新颖的拼贴实践作为综合材料的联想重组手法,突破传统绘画使他们对材料有了更好的认识。有了先贤的指引,后来的艺术家们仿佛打开了思想的禁锢,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把材料局限为一种载体,而是把材料的个性更直观地展现在观者面前,推动了大众审美的发展。
二、以哈里斯·伊巴米诺达为例—综合材料作品的信息和情感传递
材料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成为艺术品,观者可以通过其造型、色彩、肌理、象征寓意等方面获得信息。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银狮奖的塞浦路斯艺术家哈里斯·伊巴米诺达,她的作品由缝合、折叠、奇怪的对称组合而成。她尝试在作品中融合不同的东西,表达由过去、现在、未来组成的现实,通过将物体和图像的累积、混合,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并没有为我们带来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很好地再现了面对每种问题特有的情感。
鲁道夫·阿斯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做过以下描述:一棵树通过外在的形状美,将自身全部的生长活力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片树叶或者一只海螺的形状,就是产生这些自然内在力的外在表现。大海的波浪、人体轮廓线、球的球形轮廓,这一切都反映了一系列创造这些形状的力的活动。可以说,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会影响人们的审美。
三、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之美
如前文所提到,中国最早的“综合”是20世纪初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们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通过对技法的拓展和对题材与构思的思考,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以胡伟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综合材料艺术家。
胡伟先生是中国知名艺术家,作品有《书卷》《黄山云雾》《天山之辉》《古裂-兰》等。在胡伟先生的作品中观赏者看到的宣纸不像宣纸,金属材料也不像金属,他是通过对这些原材料的加工,并做了一定程度的舍弃与保留及深度挖掘,获取这些材料能够给予的主题元素。胡伟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打通材料语言的壁垒是他的追求,使水墨的个性、重彩的个性以及综合材料的特性走到一起,营造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氛围。
其作品《书卷》系列,创作时用到了宣纸、麻布、各种形态的金属、矿物颜料、植物颜料等。通过作品发现所用到的宣纸已经完全没有了纸的形态,而是变成了铜、金银的金属形态,甚至做出了腐蚀过的效果,胡伟先生将其称为‘质量改变,金属质感的加入展现出了恢宏博大的气势与厚重沧桑的视觉力量。通过纸张的堆叠,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切与时间、历史有关的东西,则更易获得美感。这种表现手法并不是依靠数量取胜的盲目堆砌,而是通过精神层面与艺术性进行深层次融合,体现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当代审美价值。
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承载者,胡伟先生对中国画的造诣十分深厚。透过作品,能看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这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高度融合,也是历史文化气韵的延伸。
四、结语
自八五思潮以来,具有先进思想的各地艺术群体发表了大量的宣言与作品,综合材料艺术这类新兴美术群体在美术专业院校得到了响应,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中国的综合材料艺术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国际艺术大展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同时国际知名艺术家在中国的展览也越来越频繁。如今,微信公众号、网红打卡等多种文化宣传方式的出现,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材料的探索永无止境,材料与艺术的结合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德)多奈爾著,杨红太,杨鸿晏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
[M].清华大学出版,2006.2.1.
[2]鲁道夫·阿斯海姆著,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8.3.1.
[3]冯戎.思想者的艺术表达——胡伟访谈录[J].艺术评
论,2017(12):60-72.
作者简介:王鑫,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