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瑶族布袋木狮舞的文化渊源和传承

2019-09-28杜玮玮

艺术大观 2019年14期
关键词:瑶族艺术特色传承

杜玮玮

摘要:在广东连州的瑶族中流传着以72“像”为背景的民间舞蹈,叫“布袋木狮舞”。基于该舞蹈极其复杂的表演形式,继承学习的人很少,导致这种民俗文化艺术濒临灭绝的状态。本文通过对布袋木狮舞历史渊源的探索,对给民俗舞蹈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针对该艺术遗产的传承和抢救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瑶族布袋木狮舞保护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瑶族;布袋木狮像(景);艺术特色;传承

一、引言

虽然没有多少人知晓“布袋木狮舞”,但该民俗舞蹈的历史却很悠久,距今已经有千年的时光。作为瑶族独具特色的道具舞蹈,瑶族人口手相传了一代又一代;可是流传至今,布袋木狮舞却没有被发扬光大,目前只有在粤北连州三水瑶族乡才能觅见踪迹,一直锲而不舍地传承这门技艺的是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和他们的徒弟们。近年来,随着寨子里的年轻人陆续出去打工, 愿意学习布袋木狮舞的人越来越少,“布袋木狮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瑶族布袋木狮舞的文化渊源和传承进行试析。

二、瑶族布袋木狮舞文化渊源

(一)渊源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当中,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的瑶族布袋木狮舞,堪称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这种民俗性质的道具舞蹈在我国境内是独一无二的。该舞蹈是连州瑶族人在千年长途迁徙过程演绎而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备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融合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本性,更体现了其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愿望。据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的老艺人讲,布袋木狮舞在宋庆历六年 (公元104年)就已经有记载了,足以体现其悠久的历史。在广东连州的民间传说中,长鼓、木狮都与瑶族的民族文化信仰图腾相关联,体现出对瑶族祖先的崇拜之情。

(二)典故

据三水乡挂榜村老艺人赵永富口述,其祖先赵朝生之妻犯事,受到军官治罪,三水乡十二姓瑶人打着长鼓,舞着神犬到衙门请罪,受到军官讨伐,瑶民便四散奔逃,打长鼓者走得不知去向。舞神犬者赵朝生逃到南岳山,得到道长保护。因赵朝生武艺高超,被封为南岳狮一祖,但他愿领受改犬为狮,不愿受为一祖,故为南岳木獅二祖。从那时起布袋木狮舞就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瑶族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以前每到正月或盘王节,寨子里的舞狮队就会到相邻的瑶族村寨去表演:首先烧香燃蜡祭拜,随后打起锣鼓,吹起唢呐、横箫等开始舞狮,意在祭奠祖先,祈求人丁安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与上述这个传说相似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所表达的蕴涵上一致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成为象征着瑶族身份的艺术珍品。

三、瑶族布袋木狮舞的艺术特色

瑶族布袋木狮,坚硬的梧桐木做的狮头,约40厘米长,25厘米宽,形状为长方形。整体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为狮子的面部,下部是木狮的下颚唇齿。(见图1)狮被披着大黄布袋,里面可藏三两个人不等。木狮舞动形象威武,伴随锣鼓齐鸣,随着音乐的节奏木狮两唇叩合,发出“咽咽”的声音,神采飞扬,情趣盎然。

黄布袋和木狮头构成的图形称为像,也叫景,一共为72像(景)。同时附有牵狮表演,随着锣鼓唢呐的伴奏,有唱有和,悠扬悦耳。演唱词曲内容多为新年贺词或者是诉说瑶族人民的生活苦衷的歌谣。 布袋木狮舞的动作是躲在黄布袋的狮被里的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可以摆出72个造型,被称之为72像(景)。用表演和形象的艺术手法通过这72像(景),讲述瑶族千里迁徙的历史 ,表现瑶族先民“漂洋过海”的艰辛曲折历程。瑶族布袋木狮的72像(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类。第一为“喜”,即表达喜庆的氛围。比如通过变狮子挂匾、变板凳、变四方桌 、变条台等,来庆祝瑶族人民漂洋过海的胜利,表达建设美好家园的喜悦之情。第二为“悲”,例如通过狮子变坟、盘王翻身等景象,表述盘王“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怆,临死前还不甘地挣扎起身。第三是“护”,表达护卫的意思。通过表演变宝塔、狮子进岩、变大、小青山、 狮子围身等像,表现应对天灾人祸的措施,描述“十二姓瑶人”渡海的磨难。第四是“想”,泛指办法。表现渡海措施的“狮子扮船”;表现上岸后生活的“变舂凹”等。第六为“报”,即报恩。先祖渡海遇到龟、蚌、鲤鱼的帮助,以表演“变大鲤鱼”“金龟上岸”等以示报恩。第六是“形”,即形态。通过“坐莲花”“开莲花”“青蛙过江”“狮子洗澡”“猫子晒日”“狮子朝阳”等,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七为“反”,表述反抗。通过“狮子现爪”“狮子扮旗”“变青龙”等,表现了瑶族反抗压迫的顽强精神。

四、瑶族布袋木狮舞的传承保护

(一)瑶族布袋木狮舞传承现状

基于布袋木狮舞表演的形式有一定的难度,加之社会生活的变化,三水瑶族乡的青年人淡漠了对布袋木狮舞的兴趣,对该民俗舞蹈的传承发展造成影响;同时,老一辈的布袋木狮舞的艺人相继离世,能全面掌握和表演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该民俗舞蹈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亟待各级部门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仅存的几位老艺人虽然都带了几个徒弟,但这些青年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唯有逢年过节才回乡,技艺很生疏,多数人不能完成木狮舞的72套动作,传承状况令人担忧。

(二)对瑶族布袋木狮舞的抢救措施

1、抓住良好的契机

为了拯救这项珍贵的民族艺术,本地相关部门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自费调查收集布袋木狮舞的资料,但因为经费问题调查工作时断时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1987年冬,迎来了当地民间艺术大会演的良好契机,由于得到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布袋木狮舞才得以恢复并参加汇演。利用这个机会,相关部门对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的瑶族布袋木狮舞的几个艺人进行走访,再一次对该道具民俗舞蹈的资料进行整理。据当地的老艺人解释,木狮是从舞龙犬演化而来,变成木狮后头上的五只角还留存着。按照艺人的思路,相关部门制定整修方案,采用梧桐木作为胚模 ,请技艺精湛的工匠进行修饰。把木狮修复到原来的样子后,便开始演出前的训练。在参加民间艺术会演时拍了照片。 随后相关部门工作者对瑶族布袋木狮的资料进行整理,写进了《连县瑶族文化艺术记述 》书籍中。1990年入载《连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1999年瑶族布袋木狮资料有收入在《广东省县志少数民族志》中。

2、传承和发展并重

在2005年布袋木狮舞终于登上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舞台,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大放异彩。而且,以其神秘、古朴、纯粹的原生态的风格首次在中外游客面前展演,让与会的嘉宾、媒体和摄影爱好者感到震撼。2009年,瑶族布袋木狮舞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瑶族布袋木狮舞虽然历史悠久,艺术形式独特,却没真正被大范围传承推广。在新的形势下,瑶族布袋木狮已经列入非遗保护项目,但传承保护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我们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了拯救记录,但记录了像路名称并不代表该艺术遗产就被保存了,因为布袋木狮舞的每一像(景)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袋里真实动作。我们对这项珍贵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连南文化遗产汇编[G].广州:连南

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5:71.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社,1990:113.

[3]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3:1.

猜你喜欢

瑶族艺术特色传承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