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对不同住院患者的护理观察重点及要求

2019-09-28吉秀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住院患者

吉秀萍

【摘 要】住院对患者、尤其是对首次住院的患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生活事件,有时是突然而不知所措的,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各方面都将带来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打乱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规律,使患者立即产生极不适应和不愉快的感觉,直接造成患者情绪变化,随之将会产生一系列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及时给予恰当的干预和必要的指导,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促进康复。

【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要求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1

对不同住院患者的观察不只是单纯的“眼观”,要先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针对病情理出要观察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在了解病史时,要心中有数,主动引导病人诉说病情,护士要善于抓住要点,紧紧围绕就诊时的主诉和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问诊,并了解与主诉相关的问题和伴随症状,如对老年患者,要养成常规询问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对小儿患者,因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常需要取得患儿家属合作,以便获得准确的病史,尽快明确诊断[1]。

1 新入院患者

1.1 初步估计病情的轻重,确定重点观察的内容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史、各种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入院方式和一般情况等,作出初步估计。

1.2 注意观察潜在或继发病症护士应注意观察潜在或继发病症,有些创伤患者在外观上只表现为机体局部组织的损伤,但护士扔应密切观察其血压和神态变化,警惕内脏有潜在或继发出血的可能[2]。

1.3 心理状态的观察护士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

2 老年患者

2.1 特点适应能力和体力下降,天气变化时易发热或者低体温;因肌肉、脏器等细胞内液减少,体液丧失或者水分供给不足易发生脱水,同时免疫功能下降、肺功能下降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机体的康复能力、抵抗能力、体力等下降,再加上对治疗没有信心和发生并发症,使病情发展成慢性,而且老年患者的记忆力下降,对疾病的认识也不足,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延误治疗,使病情呈慢性化发展;视力下降和听力下降,而导致老年患者接收外界信息比较少,而出现心理应激;因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减少,易发生机体废用性综合征,导致组织、器官等出现废用性改变。

2.2 症状、体征不典型的病情老年人新陈代谢低下,感觉迟钝,患者病时往往反应不明显,状态不典型。護士要做到细致、全面的观察。

2.3 先兆症状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需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护士应注意观察先兆症状,以便采取防治措施。

2.4 并发症注意有无压疮的发生等。

2.5 注意观察和疏导心理问题因为老年患者对于疾病、环境变化等比较敏感,需护理人员和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并给予其理解和鼓励。护士应做到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细心观察,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给予针对性的疏导[3,4]。

3 小儿患者

3.1 病理特点小儿机体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因此,同一原因对不同年龄的小儿可引起不同的病理变化,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时小儿可出现巨人症,而成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小儿易患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则易患大叶性肺炎。

3.2 护理评估特点健康史采集不可靠,婴幼儿不会说话,多有父母代述,可靠性与代述者对小儿的了解程度有关;护理体检时患儿多不能配合,影响检查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取得患儿机器家长的配合,以对患儿进行客观的评估。

3.3 重点观察 小儿的机体结构、社会心理状况、疾病临床表现等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是不断变化的,与成人各方面状况均存在区别。因此对患儿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饮食量、大小便的性状及颜色、啼哭的声音等必须进行重点观察。

3.4 预后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命力旺盛,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强,儿童患病时虽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但如处理及时、有效,护理得当,度过危险期后,往往好转恢复也快,后遗症一般较成人为少。但年幼、体弱、营养不良者病情容易突变,需严密监护、积极处理。

3.5 预防特点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弱,加强预防措施是使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重要环节。由于开展计划免疫,加强公共卫生与社区保健,使儿童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由于重视儿童保健工作,也使营养不良、肺炎、腹泻等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注意合理营养,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防止儿童肥胖症,并对成年后出现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起到预防作用[5]。可见儿童时期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可增强儿童体质,使其不生病、少生病,还可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健康。因此,我们应将照顾的焦点从疾病的治疗移至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促进上。

4 危重患者

4.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护士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其它情况,随时了解心、肺、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及治疗反应与效果,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病人应鼓励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病人常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等积聚喉头,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通过呼吸咳嗽训练,肺部物理治疗、吸痰等,预防分泌物淤积、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等[6]。

4.3 加强临床护理

4.3.1 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闲合者应注意眼睛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致溃疡、结膜炎。

4.3.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对不能经口腔进食者,更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炎症、口腔溃疡、腮腺炎、中耳炎、口臭等。

4.3.3 皮肤护理:危重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营养不良及应激等因素,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故应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注意交接班。

4.4 肢体被动锻炼病情平稳时,应尽早协助病人进行被动肢体运动,每天2--3次轮流将病人的肢体进行伸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并同时做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5 手术后的患者

5.1 观察病情变化

5.1.1 术后密切监测生命征变化;同时观察并记录出入液体量,注意观察病人尿量变化;

5.1.2 危重病人注意循环、呼吸、肾功能的监测和维护;

5.1.3 经常巡视病人,倾听主诉,注意腹部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膈下或盆腔脓肿的表现;观察其肠蠕动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5.1.4 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渗血或渗液时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

5.1.5 保证有效引流 引流管需贴标签表明名称、引流部位等;正确引流并妥善固定各引流装置、引流管,防止脱出、曲折或受压;观察引流通常情况,挤捏引流管以防血块或脓痂堵塞,预防腹腔内残余感染;对行低负压引流者需根据引流液抽吸的情况及时调整负压,维持有效引流;及时观察腹腔引流情况,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状;一般当引流量小于10ml/d,且引流液非脓性、病人无发热、无腹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可考虑拔除腹腔引流管。

5.2 休息与体位

5.2.1 病人手术完毕回到病房,给予平卧位,全麻未清醒者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呕吐情况。全麻清醒或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6小时,血压脉搏平稳后改为半卧位,并鼓励病人早期活动。

5.2.2 解释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卧床期间进行床上翻身活动,视病情和病人体力可坐于床边和早期下床走动,促进肠功能恢复,防止术后肠粘连,促进术后恢复。

6 特殊检查或药物治疗后的观察

6.1 特殊检查后的觀察对各种检查护士应重点了解其注意事项,观察生命体征、倾听患者的主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警惕诱发肝性脑病。

6.2 特殊药物治疗患者的观察护士应注意观察其疗效、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如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观察有无心慌、出冷汗、神志不清等低血糖反应;使用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血清类和青霉素类药物时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等。

总之,住院患者的护理观察重点及要求,因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以及病种、病情、病程等不同而表现各异。护理人员必须仔细观察和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必要的干预,以尽早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崔晓丹,杨峰.儿科护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7.

焦春燕,白兰鸽,胡凤敏.浅谈新入院患者的心理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9:196-197.

孙建萍.老年护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5.

燕仪,阮洪,蔡文玮,等.浅议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的基本技能.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19.

崔焱,仰曙芬.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8.

王慧珍,廖毅,胡爱招.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

猜你喜欢

住院患者
2011—2015年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构成分析
浅谈老年病科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
某综合医院18例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特征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率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住院患者口腔护理技巧分析
乡镇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
卒中单元对脑梗死住院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浅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