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9-09-28魏玉红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化疗肿瘤

魏玉红

【摘 要】:目的探究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8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并给予血凝五项检测,回顾分析所有试验者临床资料,对比血凝五项检查结果,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D-D、FIB、APTT、PT、TT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化疗后凝血五项均低于化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患者的血凝五项存在异常,表现为抗凝功能下降,在行化疗治疗时使凝血功能紊乱加剧。

【关键词】:血凝五项;肿瘤;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1

前言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肿瘤逐渐年轻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研究临床实践表明,恶性肿瘤对机体血液抗凝与凝血动态平衡产生破坏,引发凝血功能异常[1],不利于患者预后。临床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时常采用化疗治疗,而化疗过程出现多种癌组织毒素与坏死产物,损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周围组织,将凝血过程激活[2],同时多数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使得凝血功能障碍更加严重。本文将以160例试验者为对象,探讨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8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参照组,男女试验者分别为46例与34例,年龄为39-59岁,平均年龄为(53.91±4.65)岁。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43例与37例,年龄为36-61岁,平均年龄为(53.20±4.93)岁。在统计软件SPSS19.0中将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入院时,晨起空腹,用蓝色抗凝真空管抽取静脉血2ml;参照组患者在体检时,用蓝色抗凝真空管抽取静脉血2ml。

血凝五项: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PTA、APTT、INR、TT、纤维蛋白原(FIB)等常规凝血指标,采用胶乳比浊法检测D-D聚体。晨起,保持空腹状态,抽取1.8ml静脉血入蓝色抗凝真空管内,混匀送检,运用的检测系统有;血凝仪,赛科希德S F—8100,试剂及质控品由北京赛科希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凝五项检测,进行分析。

血凝五项:以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D-D、FIB、APTT、PT、TT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表1为详细数据,展开如下。

2.2 研究组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化疗后凝血五项均低于化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表2为详细数据,展开如下。

3 讨论

当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内纤溶酶和凝血保持动态平衡,一旦失衡,FIB无法及时清除,增强凝血功能,而大量临床实际表明,血小板变化、抗凝物质增减、凝血因子增减、纤溶系统活动强弱均为平衡破坏因素。有学者指出,血栓形成与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且肿瘤患者多表现为高凝状态,极易引发血栓性疾病,而血栓性疾病又可作为癌症隐性表现。又有研究表明,多数肿瘤患者伴随凝血功能异常,最为明显的有晚期胃肠道肿瘤与晚期肺癌。在我国,临床实际表明,血小板变化、抗凝物质增减、凝血因子增减、纤溶系统活动强弱均为平衡破坏因素。在我国,肿瘤发病率高,常采用化疗治疗,具有生存期延长作用[2],同时造成凝血功能呈现激活状态,抑制骨髓造血,加重凝血功能的紊乱程度。本次研究中,对80例肿瘤患者进行血凝五项检查,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的D-D、FIB、APTT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PT、TT与参照组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化疗后凝血五项均低于化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表明了凝血系统受到化疗作用而被激活,有关凝血因子形成复合物,形成凝血酶,降解纤维蛋白原为单体[3],其状态为血栓前,存在发生血栓概率。凝血系统与炎症系统在炎症介质的作用下,进行互换,引发血栓形成,使微血管功能出现异常,器官功能发生衰竭,使D-D升高,凝血功能出现失调。

综上所述:腫瘤患者的血凝五项存在异常,表现为抗凝功能下降,在行化疗治疗时使凝血功能紊乱加剧。基于此,对肿瘤患者进行血凝检验,能较早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风险因素辅助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王欣同,程方圆,钟殿胜, 等.胸腔积液沉淀物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肺癌杂志,2017,20(6):395-401.

田红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五项检验临床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136-137.

董莉,张保平,冯新平, 等.血浆HSP90α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32(4):97-100.

猜你喜欢

化疗肿瘤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序贯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化疗真的会加快死亡吗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跟踪导练(二)(3)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
癌症化疗中恶心呕吐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