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视频”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2019-09-28潘心悦

关键词:微视频生长科学

潘心悦

摘 要: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手机、相机、电脑等多种摄像设备拍摄并编辑的短小视频。微视频内容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将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比起网上现成的微视频,教师自制的微视频更加有的放矢,可以帮助打破课堂的时空问题,突破教材的难点问题,让学生更方便快捷地学习。本文阐述了如何制作微视频,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微视频;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5-120-2

“微视频”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倡导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学短视频的形式展现小学科学知识和教学过程。通过“微视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某个教学环节,将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谈谈“微视频”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定制“微视频”,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微视频”的应用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而技术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拍摄并剪辑出满足教学要求的“微视频”。

1.跟随教材,定制“微视频”

现行的三到六年级的科学教材是2002年发行的教科书,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如今的教学要求,于是,我在拍摄“微视频”时,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重组。

如五年级上册老教材把《种子发芽实验》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课分成两个单元,为了切合植物生长的速度,科学老师常常需要将两个单元的课程穿插教学,才能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观察到植物的某个结构。为了使学生能连贯性地观察到豆芽生长的全过程,笔者将这两个单元连在一起。在上课之前,笔者趁着温度适宜,连续两周跟踪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拍摄,录下了绿豆发芽、生长的全过程,并环绕教材上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绿豆生长需要阳光吗?对比实验如何设计?),合理组织视频素材,剪辑成一个完整的绿豆生长过程微视频和三个针对问题。在开学上课时,笔者先播放了那段完整的绿豆芽生长过程的微视频,学生们第一次连续地完整地观看到一颗小绿豆种子慢慢生根、发芽、生长的全过程,不由地感叹植物真的是有生命的,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关于绿豆芽生长的科学知识。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我分别针对不同的探究问题,播放了分段剪辑的微视频,有的放矢地和学生们讨论了不同的问题,如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绿豆生长需要阳光,以及对比实验的设计原则。

针对传统的观察课存在观察时间长,学生缺乏耐心等问题,微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观察对象连续发生的变化,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对微视频进行二次加工,更加针对性地展开观察课的教学,从而真正达成科学观察课的观察目标,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观察。

2.跟随学生,定制“微视频”

针对小学生实验前会走神,实验时会乱操作,实验后又急于表达的现象,我决定给孩子们拍一个关于科学实验课的操作规范的“微视频”。笔者课前先请一组同学来实验室按照规范进行实验,并拍摄了全过程,并针对该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编辑了指导性的步骤文字和小提示。上课时,我只播放了前面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保留一些期待和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没有学生再走神了,并且,当屏幕上出现文字的时候,學生们自己还会主动地读出那些提示语,看完后,一个个都是迫不及待准备实验的表情。图片比文字生动,视频比图片直观。学生一旦理解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也顺利多了,学生模仿视频里同学的操作步骤,都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汇报的时候,碰到语言表达欠缺的学生,我还可以把视频再调回去一点,让学生跟着画面来描述,提高了描述的针对性。

这样的实验指导微视频,完全从学生出发,让实验步骤更加直观化和规范化,方便学生理解实验的内容和意义,模仿视频中学生的示范,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效率。

二、分享“微视频”,构建师生的互动桥梁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课的实践属性,不能全以书面作业为评判标准,因此大多数老师只能监督到学生“上课”这个环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阶段很难反馈给老师。有了“微视频”这种媒介,就可以在聊天工具的群功能里分享生活中的科学,实现师生之间课前、课后的互动了。

1.课前分享,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预习是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而科学课前的预习其实更像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和了解了部分科学现象,因此,学生会先入为主地构建了科学前概念,要想了解学生的这些前概念,那就必须要走近学生。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前,我先在家长群中发布了一个科学预习作业——请学生在家里录一段微视频,选一件重的、一件轻的物品,一件大的、一件小的物品,一起放入水中,看看沉浮情况。不少家庭都选择了重的铁钉和轻的冰棒棍来对比,并且都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也有部分家庭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了和那个生活常识不一致的结果。正当群里讨论的白热化时,我针对学生们反应出来的“前概念”,发了一个我自己拍摄的微视频。视频里,小而轻的回形针沉入水底,大而重的木板浮在水面上。这个“微视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和家长都好奇起来,这么看来,重的东西的确不一定沉,轻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浮啊!那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呢?带着这样强烈的欲望,学生们走进了我的科学课堂继续研究学习沉浮。

笔者认为,我想课前预习的方式不应仅限于文字预习,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随时拍摄出令人感到好奇和有趣的科学现象,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预习方法,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们多一种接近学生原有经验的渠道和机会。

2.课后分享,让师生共同挖掘科学奥秘

生命科学领域是贯穿小学科学的科学大概念,从描述和认识常见动植物到认识生命周期,从观察动植物活动特点到根据某一特点进行分类,从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都是需要不断观察积累的,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原来只能靠布置观察日记的方式来监督学生观察,而现在只需要每天拍照在群里打卡就可以了,方便许多,自然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观察的队伍。

三年级下学期,课程里既有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又有观察蚕的一生,动植物的观察都挤在了一起,为保障每名学生都能在观察课中有所获,我就请学生每天在群里坚持观察打卡,并且可以将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有一位女生在饲养蚕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白色的蚕宝宝在没有吃颜色饲料的前提下,结出黄色的蚕茧,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着实也难倒了我,于是,我从她拍摄的微视频中,仔细比较,查阅资料,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原来蚕丝的颜色与足的颜色有直接关系,蚕足白色的都吐白丝,蚕足黄色的都吐黄丝。知道这个秘密后,其他学生也注意起自己蚕宝宝的足色了,在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不少家长虽然小时候养过蚕,但也没注意过这些问题,纷纷称赞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强。

课后的“微视频”分享,不仅能对学生起到学习的监督作用,也能促进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相长,共同挖掘科学的奥秘,延伸课堂内容,真正让科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成为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

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出现营造了万物皆媒的环境,知识的传播速度变快,信息量增大,每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们要利用好“微视频”这种新手段,走近教材,走近学生,走近生活,用“微视频”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猜你喜欢

微视频生长科学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生长在春天》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