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以课化人

2019-09-28杨福明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品德与社会

杨福明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等方式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开展,确保该学科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本文以《我要攀登》一课为例,阐述了作者如何采用游戏导入,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和生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5-0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它在塑造小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学会入世、学会做人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为了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时应谨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以生为本,以课化人”。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的《我要攀登》一课为例,谈谈采用了哪些教学策略。

一、从游戏中来,到学习中去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的价值。”由此可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易于接受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要攀登》一课中,我以“体力大测验”这个游戏开始,孩子们热情高涨,踊跃报名。我从每个小组中选择了一名学生,台上的学生负责认真做游戏,台下的学生负责帮同学加油,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牢牢地被游戏吸引了。两分钟倒计时结束,分别留一名成功的学生和一名失败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而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由此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困难,从而展开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大讨论,实现本课学习目标之一——认识困难。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发挥,他们通过游戏来感受这个世界的规则,学会做人和做事,从而实现“从游戏中来,到学习中去”的目的。

二、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指导生活,品社课也不例外。“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认识了困难之后,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克服困难。我将困难比喻成一座大山,张贴于黑板上,然后设计了下列四个环节来寻找攀登困难山的途径:

1.榜样引导,坚持自信

在这个环节,我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来对比,正面的例子是拍了一张班级学生练舞蹈的照片,并采访她学习舞蹈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解决的方法。以身边熟悉的同学为例,更能够给予孩子真实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如此。而反面例子是用了《伤仲永》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哪怕你有天分和信心,但缺少坚持和毅力,也是难以克服困难的!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如何取舍,一目了然。

2.名人名言,激励自己

课前我让孩子们自行查阅了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在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故事之后,我又介绍了张海迪的故事,借助她的经历和名言——“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来激励学生战胜困难。当今社会是智能时代,只要接上WI-FI,名人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难以接触的,他们从神坛上落了下来,稳稳地立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

3.借助外力,支撑自己

生活中不乏這样的事例: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或许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许是一次金钱的帮助,或许是一双扶着你站起来的手,或许是一道在你低落时饱含安慰的目光……师长、朋友、陌生人都有可能会在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鞭策我们。在这个环节我播放了一段《永不放弃》的视频:足球场上,教练为了磨炼队员的毅力,会让他们背着自己的队友用手臂爬行十码,也就是不到十米的距离,因为难度太大,被队员们称为“死亡爬行”。而视频中的教练却希望布洛克完成五十码的爬行,中途他多次因承受不住想要放弃,是教练一遍遍在耳边说着鼓励他的话语,最终,他完成了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爬行!克服困难、攀登高山的过程中,名言的激励和师长的鞭策,会给我们极大地鼓舞!在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鼓励我们重燃斗志;在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候,鞭策我们坚持到底!

4.善于思考,智慧登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文化课还是品社课,都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学校育人的根本。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让学生自己交流其他的登山途径。学生的小脑筋活了起来,战胜困难的斗志激昂了起来,甚至于课堂活跃度都提高了,可见品社课的育人功能达成了。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我以渐次增长的阶梯式张贴板书,从下到上依次为:榜样引导,坚持自信;名人名言,激励自己;借助外力,支撑自己;善于思考,智慧登山。除此之外,我还用了一个省略号。这些板书就张贴于“困难”这座大山的左侧,最后一个板书贴于山顶,意寓我们翻阅了这座大山,克服了苦难。循循善诱加上视觉冲击,会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解决困难的方法是我们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而这些方法最终又会指导我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真正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从己处来,到他处去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既自尊自爱又关爱他人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是在学生寻求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运用金点子,帮助他人”的环节,既巩固课堂效果,扩展学生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助人之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无非是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的苦难,因此我出示了两个生活上的困难:跟好朋友吵架了,不知道怎么办;不会游泳怎么办?两个学习上的困难:不会写作文怎怎么办;写作业碰到难题怎么办?每个问题请三到四位学生,结合本课学过的方法来出谋划策。之后再采访对此有困难的学生:“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你打算怎么办呢?想对给你帮助的人说什么呢?”至此,达到“从己处来,到他处去”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困难下面写出解决办法,将一张张解决了困难的绿树张贴于大山上,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被我们克服了,我们已经登上了这座困难山,这座山的困难一个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用努力奋斗的汗水浇灌成功的青翠树苗,它们会在这里生根、发芽,记录我们努力奋斗的生命印记。以此激励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新的困难,也能积极寻找克服之法,解决妙招,在自己的生命中种下更多希望的树苗,攀越困难山!

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法要实践才有用,否则就是一纸空文。为了让孩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制作并完成“自我命令”成绩记录卡。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每周学生在成绩记录卡上自己给自己打分,最高5分、一般3分、最低0分。每三周做一次小结,自我检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因此,一堂育人的品社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对话、积极思考、互动交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在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唤醒孩子真实的生活体验,引导孩子从教材走向生活,让他们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品德与社会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