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19-09-28栾启涛
栾启涛
【摘要】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观察组采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指数)。结果 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21.19±5.06)分, MMSE评分为(15.56±3.06)分, mRS评分为(4.06±0.94)分, BI指数为(62.68±5.16)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36±4.84)分, MMSE评分为(15.64±3.09)分, mRS评分为(4.04±0.98)分, BI指数为(62.74±5.28)分;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0.54±2.13)分, MMSE评分为(23.59±2.29)分, mRS评分为(1.24±0.21)分, BI指数为(84.43±7.15)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6.61±2.66)分, MMSE评分为(19.88±2.08)分, mRS评分为(3.31±0.82)分, BI指数为(72.26±6.06)分;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MMSE评分、mR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MMSE评分及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普伐他汀;强化抗血小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5.041
急性脑梗死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当前关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療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主。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当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线药物。有研究报
道[1], 阿司匹林可使脑梗死的危险性降低25%。普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调节免疫、稳定粥样斑块、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 可使脑梗死的危险性降低20%~25%[2]。本研究旨在探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以期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例。
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3例;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65.54±6.32)岁;基础疾病:高血糖5例, 高血脂12例, 高血压21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4例;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65.16±6.75)岁;基础疾病:高血糖6例, 高血脂
10例, 高血压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确诊者;②未进行溶栓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者;②急性脑疝、躁动及昏迷者;③胃肠溃疡病史及出血史者;④出血性脑血管病者;⑤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者。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降压、降糖、调脂、改善循环、保护脑神经等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第1天给予阿司匹林(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53035)300 mg/次, 1次/d, 口服, 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116)300 mg/次,
1次/d, 口服;第2天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 口服, 氯吡格雷75 mg/次, 1次/d, 口服;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采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普伐他汀(上海第一三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271)10 mg/次, 1次/d, 口服;连续服用14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MSE评分、mRS评分、BI指数。NIHSS满分为42分,
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重, MMSE分值为0~30分, 分值越低表示认知功能越弱[3]。mRS分值为0~6分, 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弱。BI分值为0~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21.19±5.06)分, MMSE评分为(15.56±3.06)分, mRS评分为(4.06±0.94)分, BI指数为(62.68±5.16)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36±4.84)分,
MMSE评分为(15.64±3.09)分, mRS评分为(4.04±0.98)分, BI指数为(62.74±5.28)分;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0.54±2.13)分, MMSE评分为(23.59±2.29)分, mRS评分为(1.24±0.21)分, BI指数为(84.43±7.15)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6.61±2.66)分, MMSE评分为(19.88±2.08)分, mRS评分为(3.31±0.82)分, BI指数为(72.26±6.06)分;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MMSE评分、mR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MMSE评分及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 其主要通过对血小板环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减少血栓素A2的形成, 但阿司匹林无法有效抑制活化后黏附于受损血管内皮的血小板, 且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因此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4]。氯吡格雷主要通过对腺苷二磷酸受体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从而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进一步减缓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是临床常用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可有效减轻血管内膜的增生, 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作危险, 并能增加平滑肌细胞的数量, 促进胶原的合成, 形成纤维帽, 进一步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5]。此外, 两种药物联用, 可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的不同靶点, 有效阻止了血小板的聚集, 进一步改善了机体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普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 其在改善内皮功能, 预防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显示, 泡沫细胞的形成及坏死是造成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破裂的重要原因, 而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破裂又是促进冠心病病情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6]。普伐他汀的水解产物可避免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 并能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 有效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7]。此外, 普伐他汀还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有效减少了平滑肌细胞增殖所致粥样硬化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21.19±5.06)分, MMSE评分为(15.56±3.06)分, mRS评分为(4.06±0.94)分, BI指数为(62.68±5.16)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36±4.84)分, MMSE评分为(15.64±3.09)分,
mRS评分为(4.04±0.98)分, BI指数为(62.74±5.28)分;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0.54±2.13)分, MMSE评分为(23.59±2.29)分, mRS评分为(1.24±0.21)分, BI指数为(84.43±7.15)分, 对照组NIHSS评分为(16.61±2.66)分, MMSE评分为(19.88±2.08)分, mRS评分为(3.31±0.82)分,
BI指数为(72.26±6.06)分;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MMSE评分、mR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MMSE评分及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普伐他汀除了具有抑制炎症反应、调脂作用外, 还可能通过促进突触、神经、血管的发生发挥作用, 同时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发生和血管内皮状
态[5]。此外,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服用方便, 患者的接受度较高。因此, 普伐他汀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联合药物。在临床实践中, 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合理联用药物治疗,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采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佩军. 血塞通联合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6, 37(11):764-766.
[2] 刘志通. 阿司匹林联合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11, 33(23):3588-3589.
[3] 张建军, 杨金锁, 温慧军. 叶酸、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11):1334-1335.
[4] 肖素芹, 谢遵伟. 不同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 6(3):135-137.
[5] 郭正良, 傅毅, 辛晓瑜, 等. 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6, 14(4):354-357.
[6] 顾寒英, 何文绮, 刘鸣, 等. 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8, 46(6):36-38, 53.
[7] 王兰民.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合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6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