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治阅读“三疾”

2019-09-27朱珏嫒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冰山项链选项

朱珏嫒

[摘 要]

阅读理解是中高段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方面容易出现“眼疾”“经疾”“心疾”三类“疑难杂症”,教师可尝试从“笔墨辅之,去伪存真”“移步换位,上下求索”“以文导学,百炼成钢”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这也是核心素养视角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策略

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如今,阅读理解多以选择题和问答题形式出现,如何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并把握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高段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确存在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疑难杂症”有: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从全文中提取信息如大海捞针般困难——谓之“眼疾”;读文章只看局部,上下文联系不畅,欠缺多角度思维,仿佛周身经络堵塞一般——谓之“经疾”;通读全文后,提炼不了中心思想,概括不出主要内容,常伴有畏难情绪——谓之“心疾”。针对以上“病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开了几个“方子”供同行参考。

一、有疾在眼:笔墨辅之,去伪存真

学生读文章,第一遍时有个大概印象,但往往是比较模糊的,必须读完题目后根据要求再到文章中去寻找信息。此时,要明确目标,才能高效率地答题。笔者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专治“审题不清”“粗心大意”等“眼疾”。以《漂浮的山》为例:

①冰山不是真正的山,可是有的冰山却比常见的山丘大得多。北冰洋已发现的最大的冰山高出海面达134米,南极地区的冰山高出海面最高的约有90米。这还不能算是他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北冰洋的冰山,水下部分一般比水上部分厚1~2倍,南极冰山的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可以厚达6倍。

②有趣的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出身不同,外貌特征也不一样。南极冰山多是平顶的,个儿较大。北极冰山个儿较小,多是尖顶的。

③冰山的数量更是多得惊人。每年,会有成千上万座冰山从南北极的“摇篮”中诞生。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暖洋洋的海水,会让它们逐渐融化消失。它们当中个儿大的,因为消失得慢,所以就旅行得远了。

(一)批注法

批注,包括圈画重点词句,在旁做些短小笔记等。第一遍阅读,通读全文,发现明显能概括段落大意的词句,率先标记出来。如选文第二段第一句“有趣的是,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出身不同,外貌特征也不一样”明确了整段话围绕南北极冰山的“外貌特征”在写。对全文整体感知后,便去读题,圈画出题干中“不正确”“不相同”“错误”等词,它们最会混淆视听,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第二遍阅读,简单划分文章层次,圈画文中词语,并在旁边作标注,如有几个自然段内容相同,则用符号合并在一起。如选文第一段,可批注“冰山大小”。第三段,可批注“冰山数量多”和“冰山旅行”。如此一来,整篇文章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就显而易见了。这时,再根据题干和选项中所圈画出的关键词,到文章中去寻找信息就更为清晰和简便了。

(二)对比法

课外阅读中有一类“提取文本信息”的题型。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仔细对比选项与文本是否完全相同。如有一选项为“南极冰山多是尖顶的,个儿较小。北极冰山个儿较大,多是平顶的。”乍一看马上会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文中有看似一模一样的句子。但仔细对比,却发现选项和文本完全相反,一不留神就容易落入题目设计者的陷阱之中。当选项与文本说法不完全相同时,也别急于下定论,仔细揣摩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如有一选项为“冰山不是真正的山,不是所有的冰山都比常见的山丘大得多”,这句话虽然与原文的句子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只是换个说法而已。

(三)排除法

課外阅读还有一类“概括主要内容”的题型,选项中往往会有一个正确项,两个互补项,还有一个无关项。例如,A:南极和北极的冰山;B:南极的冰山;C:北极的冰山;D:冰山的形成原因。我们已知全文主要写了南北极冰山大小、外貌特征、数量多、会旅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首先便可以用排除法把无关项D舍去。其次,我们发现B和C为互补项,都只讲到了文章的一个方面,没有概括完整。因此,A明显是与B、C两项呈包含关系的正确项。有时,4个选项中,有3个是同类项,如果想选其中的一个,那为什么不选另外两个呢?此时要考虑是不是审题出现问题,切换角度重新思考。遇到实在难以抉择的情况,排除同类项也是一种思路。

二、有疾在经:移步换位,上下求索

《黄帝内经》有言:百病源于经络堵。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与所有器官组成一个整体。治疗疾病,应当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辨证论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阅读文章也与之相通,需要联系上下文,立足多角度、全方位理解。以《最贵的项链》为例:

①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

②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③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④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⑥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货真价实。她买不起的。”

⑦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一)立足作者

课外阅读有一类“理解文意”的题型,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古诗的作者为例,我们知道,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载体,如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别董大》,表明自己高洁情操的《石灰吟》,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望庐山瀑布》等。做文章与写诗相通,总有原因。如果站在读者的角度,一定是有距离感的,不妨换个位置,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扪心自问”。

如选文《最贵的项链》中的“贵”有哪两层意思?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想,“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贵”一般是指价格高,只描写项链的价格贵,是否太浅显了,这样的文章有意义吗?文中说“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几枚硬币为什么比任何人给出的价格都高?显而易见,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些问题最好的解答:“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可见,第二层“贵”应是内在的贵,人品的贵,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贵。与多篇课文类似,如《金色的脚印》不仅指脚印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金色的,更是指狐狸间的亲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情,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又如,《金色的鱼钩》不仅指鱼钩闪着金色的光芒,更是指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闪着金光……像这样一语双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令文章升华,更具内涵。这样的文章才是优秀的文章,传达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立足人物

课外阅读有时把题目出在文中,要求学生猜测人物心理活动。遇到这类题型,学生常常把它当作一道开放题来做,想当然地从自己的角度回答问题,于是觉得每个选项都有一定道理,难以抉择。实际上,它考查的是学生换位思考的思维及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学生应进入文本,立足人物,结合情境,才能选出最合适的选项。

如选文《最贵的项链》中,这位姑娘会说什么话呢?

方法一: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句“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逆推上文一定是与关键词“价格”有关,与选项一一对应,发现“多少钱”是在询价,立刻便能锁定正确答案。

方法二:立足姐姐。“我”的妹妹送给了我一条漂亮的项链,她没有什么钱,但是这条项链却是在珠宝店买的正品。“我”想询问店员的是:①项链的真实价格。②妹妹是怎么买到的。结合下文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文中已经存在,剩下的应该是第一问。

方法三:立足店员。店里来了一位有一双蓝色眼睛的、带着已经打开的礼品盒的美丽姑娘,会是谁呢?(“我”猜应该是之前买项链的小女孩所说的姐姐)姐姐带着打开的礼品盒,会和“我”说什么呢?选项A:“我可以买一条更贵的项链吗?”(“我”会这样回答:好的,这条项链更贵一些/对不起,这已经是我们店里最贵的项链了)选项B:“这条项链可以退换给你吗?”(好的,你想换一条,还是退还全部的钱呢?/对不起,我们这一旦售出就不允许退换)选项C:“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是的,价格是……)选项D:“这真是一条漂亮的项链!”(谢谢您的赞美!)对照“我”最终的回答:“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显而易见,这个回答只与选项C相近。

三、有疾在心:以文导学,百炼成钢

课外阅读中常有一道主观问答题,如选择文章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他的印象,并联系短文说说理由;又如,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说说你的理解,等等。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是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或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一)关注重点语句,分析文本结构

有的文章结构严谨,板块清晰,如科普说明文。学生可以通过圈画重点句,如全文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单个自然段的总起句等,轻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板块没有那么方正,如散文、游记等,可以关注它的题目、开头、结尾是否有点明中心的词句;还有的文章人物和对话较多,如童话、寓言、记叙文等,可以关注主要人物的对话,对话中常常暗藏启示。以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提炼中心思想就不那么困难了。

(二)重视课堂学习,探索阅读路径

学生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存在畏难情绪,与平时的课堂学习有关。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要充分预习,不仅是读课文、学生字,也要对课文有整体感知,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习的过程中解答疑问。复习时,应该重点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思路,自己的疑难是否得以解决,又是如何解决的,把整个思考过程全部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巩固。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就是一次深入的阅读理解,而这些思考的痕迹,会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和路径,遇到课外阅读也能够一通百通。反之,预习时不经过思考,在课堂上不主动参与,遇到提炼中心、概括内容等问题,一味畏难逃避,只等待其他同学思考后的结果。长此以往,必会形成依赖性,这样的“旁听者”不仅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较低,而且独自面对课外阅读时仍旧是无从下手,毫无头绪,形成恶性循环。

(三)重在日积月累,习惯铸就能力

阅读理解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重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寒假里,笔者布置学生每日阅读一小时,打卡30天。打卡的形式很多,拍摄照片、视频、录音、做批注、写感受等。像这样边阅读边记录的方式有诸多益处:①学生把假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阅读量得到保证,有利于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好习惯。②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之旅,更具个性化、多样化、趣味化。③学生之间可以看到彼此的学习成果,互相借鉴好的阅读方法,看到其他同学都在积极打卡,对学生个人也具有激励作用。④全班在假期共同做成这一件事,满满的集体感、荣誉感和正能量。笔者也参与了“阅读打卡”活动,即使过年期间,也坚持抽出时间完成打卡任务。一是要为学生做个榜样;二是让学生知道,这件事非常有益,老师也情不自禁要加入进来;三是告诉学生,即使在假期中,老师也在陪伴他们学习,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笔者在阅读时,采用了批注法,圈画重点词句,不时在一旁写下自己的心情。拍照上传后,笔者简要记录下自己阅读的这几页的主要内容,有时也猜测下文可能会发生的事,第二天的记录中,也许会回答前一次阅读的疑惑。这样的一种“阅读——质疑——猜测——证实”,循环往复,自娱自乐,给笔者的阅读带来了无限趣味。圈画的词句,也给笔者记录心得带来许多便利,一些冗长的人名、地名、复杂的人物关系也得以梳理清楚。最大的收获便是每一天的阅读记录都是在进行一次概括和提炼能力的训练。显然,记录“今天我讀懂了什么”比回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容易许多。

笔者翻看学生的打卡记录,已有不少学生将4本必读书目全部看完。小熊同学每天都坚持用一分钟语音记录一个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小潘同学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后写下这样的感受:“这本书我看完之后,才知道是作者结合两位以前在‘巴学校上过学的人的经历写成的,真是越看越让人感动;小朱同学是阅读小达人,他早已在读其他课外书了,读《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时,他颇有见地:王阳明在庐陵县任职,招卢、灭谢、疑池,平定了匪患,足见其对人性洞见之深,他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个局面控制住了,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专心治学。心学引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明治维新得益于此,已是史学界共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总之,学生要提高理解能力,须明确阅读目的,这应是一种习惯,一件乐事。修身、明理、感思、抒怀,意趣无穷。

[参 考 文 献]

[1]杨海勤.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探讨[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8(1).

[2]张徽.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审题技巧与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1).

[3]秦燕琼.浅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的方法研究[J].南北桥,2017(1).

[4]蔡建国.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小学语文阅读短文分析解题四步骤[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冰山项链选项
Blowwom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可爱的冰项链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