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9-09-27陈巧珍
陈巧珍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以此作为基点进一步探讨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也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借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观点还不够成熟,以期作引玉之砖。
[现状1]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
[反思]很多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和学生实际研究不深,或者一味追求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视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对接,结果导致上课时出现时间不够用,重点没讲明白,难点没突破,教学方法运用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学生接受困难,目标延迟。
[措施]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师必须提升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在备课时要深研教材,关注学生实际,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同时,要考虑教学目标和达标实施手段以及课型相匹配,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数学方法,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确定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
[案例1]《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一课在教学时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之后,确定本节课各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如下表所示:
[知识点 认知水平 能力水平 知道
(A) 理解
(B) 掌握
(C) 应用
(D) 抽象
能力 计算
能力 推理
能力 图象
能力 应用
能力 探索
能力 解析
能力 最简二次根式的意义 √ 观察 判断最简二次根式的条件 √ 例题1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 例题2 同类二次根式的意义 √ 问题 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条件 √ 例题3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 例题4 ]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组织教材中哪些内容要深讲、精讲,哪些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作出果断的判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达标实施手段,如变式训练:
(1)下列各式[15 ,1a ,a5b3 ,xy24x ,40]中,属于最简根式的有__________。
(2)已知最简根式[-2a3a-7]与[32a-3]是同类根式,求[a]值。
(3)最简根式[x+5]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求[x]的值。
(4)根式[x+5]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求[x]的值。
[现状2]内容选择更关注结论本身,而相对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思想方法
[反思]应试教育模式下,不少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知识的结果而忽略对知识规律的揭示探究,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潜能得到开发。笔者认为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掌握其中的数学方法。
[措施]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究,学得主动。
[案例2]《三角形的内角》一课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而是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亲自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转化和推导过程:①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利用测量法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②将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撕(剪)下,再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或者直接将三个角的顶点折叠在一起,利用拼折法再次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③通过严格的几何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与转化策略。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由“模仿型”向“创造型”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基础才会牢固,能力发展才会全面,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
[现状3]课堂教学教师主场,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彰显
[反思]如今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总体上讲的太多,并且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讲的太多,他们常把自己的讲解当作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事实上,这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职业病,病因就是对学生过分“溺爱”,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生怕学生听不懂、理不清,于是,本该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变成教师操控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直接的知识传授活动。
[措施]新课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适当放手,讓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一堂高效率的数学课,绝不能让学生仅仅作为“旁观者”,作为“听众”,而要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自给自足。对于学生自己能解决、自己能表述的问题,我们就不必代替包办,多费他们的时间,留给他们自由探索,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我们再仔细讲解或者大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留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把这些问题带到下一节课来,也不失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
[案例3]《圆周角》一课中在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容易想到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的情形(如图1所示),这部分内容我们就不必多费时间进行仔细讲解,而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两种情形(如图2、3所示)。尤其是圆心在圆周角外部的情形,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单靠自己去摸索会花费较多时间,容易走弯路,老师在旁应及时给予思路上的引导、点拨,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我们提倡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能把知识教给学生,还应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能力越强,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讲与不讲,安排好详与略、轻与重,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现状4]教师教学“目中无人”,台上台下缺少呼应
[反思]台上与台下有效互动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在师生互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多的可以说是教师无意识造成的,特别是刚走上岗位的年轻教师。因为课堂驾驭经验不足,加上缺乏课堂互动意识,对师生互动中的问题不够敏感,心里只想着如何完成设计好的教学环节,看不见学生的反应,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暴露的问题。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老师就容易高估学生,认为有些知识很简单,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或者省略一些步骤。没有足够的交流、互动,没有听到不同的声音,老师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他们出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不会好。
[措施]一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课堂效率如何,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交流有直接关系,所以课堂上师生一定要有交流,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不要目空一切,好比拍球,球拍下去,要反弹上来,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要有积极的反应才行。
[案例4]在求直线[y=3x+4]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时,为避免直接把图象结果暴露给学生,台上台下缺少互动,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问题一抛出,即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再问若要求图形的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可以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为促进课堂的高效率,教师的提问应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就不要轻易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回答出面积之后,教师顺势问:那么斜边[AB]上的高应该怎么求?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拓展问题:求直线[y=2x+3,y=-2x-1]与[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成了两条直线与坐标轴的围成的面积,过程一气呵成。
[现状5]数学课堂为学生设下“依样画葫芦”的藩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反思]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很多数学课堂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再“赶着”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跳。这种教学形式是顺了老师的意,却害苦了学生,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只会依样画葫芦,动手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低下,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发展。
[措施]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建构。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不一样,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并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自主优化解法。
[案例5]《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课中可引入这样一个实验情境: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提供的实验工具有:(1)教学三角板;(2)卷尺;(3)长为2米的竹竿;(4)平面镜;(5)测角仪,请同学们自行选择工具并设计出可以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得出下列4种方案:
方案一:借助阳光照射的影子(如图4);
方案二:借助竹竿(如圖5);
方案三:借助平面镜的反射作用(如图6);
方案四:借助测角仪测量仰角(如图7)。
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提供给他们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平台,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好学”。
[现状6]教学情境流于形式,一味哗众取宠
[反思]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尤其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存在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上课场景:课堂上学生活动一个接一个,场面活泼热闹。学生是全员参与,玩得很开心,一堂课看着热闹,效果很好,但是下课之后,学生脑子里还能留下多少本节课的内容呢?这些活动是否能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是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都值得深思。还有的数学课堂,老师安排了小组讨论,各个小组马上忙活起来,但事实是有些小组的学生抢着说他们的想法,急于表达,结果导致谁也没在听,而有些小组发言的都是那些优秀学生,其余学生则是保持沉默,冷眼旁观,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种种现象都说明,有时为了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有的教师不惜把数学课上成游戏课,有生活味但无数学味,淡化了教学目标,忽视了数学行为设计的价值取向,往往弄巧成拙。
[措施]要达到课堂高效,教师就要扎扎实实地教授知识,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静心备课,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定是为了目标服务的,它们必须是相呼应的。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问题都要有目的,不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失真,否则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案例6]《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情境: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用火柴搭建图9所示的正方形,问搭建1个、2个、3个、4个及[n]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火柴?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为一小组共同搭建,观察、讨论、探索、猜想、交流所需火柴根数,回答[n]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数时,学生可能的答案有[3n+1,4+3n-1,4n-n-1],等等。
教师活动:引导各小组对所列出的算式进行列式说明,让学生评判各答案的正确性。
学生活动:各小组有的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补充,共同分析理解列出不同的式子的原因。
在课堂中穿插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讨论与探索交流,体会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学中的规律性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不同的搭建途径,设计出不同的算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是为目标服务的,能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并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笔者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基点和途径。但如何让一堂课更高效,使有限的课堂获得无限的收益,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只有我们不断累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真正发展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2]陈学思.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几点思考[J].华章(教学探索),2007(Z1).
[3]孙惠琴.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流于形式[J].数学教学通讯,2010(30).
[4]钟文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0(5).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