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文本解读的多元视角

2019-09-27阮梦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泥塘青蛙童话

阮梦杰

童话,如同一座美丽的秘密花园,以丰富的想象为土壤,以神奇的幻想为藤蔓,以夸张的手法为花朵,置身童话就如同走进美好的世界。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来编写的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童话作品广泛地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解读童话文本。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中的《青蛙卖泥塘》为例,谈谈童话文本的多元视角解读。

一、文体视角——趣味

(一)动物角色

低年级的童话角色以动物居多,动物角色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青蛙卖泥塘》中大声吆喝的青蛙就特别符合青蛙大嘴巴的形象。慢慢悠悠爱吃草喜打滚的老牛形象,活泼可爱的野鸭形象,都让学生忍俊不禁。

(二)巧合设定

“无巧不成书”说的就是童话吧!童话有很多解释不清的地方,童话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巧”字。《青蛙卖泥塘》中青蛙听从老牛的建议,辛辛苦苦种了草,老牛再也没有出现过。下一个登场的是野鸭了,野鸭提出缺点水。青蛙又跋山涉水引来泉水,野鸭再未现身。就这样动物一次次出现提建议,一次次改造后再未出现,多么巧合,多么有趣,也只有童话中才能感受到。

(三)结构反复

童话的叙事往往采用“3”的反复结构,但要注意的是反复不是重复,每一次的反复都会加入新的元素。《青蛙卖泥塘》中主人公青蛙改造泥塘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递增。

(四)结局美好

童话多以美好的结局收尾。《青蛙卖泥塘》中青蛙最后打消了卖泥塘的想法,决定不卖泥塘了,住在了这个有树、有花、有草的泥塘里,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结局就像一粒种子,在学生的心理生根发芽,最后会开出温暖的花朵。

二、阅读视角——表演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童话教学中融入表演元素,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青蛙卖泥塘》课后正好提出来“分角色演—演这个故事”的目标。演与读不同,演是有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对于动物角色的扮演就要求学生对故事内容烂熟于心,要求学生揣摩角色的特点,这些都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好机会。

三、习作视角——选角

在统编二年级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板块中已经多次出现了写话训练。如:二年级的语文园地七的看图写话,图中是一只看到电脑屏幕惊慌失措的猫,请学生发挥想象,用几句话把故事写完整。教材中多次出现写话的编排,降低了低年级写话到中年级习作的难度,为三年级的习作开端打好基础。因此在童话文本解读时,也要从习作的视角出发,渗透习作的方法。

四、孩童视角——想象

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其实文本解读不仅仅是教师站在自己的知识高度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去解读文本。笔者解读《青蛙卖泥塘》时,思考“泥塘为什么变得这么美丽”的问题时,认为是三个原因:青蛙善于听建议,青蛙勤思考,青蛙做了许多事。结果在教学时,除了这三个答案,笔者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有学生说:“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就像接地下管道一样,我看见都是好几个工人一起做的,青蛙好能干呀!有学生也提到了引水这一段,说:青蛙引水一定很辛苦,在山上寻找泉水时可能会受伤,可能会饿肚子,可能风吹日晒,他不怕困难,所以泥塘变美丽了。有学生提道:青蛙要卖掉泥塘下了很大的决心,自己爸爸妈妈为了搬到城里住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把乡下的房子卖了,青蛙是很有决心的又不放弃,所以泥塘变美丽了。还有学生从“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中体会到了青蛙会耐心等待……一个一个的回答,让笔者惊喜,也让笔者反省。惊喜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反省文本解读的不足,没有蹲下身子去解读童话。

综上所述,童话以其独特的文体存在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应以多元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单元双线组织为依托,发现文本中的习作渗透点,寻觅文本的独特存在秘密,站在儿童的高度去想象,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把童话真正还给儿童。

猜你喜欢

泥塘青蛙童话
《青蛙卖泥塘》的“愣”
《青蛙卖泥塘》教学实录
童话镇
泥塘广告词
小青蛙捉虫
午夜童话镇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
学会认输 (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