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初探

2019-09-27张超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张超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思路。文章调研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生物专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策略:加强生物专业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培养;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搭建良好的创业前期多元化共享平台。

【关键词】 创业;互联网+;生物专业大学生;策略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目前,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创业不仅是为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建设创新国家,提高人民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的新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新动力。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为当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内蒙古地区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入手,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形成原因,并提出促进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策略,为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当前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

早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即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指导意见及优惠政策,在大学生中掀起了自主创业的热潮,然而对于内蒙古地区生物专业大学生来讲,这些或许只是“窗外事”。

调研显示,内蒙古地区约30%以上生物专业本科生选择报考研究生,作为其本科毕业的归宿;仅有不足20%的生物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创业实践,而参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抑或是为获取实践综合测评加分;参加创业实践的生物专业学生中真正具有创业意愿的人数不足10%。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对于他们来说像神话一样,可望而不可及。

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生物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薄弱、忽视学校的创业教育、不能将专业与创业有机结合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在促进生物专业学生创业,塑造生物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导致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创业动力不足

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我国始于20世纪末,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力量薄弱,导致学生甚至学校没有对创新创业内涵加以足够的认识,访谈中发现,在很多学生看来,在内蒙古大部分高校生物专业当时高考录取线平均分数要高于同类理工专业,如果他们本科毕业找不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而要风餐露宿、经历重重困难去创业,这让他们对家长、对同学很没面子,认为自主创业是一份难登大雅之堂的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过度的虚幻了创业的艰苦,认为能找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足矣,没必要为难自己,经历创业的磨砺;更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只是为了高校就业率而生……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创业是对他们创新思维及学习推动力最好的锻炼和培养,而这些对于创业肤浅的认知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创业的驱动力,创业自然不会成为择业难题的备选答案。

2、学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

虽然内蒙古地区高校在十七大以来,一直很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但是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配备上仍然存在很大进步的空间。对生物专业大学生而言,参加的校内创业教育多是讲座、讲坛、创业比赛等,创业类课程仅限于公共选修课,与专业契合度不高,且这些创业教育基本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实践类课程较少,学生基本对创业属于纸上谈兵,缺少实操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完成创业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3、创业与专业融合度不高

生物专业属于基础性学科,在知识的广度上比较宽阔,而研究深度已经达到分子水平,而大学生创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宏观生物学领域(比如花卉栽培),因为这些领域相比于微观领域投资小,容易出产品,市场接受度高,对创业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不高;而微观生物学领域(比如生物检测)创业相对较难,前期投资大,对于创业者及其团队的专业要求很高,这类企业基本属于技术性创业,对技能操作及生产环境要求都比较高。而大部分生物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实践远远不能满足微观生物学的创业要求,虽然其未来发展前景可观,可挖掘的市场潜力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处于望而却步的状态。鉴于专业属性所限,很多生物专业的学生即使选择创业也是另辟蹊径,创业与专业没有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对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弊无利。

三、培养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种途径

1、加强生物专业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可以通过校友创业经验分享或是利用假期实地参与创业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并寻找专业与创业的结合点,以便日后有针对性的关注学习相关知识,在大学期间完成创业知识的储备和创业实践活动的锻炼,为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鼓励大三大四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团队及学校的创客空间,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开拓创业思路,熟悉创业流程,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抗压能力和应变力;最后,丰富校园创业文化,拓展活动载体,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及时向学生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案例分享,开展创业经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创业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由外在的兴趣内化为创业驱动力。

2、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技能知识课程,比如可以在学习“计算机基础B”的基础上,增设“互联网应用”,教育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学会利用互联网挖掘创业先机,提高互联网应用能力;同时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比如可以增设“药用植物应用”“食用菌栽培技术”“蔬菜种植与经营管理”等与化学、药学、农学等交叉学科的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融入專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实现学科互补与融合;另外,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可以不定期邀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实业家、专业学者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3、搭建良好的创业前期多元化共享平台

对于刚刚迈出校门的生物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无疑需要前沿的研究热点信息、实验设备及创业过程的跟踪指导咨询,而这些需求在大学生创业前期可以通过多元化共享平台来实现,这种方式宏观上可以节约大学生创业资金,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微观上可以促进行业内创业前期交流学习,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的大力支持及后续的有序管理,才能使大学生创业进程与多元化共享平台的完善同时顺利进行,相辅相成。同时,多元化共享平台的成功搭建也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协同的合力,助力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

总之,基于“互联网+”形势下,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国家生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完善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破思维定式,努力构建多元、立体的生物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贡献国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双语全文[EB/OL].新华社,(2017-11-06)[2018-05-19].

[2] 杜改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7-8.

[3] 刘建歧. 内蒙古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 超,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