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小学生体能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9-09-26郑丽平

赢未来 2019年17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小学生

郑丽平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健康为根本目的,以发展学生体能训练为手段。作为一名教师应立足课堂,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小学生体能、基本素质及运动能力。本文从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行为的自觉性;加强体育锻炼,规范学生的训练行为;加强有效引领,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方式;加强实践体验,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加强教材研究,采用有效的分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持久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体能教学

小学体育课是学生热衷的科目之一,让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快乐,同时在愉悦的锻炼中学到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从目前小学生体能测试的成绩分析,情况却不能乐观。小小的孩子看上去脸上是“红扑扑”的,肚子是“圆滚滚”,但那些都不是健康的理想标志。这必须引起每个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行为的自觉性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领导、教师或家长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及学生的身体锻炼等现象依然存在,例如:有的体育课堂教学似乎变成了“世外桃源”;学校领导不重视,很少关注学生体能的训练;家长漠不关心,他们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被动参与体育课的学习与训练。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之真谛,落实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堂教学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等,从内心深处发出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形成科学而又严格的管理体系,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自觉行为,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能体质的训练和管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能训练的活力,唤醒学生真正注重求知的强烈欲望。同时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从优化体能发展手段和方法入手,围绕着体育课堂教学,将身体素质训练、课堂主教材、课课练、游戏等有机融于各项有趣的活动中,在严格常规管理的同时,强化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思想,构建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学体系,在提高小学生体能的同时,不断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得以有效发展。

2加强体育锻炼,规范学生的训练行为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先生说:“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在训练中的意志品质教育与引导具有很大的缺失,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力和兴趣的都是些游戏性的活动,涉及到较为单调或比较苦累的体能训练,则无法取得比较理想的锻炼效果,这是不符合新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对小学生

2终身能力培养与发展极其不利的。

为此,教师要严格规范小学生的技术动作,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积极拼搏以及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坚忍不拔等精神的教育,不断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训练行为,达到发展体能、增强素质及养成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等目的。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获取成功的机会和平台,让小学生带着信心、决心和毅力,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进而养成终身自主锻炼的习惯。

3加强有效引领,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许多小学生仍然存在着“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等不良行为,这不仅不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合作素养的培养,更无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例如:教师可遵循学生愉悦欲望强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的合作性的趣味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重要性,感知自己或他人在集体中的巨大作用,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配合,达到提高体能及合作能力等教学目标。

例如:双人或多人跳绳。这种合作性的运动,需要同伴之间的“摇”“跳”等动作的高度协调以及自己与同伴的协调配合。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要以幽默的语言介绍诸如此类游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式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后,感受到双人跳或多人跳的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在合作中中的表现为主,尤其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和态度,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等等。这样的互动就显得十分迫切且有意义。

4加强实践体验,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保证学生锻炼行知的高度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片面或一味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真知,并指导自己的活动。由于小学生难以感悟比较抽象的理论,教师为了让小学生能直观地接受这些真知,就应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选择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相适应的训练内容,确保体能训练得以有效发展。例如:坚持体能训练的完美结合,将“跑操”、校园舞、趣味趣味游戏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训练,让小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欢乐。

此外,要教育小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享受到更多的“我已行”的快乐。针对小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则要及时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为自己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而倍感鼓舞、倍感荣耀,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每项体育运动,提高自身体能与运动水平。

5加强教材研究,采用有效的分层教学

小学生在对体育学习中存在着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年龄特点等差异性,由此难免会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避免小学生“喂不饱”、“难啃”、“一锅粥”等学习问题,教师应根据小学生不同运动水平,采取分层次的方式进行教学。

为此,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结合学校现有场地,巧妙应用器材,调整好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一年级在学习原地并脚跳短绳,有的学生可以连续快速的跳短绳,有的学生节奏忽快忽慢,有的学生手腕不能控制绳的节奏,有的学生压根就不会跳,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此情此景,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运动基础等实际,科学组织教学方法,针对优秀的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起到示范帮助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节奏不协调的学生,采用儿歌、击掌、利用花样跳绳碰地声音、加大绳子长度,摇过程中圆更大,给学生更多时间来判断跳的时机;针对不会的学生,采用模仿、一手持绳一手不持绳、摇绳至身前,在向前并脚跳,手往后拉绳,然后慢慢加速等方式进行教学,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体能、素质、运动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

总之,发展小学生的体能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教师要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发挥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素质、体能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断优化有趣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克服枯燥的练习手段,让小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不断促进自身体能的有效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8(7):11.

【2】陈均.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的方法与技巧【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10):23-24.

【3】侯帅.口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9(1:)59-60.

【4】侯艳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学科教育,2018(3):78-79.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中口令与队伍调动规范策略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