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效率与质量提升研究
2019-09-26史学艳
史学艳
摘要:教育是我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人才,而后服务于社会,反馈于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使教育与发展能够达到良性循环。虽然对教育质量一直都是高度重视,但是在高校教务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教务管理效率与质量方面提高不明显,因此对于如何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效率与质量就需要去采取一些措施。
关键词:教务管理;效率;质量;高效
1高校教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部门之间的关系
我們都知道不论在哪一个学校,在其教务管理方面都分别设有不同的部门,这些不同的部门则是分管不同的事务,所要进行监管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而高校的部门与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连的,有一些事务是需要相互协调才能够完成的,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必须要均衡的发展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能够只侧重某一个部门的发展。如果只重视一方面的发展,不懂得平衡,就会导致教学工作进行效率低下,教学工作又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教学效率不高就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1.2分管不同但又有着联系
在教务管理方面,部门之间管理的事情是不大相同的,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事物是要相互协调才能够完成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让管理的整个环节变得高效,能够在管理质量上有所提高。就如教务主任与教务副主任之间的职责,既可以区别开来又能够相互联系。学籍管理员的工作主要的工作还是分管学生的学籍,教务员的工作在学籍与教学方面都有分管,实验室教师,图书馆管理员,微机室管理员之间管理的事务各有不同,但是都要在器材管理方面进行维护工作,相互有着联系。
1.3部门职责不明确
在某些时候,高校教务管理方面职责不明确,在规定事务范围内,有一些较为麻烦的事情,部广1与部门之间有的相互推脱,还有的办事效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教务系统的运行,而这种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如果部门职责混乱,那么高校教务管理效率与质量就无从提高。
2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方法
2.1吸引相关管理人员
在高校教务管理方面,自然是需要招收一些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才,有专门人员的管理才能够让教务管理效率有所提高。而在吸引相关管理人员时,就需要高校给出良好的条件。在生活方面,工作方面等,高校就需要给予好的待遇,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而高校开展本方面的工作也是响应了国家政策的号召。
2.2约束,竞争,奖励
在高校教务管理内部,需要有一些制度方面的约束,在工作职责上划分明确,尽量的去避免职责不清,减少相互推脱责任这种情况,这是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效率的保证。在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效率的同时,教育管理人员要有上进心,而高校要做的工作就是去激发他们的这种心理。在设计制度的时候需要考虑竞争机制,有了竞争,人员之间才会更加上进,在竞争当中有必要的去设置一些奖励,让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的有动力。通过这些方法首先能够提高的就是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在此之后,能够达到的效果就是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效率,更加有利于高校教务管理的建设。
2.3考虑部门需求协调关系
高校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进行考量,为了更加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发展好不同部门的特色,使之成为高校的特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去优化部门结构,在其宣传力度上,也需要加大。从本方面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质量。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生之间都需要有良好的配合,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同弥补高校教务管理的不足。既能够明确职责又能够配合得当,是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最佳路径。
2.4在部门管理职责方面要划分清楚
虽然每个部门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并不能够因为所联系着的方面而去模糊部门自身的职责,就如教务主任与教务副主任之间的职责,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很多的方面工作内容都是差不多的,不能够因为这个将所要负责的事情相互推脱。他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而存在的不同就是一个划分点,必须要区分好。教务主任与教务副主任之间还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在这个方面,教务主任也不能把工作推脱给下一级,造成职责不明确。
3结语
高校教务管理效率与质量方面的提升,最需要的是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只有部门与部门之间配合得当,协调得当,在其管理质量方面就会有所提高。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不只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在部门工作当中,管理工作的进行,当然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要想达到一个高效率的状态,在高校管理运作方面也需要高效率的进行,分发任务,执行,期限等等都需要规划好。
参考文献
【1】郭娇斌,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途径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3(004):P.114-117.
【2】于猛,祝德显,张超,tal.新时代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4):50-54.
【3】张清芳.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几点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