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学生家庭贫困的致因调查分析
2019-09-25赵曼
赵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行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精准扶贫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部署。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学生是贫困大众中的一部分,对该部分群体的调查研究有助于贫困问题的了解和解决。本文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贵州一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以及学生对贫困问题的认识等,以期达到接近事实状态,为阻断贫困及代际传递和有效遏制返贫现象提供帮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和贫困人口及地区的脱贫问题,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宏伟目标和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的指导思想引领下,精准扶贫政策应运而生。自此,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与贫困作战的斗争。
要脱贫,必须要精准扶贫,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精准化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环节。精准扶贫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要完成的重大民生问题,而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绝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郑重承诺。为此,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也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那么,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如何?他们因何而贫?又以何脱贫?“精准扶贫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是如何看待贫困问题的呢?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有什么障碍等等问题,是他们摆脱贫困窘境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贵州省是全国的贫困大省,贵州的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程。为此,笔者选取贵州一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查问卷、深入访谈等方法从而展开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从精准扶贫学生的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两个方面入手,主要调查家庭成员的知识技能、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及社会资源等,并对有效问卷进行总结陈述和分析综合,希望能为脱贫工作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和样本特征
(一)研究方法
笔者长期从事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扶贫工作有较深入和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了大量的贵州精准扶贫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同时,利用职务之便利使用定量研究方法选取了所在学院2018年精准扶贫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包括贫困数据库的录入、调查问卷、深入访谈以及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并用逻辑分析与综合处理的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和陈述等。
(二)样本特征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贵州某高职院校某学院2018年的精准扶贫学生,调查数据均由学生实名填写所得。本年度精准扶贫学生共82人,占学院学生总数的11.56%,其中男生47人占57.32%,女生35人占42.68%,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涉及贵州21个市区和县份,其中从江县、威宁县、织金县、大方县、赫章县是精准扶贫学生人数较多的县份。调查内容包括精准扶贫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医疗保险及重大疾病情况等。该调查问卷具有普遍代表性,涵盖地区广等特点。作为辅导员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和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能够获得较精准的第一手资料,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
精准扶贫学生家庭贫困原因调查分析
精准扶贫学生,在事实上就是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而这些寒门学子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不在于他们的家庭情况改善了,而在于国家给与贫困家庭的支持帮助和对教育事业及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那么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家庭的贫困甚至是代际贫困,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部分原因。
(一) 家庭构成情况对贫困的影响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家庭人口数是影响家庭贫困的因素,因为人口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关系,但并非是主要原因,因为在普通的家庭结构中3到5口之家是很常见的,而他们并非都是精准扶贫家庭,但可以看出有一部分的精准扶贫家庭是单亲家庭,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观察和深入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基本上属于因病或因灾等不可抗力因素失去父母双方中的一方,而非感情破裂等原因,而农村的单亲家庭基本上都属于精准扶贫家庭。所以家庭人口数及家庭结构模式是影响家庭贫富的原因之一。
(二) 家庭人力资本之文化职业情况对贫困的影响
家庭人力資本包括家庭劳动力的教育、职业、健康等状况,其中文化程度占主要部分。家庭人力资本的多少对家庭的贫富有直接的关系。
表二中明显指出,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直接关系到家庭的贫富,换言之,即精准扶贫家庭的主要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基本没有经商头脑,能掌握一门生存技术的屈指可数。因此,教育脱贫、思想脱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禀赋之家庭收支情况对贫困的影响
家庭禀赋是影响一个家庭贫富状况的重要因子,包括家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家庭收支情况的调查有助于了解精准扶贫家庭的家庭禀赋能力和对人力资本等的投资情况。
从表三中可知:
1、家庭收支情况。精准扶贫学生家庭中收入远小于支出的占80%以上并负有外债,而最大的支出为子女上学。
2、家庭月总收入情况。有75%以上家庭的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而每个月有1000元及以上的费用需付给我们的大学生做生活费用。可想而知,他们剩余部分还不够维持家庭的日常所需,更无从谈起用于享受性和发展性需求。列表中也表示,有两个精准扶贫家庭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可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呢,经过访谈得知,一个家庭是因病致贫,家中连续出现两位重大疾病患者。另一家庭则是有技能的父亲却因工作时操作不当致残。可以看出,在贵州的农村家庭要摆脱贫困很难,但返贫却很容易。他们对重大疾病和重大灾祸的抵抗能力基本为零。
3、家庭最大支出。子女上学是最大支出,众所周知,精准扶贫家庭的子女上学是国家减免部分学费,并在助学金上有所偏向,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费用均由国家支出,学生的生活费用得自理。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费用是精准扶贫家庭的最大开销,而这点开销也成为家中最大的负担。所以扶贫的根本途径不在于外力的作用,而在于贫困者本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一时的救火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4、主要收入来源。在收入来源中,近一半的家庭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所得,且工资收入不高。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家庭的劳动者没有掌握牢固的劳动技能,没有经商头脑,他们只能出卖苦力,即使打工暂时脱贫,也很难持续摆脱贫困现象,可能不久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返贫现象。
综上,家庭贫困的原因较多,有因劳动力不足致贫、因缺乏劳动技能致贫、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等。精准扶贫家庭的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对家庭的贫困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的增加有利于精准扶贫家庭脱贫的解决。
高职精准扶贫学生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笔者认为,高职精准扶贫学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他们是精准扶贫的受益人和当事者,他们对贫困有较深入的体会和认识,是最有发言权的受众体。二是他们是大学生,有较一般贫困者不同,他们有相当的知识和见解,能够对问题认识进行阐述和表达。所以对他们的调查统计有助于我们对贫困问题的深入认识和问题的解决。
1、你认为的致贫因素有哪些?并给他们排个序——
在这项统计调查中,高职精准扶贫学生们多数选择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逐一递减。可见,家庭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巨大,而在家庭因素中的个人知识体系、技能、观念、健康状况等又是影响家庭贫富的重要要素。因此,在社会大环境良好的状态下,加大对家庭影响各方面要素的扶贫力度更有助于家庭的整体脱贫,并能有效地遏制返贫现象。
2、你最想要得到的社会保障是——
很多精准扶贫同学选择了基本养老保险。众所周知,近年来,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样精准扶贫家庭也是如此。而今,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老有所养的问题,大家知道,国家体制在编人员有退休金,有钱人可以买养老金,而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当失去劳动力以后的生活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笔者在走访实地调查中发现,有贫困群众说农村的养老金是60岁以后每个月领60块钱。个人觉得如今的社会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基本的物质消费都大幅度的提高,每月几十块的养老金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社会保障救助仍然是当前农村贫困家庭仍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你认为摆脱贫困最好的方法是——
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发展农业和外出务工甚至是迁入小城镇。由此可见,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同学们把摆脱贫困的手段借助于外力的作用而非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方面。这表明,观念的陈旧已根深蒂固,哪怕在高职学生身上也体现无余,因为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无形中他们就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式,从而也形成了难以消除的贫困价值观。因此,我们政府在制定摆脱贫困的方针政策时应加强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扶贫先扶志。在脱贫道路上不仅要注重资金救助,还要注重以通过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服务救助,对贫困者及子女制定一对一的帮扶计划,以助人自助的思想观念抵制和消除在贫困者心中长久形成的贫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润华,常玉光.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探析[J].高教论坛,2018(7):90-93.
[2]孙远太.基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J].理论月刊,2017(01):141-146.
[3]邓锁.贫困代际传递与儿童发展政策的干预可行性研究——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实证调研数据[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03):118-128.
[4]《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
[5]杜琬莹,杨倩俐,张志玥.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的调查研究[J].对外经贸,2018(04):149-151.
[6]关爱萍,刘可欣.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就业选择与农户贫困——基于甘肃省贫困村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9(29).
作者简介
赵 曼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社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