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教学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25顾晓云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顾晓云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值得推广实施的教学方式. 文章首先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以“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为例,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图像与性质;教学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仅注重知识技能传授方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在现代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创造能力[1]. 探究性教学帮助学生从感性基础上去直观感受问题,然后利用理性逻辑去进行知识加工,在观察、思考、猜想、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解决.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探究性教学概述

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主要開展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主要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则是参与讨论,验证假设,总结结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对主题结论的猜想、验证与交流展开[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学习的很多数学问题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知识的发展背景,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进行猜想、讨论交流和反思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通过设置与之相符合的认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素养的全面提高.

探究性教学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教学中的应用

1. 探究性教学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教学应用分析

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描点法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能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能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与性质,学生在进行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时,并不能够熟练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理解知识,而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基础知识,很少去做相关知识的探究,导致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应用起来较为生疏,有些时候,还会出现记忆混乱,导致出现解题错误.

从教材本身情况来看,其知识的难度较大. 该部分知识不仅包含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渗透着数学思想,这就给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另外,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习惯将数与形分开来研究,这不利于他们在该部分的学习. 相比较于前边学习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相关的公式和口诀来解决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不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从而导致自己的思维得不到开发,自身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寻找内部规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轴对称图形为引子,通过寻找轴对称图形特征的方式去引入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去分析总结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和规律. 在引导学生去探究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的知识时,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形式慢看入手,引导学生从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图形的动态观察能力.

2. 探究性教学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采用有趣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具体操作如下:教师面对学生立正站立,向大家提出问题:“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老师有哪些数学特征?”同时,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来说明数学特征. (教师最大的数学特征就是对称)通过轴对称概念的引入,为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引入做铺垫.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发现教师具有轴对称的数学特征. 以此,引出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主题.

小结

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尤其在函数图像与性质部分的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基础知识,还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值得推广实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施俊进. 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3(10):53-56.

[2]刘海涛.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3(13):70-72.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