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9-09-25汤军
汤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语)“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标识,也是一个人创新的前提。著名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数学教学同样需要孕育、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生“提问”的契机,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教师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立场来设计教学流程。师道尊严,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逐渐泯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之中,学生才敢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不许,多一些接纳”“少一些专制,多一些民主” [1]。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是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苏教版六年级下),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在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底面、侧面后,笔者引发学生表达视觉思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由一位小组成员记录,并形成问题纪要。由于教师退出了“讲坛”,创设了良好的、富有圆桌精神的研讨氛围,赋予了学生自主提问的权力,因此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反映了学生对曲面已经有了思考)圆柱的侧面积能不能和圆柱的底面积合起来,直接形成表面积公式?(反映了学生的求简思想)圆柱的体积怎样求?(反映了学生主动迁移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提出的新概念)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化思想)如果一个圆柱形容器只有一个底面或没有底面,怎样求面积,还叫作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吗?(反映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极富有价值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展开积极的数学探索。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继续不断地提出问题。诸如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圆柱的侧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积可以统一吗?(反映了学生的整体联通思想)等等。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特别强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也是学生的一种天性。作为教师,不能压制、扼杀学生的这种问题天性,而应予以积极呵护、大力弘扬。要消除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障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或者用感官刺激吸引学生,或者揭示事物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形成一种“愤悱”状态。如此,学生就能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指导有效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是要求学生不假思索地、胡乱地发问,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基于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深度探究后提出的问题。不少学生,其提出的问题或者过于简单,这样的问题就是“假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内容没有关联,这样的问题就是“佯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过难,一般学生不容易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硬问题”,等等 [2]。凡此种种表现,都是学生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的具体体现。为了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所提问题有效、有用,让学生所提问题有意义和有价值,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提问。
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只有当学生会提问、善提问,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样,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其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一般来说,数学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凭借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推理性问题(凭借推理能解决的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只有创新才能解决的问题)。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问题品质,引导学生多提出一些创新性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用要善于追问,善于拓展,通过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形成相关的问题串。以一个问题为载体、为触媒,学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问题链、问题网、问题场、问题云等。比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一课时,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即“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研究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进行整体设计。在自主学习中,针对每一个学习板块,学生提出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比如针对百分数的意义,有学生问,“百分数可以带上计数单位吗?”“百分数有计数单位吗?”针对“百分数的作用”,有学生问,“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吗?”“在生活中,为什么不用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进行比较,而一般运用百分数呢?”“百分数有百分号,那么,十分数有十分号、千分数有千分号、万分数有万分号吗?”针对“百分数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有学生问,“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怎样相互转化?”“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改写成什么数比较合理、方便?”“百分数可以参与到四则运算当中吗?”“计算时,百分数的分子中如果有小数的话,要化成整数吗?”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力,还要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时空。要引导学生充分地问、思、辩,避免学生数学提问的“走过场”现象。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问,相机渗透一些提问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技能,提升学生“问”的品质,让学生问得更有质量、更有水平,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问”的乐趣。
三、引导积极反思,让学生“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学习中,从“敢问”到“善问”,从“善问”到“乐问”,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层次和境界。有专家认为,学生应当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应当带着更大的问题走出教室。也有学者这样说,学生的使命和责任不是“学问”,而是学“问”,是“问学”。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学生从“敢问”迈向“乐问”。只有当学生步入“乐问”境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以说真正形成了。
在“乐问”学习中,学生的“感悟”与“对话”共舞,“真情”与“理性”齐飞,充分享受“问”的乐趣 [3]。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核心要素。过去,学生总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往往是“唯师”“唯上”。具有良好问题意识,乐于提问的学生,就必须具有打破传统、打破习惯、打破常规的眼光、勇气。比如学生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苏教版六年级上),对于“分数改写成百分数”,教材对方法是这样界定的:先把分数改写成小数,再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老师,为什么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呢?有时分数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如、等只要将分子、分母同时乘20、25就可以了。”围绕学生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审视,论证教材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普遍性。再比如,对于“分数改写成百分数”,教材下方还有一个注解,即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对此,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要说一般呢?有什么样的特殊情况吗?”对此,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深度交流、讨论,哪些情况分数化成百分数不能随便保留。以问引问,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反思。在问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问的过程中,增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在问的过程中,师生的思想得到澄明、敞亮。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一味“埋头解题”,而是需要时时回顾、细细品味。通过积极的反思,引发学生的认知卷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升级,彰显学生的“问学精神” [4]。在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畅想問题的乐趣,领略问题的妙趣,从而深层次地激发学生提问的乐趣,形成学生浓烈的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搏器,是学生创新学习的源泉。只有不断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开启学生思维,催生学生思想,直抵学生主体意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兰瑛,尚国兴. 让“好”问题驱动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12).
[2] 方晓明. 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J]. 江苏教育,2017(41).
[3] 许明坚. 自我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微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18(19).
[4] 陈惠芳. 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J]. 上海教育科研,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