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思路与路径研究

2019-09-25曹林张爱玲冉淑青

新西部 2019年8期
关键词:西安服务业一带一路

曹林 张爱玲 冉淑青

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服务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跨界融合加速,集群集约成效显著,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当前,西安现代服务业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功能与城市定位不相适应、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质效不高与品质化发展不相适应。未来,西安要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实施“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集群推进、开放引领”四大战略,强化创新引领能力,构建特色优势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融合,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提升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古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是世界经济中心,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世界经济贸易辉煌,孕育出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汉兴唐盛,历史回转,古丝绸之路没落于历史烟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西安推至向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西安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给西安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巨大发展机遇。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紧抓全球服务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万亿级优势大产业,打造亚欧国际化大都市,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发展贡献不断增大

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945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1.8倍,年均增速12.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4.1%,比2010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图1)。引领贡献明显增强,2017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了39.4%,比2010年增加了10.6个百分点(表1);现代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28.6%提高到2017年的47.4%;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0.1%,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149.1万人,占当年全部就业人数的25%,较2010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西安市获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荣获“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全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等荣誉,“硬科技之都”正在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西安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业为引领,旅游文化为特色,现代物流铿锵起步,房地产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高速增长,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创意设计、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表2)。金融业持续发展。2017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817.9亿元,年均增速19.4%,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接近30%。旅游业长足发展。2017年,西安接待海内外游客1.809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633.3亿元,旅游增加值642.2亿元,七年旅游增加值年均增速12.9%,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兴起、乡村旅游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势头强劲。2017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3亿元,七年年均增长22%,占GDP的比重为9.4%。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以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为主要支撑,以文化休闲娱乐、其他文化业两大行业为特色的行业格局。现代物流商贸竞相发展。2017年,现代物流与商贸业增加值分别为334.02亿元和781.9亿元,增速分别为13.1%和12.1%,西安成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房地产快速发展。2017年,西安房地产业增加值538.08亿元,年均增速16.3%,占GDP的比重为7.2%,带动了建筑建材、装修装饰、家具家电、日用消费品工业等诸多关联产业部门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6年,西安住房建筑面积为33.4平方米,较2010年增加4.7平方米。科技服务业优势突出。2015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3%。西安市科技成果交易额达到809亿元,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3、产业跨界融合加速,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西安传统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向融合性产业新体系转变。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关联,联动发展,以交通运输、商务服务、创意设计、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拉动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西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6.3%,陕鼓成为全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典范。文化与科技加速融合,文化旅游、移动互联网、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入较高层次,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于农业现代化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电商、在线农业、订单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生态、文化、旅游、农业叠加创新效应不断放大。2017年,西安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3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1亿元。

4、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呈现集群态势

西安紧抓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大力推进服务业集群区建设,促进全市服务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32家服务业聚集区,其中,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国际港务区物流产业聚集区、曲江新区文化产业聚集区、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产业聚集区等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1个省级的大兴新区商贸服务业聚集区,雁塔小寨商圈商贸聚集区、新城金康路茶文化聚集区、未央大明宫建材家居商贸聚集区、鄠邑太平峪休闲旅游聚集区和阎良航空文化聚集区等23个市级产业聚集区。这些服务业集群区覆盖了金融、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美食等各个领域,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为全市服务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截至2014年底,全市服务业集群区实现增加值超过全市的50%,入驻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市的45%以上,实现就业人数占全市的35%以上。西安高新区服务业外包产业集群区2013年成为营业收入超过千亿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5、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深入开展了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服务业各领域的创新改革。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文化金融产业示范区快速推进,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加速创建,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之间加速融合。土地要素优先配置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创业社区以及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城市功能板块等用地得到优先保障。制定实施了加快培育发展服务业市场主体的系列优惠政策,创新企业培育机制,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双代码”的内陆港,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营,西安综保区、高新综保区获批封关运行,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7年,西安进出口总值2545.41亿元,年均增长21%,是2010年的3倍。西安咸阳国际航线达到57条,国际友好城市增至43个,5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了城市开放度。

(二)存在问题

西安现代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产业功能与城市定位不相适应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与西北地区中心城市,服务业总量规模偏低,相当于南京、成都、武汉的65.6%、62.1%和64.3%,略低于郑州(表3)。西安开放程度偏低,国际化水平不高,外向经济依存度仅为33.9%,存在开放经济短板。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带动辐射功能较弱。外资及民营资本在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仍然偏少。

2、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

西安服务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行业占比仍然较高,仅零售、住宿等增加值就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就超过30%,商务服务、创意设计、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占比依然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增速缓慢,且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的中低端,金融与创新服务经济存在短板;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文化产业特色优势不突出,旅游业潜能尚未完全激发,在全国影响力缺乏;科技、金融、文化等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还需加强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依然有待加强。

3、质效低下与品质化发展不相适应

全市人均GDP已经步入居民服务消费加速提升的阶段,但服务业相关产业功能建设投入的增长不快。同时,服务业人均增加值产出率偏低,产业效益有待提升。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弱,特别是缺乏一批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和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西安打造万亿级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路与发展路径

从新经济结构主义来看,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质是“禀赋升级-企业成长-产业提升-区域发展”的过程。西安是华夏故都,文明之源,科教高地,军工重镇,“一带一路”区位优势突出。西安要发挥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立足当地产业基础,紧抓“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围绕“五新”战略任务和“聚焦三六九 振兴大西安”目标,①打响叫名“全球硬科技之都”金子招牌;实施“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集群推进、开放引领”四大战略,构筑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动西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

1、强化创新引领功能,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西安要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大力推进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一是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和跨领域创新协作。发挥西安科技大市场作用,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深化高校、院所、产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服务企业开发应用新工艺,提升设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二是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打造一批新型服务业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积极引导发展平台经济,鼓励发展分享经济,推进发展体验经济。三是注入服务业文化内涵。鼓励企业突出西安文化元素,打造个性“西安文化风”。引导企业深化文化创意,将“周秦汉唐”深厚传统文化、三秦民俗、丝路风情特色注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服务。

2、发挥要素禀赋优势,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特色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现代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西安要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激发高端要素活力,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以“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创新经济为引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特色经济为支柱,“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三个”经济为主体,“健康养老、家庭(政)服务、房地产”幸福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体系。重要战略重点是强化城市創新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与金融两大创新经济;激发文旅资源优势,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两大特色经济;发挥综合枢纽优势,推进发展物流、信息、商务、会展“三个经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家庭(政)服务、房地产三大幸福经济。

3、全面推进产业融合,鼓励产业创新业态创新

西安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全面推进产业融合,鼓励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一是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以信息化推进服务业发展。要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以技术融合促提质,加大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优先加快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推进政府信息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重点发展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消费的智能可穿戴、智慧家庭、智能车载终端等服务。二是着力推进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网络文化、网络音乐、数字影视、智慧旅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积极推进虚拟现实技术,推动虚拟现实与文化、旅游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提升历史文化的可见性、体验性,激发西安旅游文化产业新活力。

4、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重塑城市产业经济地理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树立“多规合一”理念,坚持城市空间体系与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构建“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构筑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性服务业支撑体系。二是坚持产城融合,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将城市空间优化拓展与服务业空间统筹布局有机结合,以西安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为指导,落实服务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四位一体”管理制度,突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及产业集聚区、各特色园区和产业主导功能区的功能优势、整体特色,着力构建“三轴一角一通道”的总体布局框架,推动形成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绿色环保、集约高效的服务业产业空间格局。三是坚持成链发展,聚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服务业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模式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依托龙头企業带动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发展金融科技、科技服务、软件外包、数字出版、文旅服务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培育虚拟现实、健康养老等潜在优势产业链。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四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5、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西安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要坚持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持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现代服务业升级动力。一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科技、数据等核心要素向服务业聚集。树立人才第一要素的理念,增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加强教育、卫生医疗基础公共服务和休闲、健康生活服务,打造优质工作生活服务环境,培育吸引人才集聚新优势。二是降低土地资源、能源、资金、技术转化、物流运输等要素交易成本。优化士地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士地供应管理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售电侧市场化改革,推进电力价格改革,提升电力使用效率,降低天然气成本,减少供气中间环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政策性金融产品;扩大科技成果供给,降低转化中间成本、隐性成本;畅通国际物流通道,降低口岸和场站物流成本,完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方式,积极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改革完善以科技股权激励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建立导向明确、分类细化的科技创新分类评价机制。依托各类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深化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物流商贸、对外经济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6、开展全方位纵深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一是深化全方位对外合作。强化西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西安国际“空港”与国际“陆港”,持续做强中欧班列,构建对外陆路交通运输黄金通道。加强与美欧、日韩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推进西安与丝路沿线城市在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新加坡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在军民融合、电子信息、旅游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与成都、重庆、昆明等西南板块合作,在文化、旅游、商贸、健康等领域西北主要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推动外贸结构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传统出口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电子信息、飞机及零部件、汽车等中高端商品出口比例,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支持文化艺术、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优化进口结构,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短缺资源进口规模,鼓励发展进口融资租赁。三是优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外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管理程序,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和可预期性。高标准建设国家自贸区,主动引入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重点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快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立。

注释

①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新任务;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未来五年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西安统计调查队综合处,西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基于“一带一路”相关城市分析[DB/OL].http://xadcd.xa.gov.cn/websac/cat/2173418.html,2016-09-29/201 8-07-10.

[2]西安市发改委,西安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C].西安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汇编,2016.12.

[3]西安市统计局. 西安简明统计资料[D],20182.02.

[4]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创新大纲(2017-2025),2017年6月13日.

[5]曹林,张爱玲,冉淑青等.加快构筑西安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报告,2018年西安九三学社年度课题

[6]西安市人民政府,大西安(西安-西咸)“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8.03.

[7]成都市发改委,现代服务业“十三五”规划,2017年4月.

猜你喜欢

西安服务业一带一路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