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原发性神经鞘瘤CT表现一例
2019-09-25顾梁瑞徐霖陈文
顾梁瑞 徐霖 陈文
气管内神经鞘瘤十分少见,因早期肿瘤较小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常被漏诊或误诊,以致肿瘤逐渐生长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笔者回顾一例气管内神经鞘瘤的CT 表现,目的在于增加对气管内神经鞘瘤的认识。
病例资料患者,男,30 岁,因呼吸困难1年,加重伴咳嗽、咳痰5 d 入院,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息气促并进行性加重,以及胸部憋闷感。起初症状较轻,近5 d 症状加重,逐渐出现稍活动即感气促,侧卧位下气促感不能缓解。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气管及双肺闻及散在哮鸣音,剑突下压痛阳性。
实验室检查:PPD(+);结核抗体(+);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物升高。尿常规、血常规、血气分析、呼吸道病毒检测及痰涂片检查未见异常。
行CT 平扫加增强检查(图1),平扫示气管左侧壁约平对第6 颈椎水平见一结节状稍低密度灶向腔内突入,病灶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CT 值约28 HU,大小约1.8 cm×1.6 cm×1.8 cm,局部气管腔显著狭窄呈细线状改变,余未见明显异常。MSCT 双期增强扫描示:气管内低密度灶强化不明显CT值约(31HU)。影像诊断:气管内肿瘤性病变或息肉。
手术及病理(图2)所见:患者全麻下行气管内病损局部切除术, 插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上段见一新生物,表面血管清晰可见,管腔狭窄约80%,行离子消融及圈切部分病灶快速病检,快检回报倾向良性肿瘤,再用同样术式切除病灶及消融病灶残根, 切除病灶大小约1.8 cm×1.5 cm。术后诊断为神经鞘瘤,免疫组化结果示:SOX10(+),SOX2(部分+),TTF-1(SPT24)(-),Desmin(-),SMA(-)。
讨论 概述:气管内原发性良性肿瘤相当少见,约占气管内肿瘤的0.5%以下[1],根据气管肿瘤的细胞来源可大致分为三类,包括神经源性、上皮源性及间叶源性,神经鞘瘤作为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原发于气管内十分罕见[2]。原发性气管内神经鞘瘤最早于 1951年首先被 Straus 等[3]报道,这种肿瘤主要起源于气管黏膜下层神经,其内部主要由富含肿瘤细胞的Antoni A 区和富含基质的Antoni B区组成。气管内神经鞘瘤主要发生于主支气管及其亚段,发生于气管颈段则更为少见[4]。该病好发于 20~30 岁成年女性,通常单发且生长缓慢,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症状无特异性被延误诊治。当肿瘤逐渐增大并堵塞气道时,可出现胸闷气促,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根据国外报道显示,从肿瘤出现到有显著临床症状,会出现平均17 个月的延误[5,6],因此,早期借助影像手段查找肿瘤位置,判断肿瘤大小以及评估支气管狭窄情况十分重要。
影像表现: 本例肿瘤CT 表现为平对第6 颈椎气管颈段内侧壁的孤立性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局部管腔显著狭窄,病灶对邻近气管壁及甲状腺左叶未见明显侵犯。增强扫描示肿块未见明显强化。气管内神经鞘瘤在CT 上一般无明显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回顾性分析既往的相关文献,气管内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主要有:气管内侧稍低密度肿块,边缘光滑,主要好发于气管左右侧壁,无周围组织侵犯,具备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征象。肿块最大径常小于3 cm,多为宽基底结节型,病灶与气管壁相连的基底宽度一般约为其最长径的1/2~2/3,好发于气管下1/3 段,密度均匀,其内几乎无囊变、坏死或钙化[7]。气管内神经鞘瘤强化方式呈渐进性均匀强化,肿瘤有无强化及强化是否均匀与肿瘤内部Antoni A 区与Antoni B 区分布情况相关, 本例肿瘤增强未见明显强化,可能主要原因是其富含黏液基质的Antoni B 区占主要部分,而含有肿瘤细胞的Antoni A 区较少。
鉴别诊断:气管内原发性肿瘤较少,因此气管内神经鞘瘤需与以下肿瘤鉴别:(1)气管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ACC 在气管肿瘤中相对多见,占气管原发肿瘤的14%~40%。该肿瘤好发于气管后壁,即气管黏液腺聚集的部位,瘤体较小时,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常局限于气管腔内,其多以宽基底与气管相连,由于ACC 对气管不同程度的侵犯,与之相连的气管壁会表现为弥漫性增厚[8];当瘤体较大时,可突出气管腔向外生长,较大的肿块在CT 增强上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由于ACC 为低度恶性肿瘤,因此肿瘤早期的部分影像表现偏良性的特性[9],可能会与气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重叠。(2)气管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MEC 起源于黏膜下腺体组织,与ACC 同属涎腺样癌,好发于黏液腺丰富叶段气管及主支气管内, 气管内较少发生。其在CT 的表现为,发生于气管内的浅分叶状不规则肿块,病灶多源于气管腔内,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并与气管长轴走向一致[10]。MEC 附着的支气管壁常局限性轻度增厚, 当肿瘤阻塞支气管时,可导致病灶周围黏液聚集,行增强扫描可发现强化的病灶周围包绕液性低密度影,呈“液性新月征”,与气管内神经鞘瘤有一定区别[11]。(3)气管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气管内良性肿瘤,其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密切相关,该肿瘤可分为单发和多发,其特征性CT 影像表现为气管腔内的结节状隆起,同时合并双肺对称分布的肺小叶中央结节状高密度影。气管乳头状瘤分布亦具有一定特征,病灶多从气管起始,向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内逐渐蔓延、生长[12],易与神经鞘瘤相鉴别。
图1 a)CT 轴位平扫示气管内稍低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局部管腔明显狭窄;b)CT 轴位增强示气管内病灶强化不明显;c)CT 增强冠状位示气管左侧壁稍低密度肿块,境界清晰,周围组织未见侵犯 图2 a)镜下可见富含细胞的Antoni A 区及富含黏液的Antoni B 区;b)镜下(HE×100)肿瘤细胞呈束状及编制状排列
诊断体会:本例气管颈段神经鞘瘤,不论肿瘤类型还是发病部位均十分少见,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气管切除或内镜介入治疗[13,14]。所以采用影像手段为肿瘤定位、初步定性以及评估气管狭窄程度,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方法的选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既往的病例中,气管内神经鞘瘤有术后复发的报道, 因此采用CT 及MR 对气管内神经鞘瘤治疗后随访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