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彝语动植物地名看掌鸠河流域自然生态及变迁

2019-09-24普忠良杨翠英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彝语音译彝族

普忠良 杨翠英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社会科学院 图书馆,北京 100732)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的民族其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的。由于地名是人们赋予的、约定俗成的、一定地理实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专有名称,是人们交往和劳动生产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语地名不仅在语法结构、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各具特色,且在命名方式上还能反映出民族的认知观念、审美心态、风俗习惯和其他地域文化特征,因而掌鸠河流域的很多地名从古至今都与彝族的居住环境和文化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

掌鸠河流域位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禄劝县),地势北高南低(见图1)。掌鸠河流程123kl,径流面积1367km2,流域内海拔1564~3136m,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966.4mm。禄劝县为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彝、苗、傈僳为主的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0.4%[1]。

图1 云南省禄劝县掌鸠河流域

禄劝县位于掌鸠河流域的核心地带,彝族是禄劝县最早的原居民。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如康熙《禄劝州志》[2]、乾隆《农部琐录》[3]、民国《禄劝县志》[4],在战国及秦汉时期,位于掌鸠河流域的禄劝县属古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南诏时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宋孝宗淳熙元年即大理国利贞三年(1174年)为罗婺部。从公元1174年始,罗婺部落逐渐兴起,彝族成为了掌鸠河流域的统治民族。

禄劝自古是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的主要分布区,这个区域留存有丰富的彝语地名,这些彝语地名或以环境、或以某地具有标志性的大山、树木、动物等来命名,或以某个彝族家支或氏族名称来名命,如a21ʨɔ55kha33“阿叫卡”,意为“彝族支系阿叫颇居住的村子”,ɖe33le33kha33“德勒卡”意为“彝族德勒颇居住的寨子或村子”等;有的以十二属相来命名街区,如禄劝丽山街,彝语为ʨhi33ʨi21,意为“狗街”,禄劝茂山街彝语为ɦa21ʨi21,意为“鼠街”,武定高桥,彝语为lu33ʨi21,意为“龙街”。云南罗次等地过去是彝族聚居区,这些地方现在还有马街、羊街等彝语地名,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这些丰富的彝语地名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从这些有趣的动植地名中可探知西南彝区彝族人怎样充分利用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

一、植物命名的彝语地名

(一)植物命名的彝语地名[5]

在以植物命名的彝语地名中,既有以树木的广义范畴来命名的,也有具象的植物个体分类来命名的彝语地名。

1.以树木广义范畴来命名的地名

昔南老 彝语si21nɑ55lɔ21的音译。彝语“‘昔’义为树,‘南’义为深,‘老’义为箐。即建村在箐深林密的山箐里,故名。”

昔卡作 彝语si21khɑ33ʣo21的音译。si21为“树”,khɑ33为“村子”,ʣo21为“生长”,意为“长有树的村庄”。

除以上以广义的树木命名的地名外,还有以下9类以具体的植物来命名的彝语地名。

2.以松树来命名

3.以柏枝树来命名

在彝语植物地名中,以柏枝树命名的地名很多。例如:

说子卧 彝语ʂo55ʣɿ21ɣo55的音译。ʂo55ʣɿ21为“柏枝树”,ɣo55为彝语空间方位词,意为“南部、下边”。意为“柏枝树的下边”。

说子嘎 彝语ʂo55ʣɿ21gɑ55的音译。ʂo55ʣɿ21为“柏枝树”,gɑ55为彝语空间方位词,意为“上边”,即“长有柏枝树的上边”。

4.以竹命名

木本能 彝语mo33mbe21ne33的音译。mo33为“竹子”,mbe21ne33为“山坡”,即“有竹子的山坡上”。

文都 彝语və33du33的音译,və33为“山竹”,du33为“塘、低洼之地”,意为建村在有山竹低洼之地。

5.以栎树来命名

6.以马樱花树命名

麻作刀 彝语mɑ21ʣo21tɔ33的音译。mɑ21为“马樱花树”,ʣo21为“生长”,tɔ33为“小平台”。即“建村在有马樱花树的坪台上。”

马依多 彝语mɑ21ʑi21do21的音译。mɑ21为“马樱花树”,ʑi21为“水”,do21为“出”,即“建村在有马樱花树的水边”。

7.以倒挂刺来命名

昔撒以 彝语si21sɑ21ʑi21的音译。si21sɑ21为“倒挂刺”,ʑi21为“水”。即“建村在有倒挂刺的水边,故名。”

昔撒沟 彝语si21sɑ21gɯ55的音译。si21sɑ21为“倒挂刺”,ʑi21为“水”,gɯ55为“那里,那”。即“建村在有倒挂刺的地方,故名。”

8.以花椒树来命名

再则嘎 彝语ʣe55ʣɿ21gɑ55的音译。ʣe55ʣɿ21为花椒树,gɑ55为上方,即村子建在有花椒树的上方。

则角 彝语ʣe55dʐɔ21的音译。ʣe55为“花椒”,dʐɔ21为“有”,即“村子建在有花椒树的地方”。

9.以果木来名命

彝语中以果树命名的地名很多,但是有趣的是这些地名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后来栽种的都以sɔ21为词头,sɔ21应为果树的总称。

其中以“撒布”命名的地名较多,这与“撒布”在彝族地区广泛分布有关。“撒布”其树有刺,果实与刚长成的苹果相似,其味酸,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野果。例如:

撒布以 彝语sɔ21pu33ʑi21的音译。sɔ21pu33为“多椰树”,ʑi21为“水”,意为“多椰树下有水的地方”。

撒布开 彝语sɔ21pu33khɯ33的音译。sɔ21pu33为“多椰树”,khɯ33为“里”,即“建村在多椰树林里”。

另外还有一些果树是以sɔ21为词头,以称不同类果树作为地名的。例如:

撒者以 彝语sɔ21e21ʑi21的音译。sɔ21e21意为“鸡嗉子”,ʑi21意为“水”,sɔ21e21ʑi21意为“有鸡嗉子树的水边”。

撒冲 彝语sɔ21ho33的音译。sɔ21ho33意为“橄榄”,sɔ21ho33意为“有橄榄树的地方”。

撒戈以 彝语sɔ21k33ʑi21的音译。sɔ21k33为“杏子”,ʑi21为“水”。即“建村在有杏子的水边”。

撒吾宗德 彝语sɔ21ɣu21ʣo21ndhe21的音译。sɔ21ɣu21为为“山楂树”,ʣo21为“生长”,ndhe21为“平坝”。意为“长有山楂树的平坝”。

撒马宗德 彝语sɔ21me21ʣɿ33ndhe21的音译。sɔ21me21ʣɿ33为“核桃树”,ndhe21为“平坝”。意为“有核桃树的平坝”。

撒支以 彝语sɔ21ʅ33ʑi21的音译。sɔ21ʅ33为“火把梨树”,ʑi21为“水”。即“居住在有火把梨的水塘子的地方而得名。”

草拉木 彝语ʦhɔ21lɔ21mo21的音译。ʦhɔ21lɔ21为“野草莓”,mo21为“大”,意为“建村在有大草莓的地方”。

10.以滕本植物来命名

牛坑 彝语ȵɔ21khɯ33的音译。ȵɔ21为“滕子”,khɯ33为“偷”,意为“昔日偷滕子的地方”。

牛照 (住)彝语ȵɔ21hɔ21的音译。ȵɔ21为“滕子”,hɔ21为“有”,意为“建村在有滕子的地方”。

(二)以农作物来命名

1.以稻谷来命名

2.以麦子来命名

若咪老 彝语zu21mi33lɔ21的音译。zu21为“大麦”,mi33为“地”,lɔ21为“山箐”,意为“建村在有大麦地的山箐”。

3.以豆子或蔬菜等来命名

那咪 彝语no21mi33的音译。no21为“豆子”,mi33为“地”,意为“建村在有豆子的地方”。

说农科 彝语ʂo33no21kh55的音译。ʂo33no21为“豌豆”,kh55为“上边、北边”,意为“有豌豆的上边”。

(三)以草来命名

1.以广义的草来命名

石内以 彝语ʂɿ21ne33ʑi21的音译。ʂɿ21:草,ne33:生长,ʑi21:水。建村在长有水草的水塘旁边。

施期 彝语ʂʅ33ʨhi33的音译。ʂʅ33为“草”,ʨhi33为“脚”。即“建村在长有草根的地方”。

2.以蕨草命名

德嘎 彝语ndho21gɑ55的音译。ndho21为“蕨草”,gɑ55为“上方”,即“有蕨草的上方”。

朵代 彝语ndho21de55的音译。ndho21为“蕨草”,de55为“坪子”,意为“有蕨草的坪子”。

3.以蒿枝命名

阿科坝 彝语ɑ55khɔ33bɔ55的音译。ɑ55khɔ33为“蒿枝”,bɔ55为“有”,即“建村在有蒿枝的地方”。

安孔德 彝语ɑ55khɔ33ndhe21的音译。ɑ55khɔ33为“蒿枝”,ndhe21为“平坝”,即建村在有蒿枝的平坝。

二、动物命名的彝语地名

1.以猴子来命的彝语地名

糯沟 彝语ηo55gɯ33的音译。ηo5:猴子,gɯ33:在处,建村在过去猴子在的地方,故名。

糯拉 彝语ηo55lɔ21的音译。ηo5:猴子,拉:凹子,建村在有猴子的凹子里。

糯更细 彝语ηo55gɯ33ɬi55的音译。ηo55:彝语,猴子,更:在处,细:繁殖,即猴子在的地方之意。

2.以麂子命名的彝语地名

3.以山驴来命名的彝语地名

哄照老 彝语ɦo33dʐɔ55lɔ33的音译。ɦo33为“山驴”,dʐɔ55为“有”,lɔ33为“箐”。意为“有山驴的山箐”。

宏德 彝语ɦo33ndhe21的音译。ɦo33为“山驴”,ndhe21为“坪子”,意为有山驴的坪子。

4.以獐子命名的彝语地名

鲁务 彝语lo33və55的音译。lo33为“獐子”,və55为“躲藏”,即“建村在有獐子躲藏过的地方”。

拢轰多 彝语lo33ɦo21t33的音译。lo33:獐子,ɦo21:山驴,t33:捕捉。建村在此地为捕捉獐子和山驴的地方,故名。

5.以鸟来命名的彝语地名

(1)以鸟来命名

安西咪 彝语ŋa21ɕi33mi33的音译。ŋa21为“雀、鸟”,ɕi33为“屎”,mi33为“地方”。意为“鸟屎多的地方”。

安作本 彝语ŋa21ʣu33mbə21的音译。ŋa21为“鸟”,ʣu33为“住、巢居”,mbə21为“山”。意为该村居住在有较多鸟类栖息的山上。

(2)以鹞鹰来命名

阿宗海 彝语a33ʣe33χə21的音译。a33ʣe33:鹞鹰,χə21:水塘。建村在有鹞鹰的水塘边上,故名。

安宅 彝语a33ʣe33的音译。“安宅,彝语,即老鹰之意。”即“该地有老鹰之意”。

(3)以老鹰来命名

达作卧 彝语tɑ55ʣu33ɣo55的音译。“达作卧,彝语,达:老鹰,作:做,卧:下边,建村在老鹰做窝的下边,故名。”

达台 彝语tɑ55ndhe21的音译。tɑ55为“苍鹰,老鹰”,ndhe21为“坪子”。即有苍鹰或老鹰栖息的坪子。

达根 彝语tɑ55gɯ33的音译。ta55为“苍鹰,老鹰”,gɯ33为“巢或家”,即有老鹰巢居的地方。

(4)以大雁来命名

贵能 彝语gɯ55ne21的音译。gɯ33:大雁,ne21:地方,意为大雁落脚的地方。

贵城 彝语gɯ55he21的音译。gɯ55:大雁,he21:稻谷。昔日此地每年到了秋天都有成群的大雁飞来田里觅食。

(5)以野鸭命名

(6)以野鸡命名

数沟 彝语ʂu21ge33的音译。ʂu21:野鸡,gɯ33:执或下扣子。建村在过去常捕捉野鸡的地方。

水不科 彝语ʂu21pu33k55的音译。ʂu21pu33:野鸡:梁子。建村在有野鸡的梁子上。

(7)以喜鹊来命名

阿柞卡 彝语a3355kha33的音译。a3355为“喜鹊”,kha33为“村”。意为“喜鹊多的村子”之意。

安照期 彝语a3355ʨhɯ21的音译。a3355为“喜鹊,喜鹊“,ʨhɯ21为“窝”。意为“有喜鹊窝的地方”。

(8)以鸡来命名

安背作 彝语ɣɑ33bə33ʣo21的音译。ɣɑ21为“鸡”,bə33为“厩”,ʣo21为“地方”。意为“有搭建有鸡圈的地方”。

阿茂禄 彝语ɣɑ33mo21lɯ21的音译。ɣɑ21mo21为“母鸡”,lɯ21为“鸡素袋”。意为“居住环境形似鸡素袋的地方”。

6.以昆虫命名的彝语地名

(1)以蜜蜂命名

东法 彝语ɖo33fa55的音译。ɖo33:蜜蜂,法:岩子。建村在蜜蜂岩,故名。

阿东甸 彝语为ɣa33ɖo33ɖe33的音译。ɣa33ɖo33:蜂,ɖe21:飞舞。意为有蜂飞舞的地方。

多老照 彝语ɖo33lɔ33dʐɔ55的音译。ɖo33:蜂,lɔ33:凹子,dʐɔ55:直,意为有蜂的直凹子。

(2)以蚱蜢命名

照不都 彝语dʐɔ55bu33ηo33的音译。dʐɔ55bu33,蚱蜢,ηo33:多,即蚱蜢多之意

7.以蛇命名的彝语地名

8.以猪命名的彝语地名

(1)以豪猪名命

波那箐 由彝语pu33ηə55演变而来。pu33为“豪猪”,ηə55为“滚泥潭”,意为“豪猪打泥的山箐。

补书都 彝语pu33ʂo33du33的音译,pu33为豪猪,ʂo33为找,du33为洞,意为“找到豪猪滚泥潭的洞”。

(2)以野猪命名

万金刀 彝语va55ʨhi33ndh33的音译。va55ʨhi33:猪窝,ndh33:做。昔日无人住时野猪常在此做窝,故名。”

万鲁布 va55:猪,lo33pu33:公獐子,建村在昔日有野猪和獐子的地方,故名。

万保民 彝语va55mbɔ21mi33的音译。“万保民,彝语,万:猪,保:有,民:地,建村在有野猪的地方,故名。”

(3)以猪命名

万补姑 彝语va55po33gu33的音译。va55为“猪”,po33为“骟”,gu33为“凹子”。意为“骟猪的凹子”。

万德 彝语va55ndhe21的音译。va55为“猪”,ndhe21为“平坝”。即“有猪的平坝”。

9.以马鹿命名的彝语地名

七多黑 彝语ʦhi21do21χə21的音译。“七多黑,彝语,七:马鹿,多:出来,黑:水塘。建村在过去马鹿出没在水塘边,故名。”

10.以大象命名的彝语地名

红德 彝语χo21ɔ21的音译。χo21,大象。ɔ21,有。意为大象走过的地方。

11.以牛命名的彝语地名

(1)以野牛命名

龙海德 彝语lo33χɯ33ndhe21的音译。lo33χɯ33:野牛,ndhe21,坪子。意为有野牛的坪子。

潘妮都 彝语pha33ȵi21du33的音译。“潘妮都,彝语,潘妮:野牛,都:水塘子,建村在野牛吃水的塘子边,故名。”

(2)以牛命名

宜岔 彝语ȵi33hɔ55的音译。ȵi33为“牛”,hɔ55为“伴”。意为“以牛为伴的地方”。

哦尼更 彝语ɣo55ȵi33gɯ55的汉语音译。ɣo55ȵi33为“水牛”,gɯ55为“过河”,意为“水牛过河的地方”。

噜书嘎 彝语lo33o33gɑ55的音译。lo33为“牛”,o33为“找”,gɑ55彝语空间方位词,意为“上方”。即“找到牛的点的上方”。

12.以豹子来命名的彝语地名

鱼本茸 彝语为zi55zo33的音译。zi55:豹子,mbə21:山,zo33,小。建村在昔日有豹子的小山包上,故名。

阿计古 彝语ɑ33zi55gu21的音译。ɑ33zi55:豹子,gu33:坪子。意为有豹子的坪子。

季姑拉 彝语zi55gu21lɔ21的音译。zi55:豹子,gu33lɔ21:凹箐,建村在昔日有豹子的箐里,故名。

13.以老虎命名的彝语地名

路西 彝语lo55ɕi33的音译。lo55:虎,ɕi33:死,建村在曾死过老虎的地方,故名。

路西老 彝语lo55ɕi33lɔ21的音译。lo55:老虎,ɕi33:死,lɔ21:凹子。建村在曾死过老虎的山凹里,故名。

14.以龙命名的彝语地名

龙牛 彝语lu33ȵ21的音译。lu33为龙,ȵ21为小。意为有小龙潭的地方。

龙海 彝语lu33xɯ21的音译。lu33为龙,xɯ21为湖、水塘,意为有龙的水塘。

15.以羊来命名的地名

(1)以绵羊命名

好木德 彝语ɦɔ21mu33ndhe21的音译。ɦɔ2为“绵羊”,mu33为“马”,ndhe21为“平坝”,意为“放牧绵羊和马的地方”。

豪资作 彝语ɦɔ21ʣɿ33ʦo21的音译。ɦɔ21为“绵羊”,ʣɿ33ʦo21为“围栏”。即“围栏放牧绵羊的地方”。

(2)以山羊来命名

16.以马命名的彝语地名

木达拉 彝语mu55ɖɑ33lɔ33的音译。mu55为“马”,ɖɑ33为“吃草、放牧”,lɔ33为“山箐”。意为“放马的山箐”。

images/BZ_174_411_2091_446_2128.pngimages/BZ_174_455_2089_490_2128.pngimages/BZ_174_498_2092_536_2128.pngimages/BZ_174_544_2091_578_2129.pngimages/BZ_174_585_2089_666_2129.pngimages/BZ_174_853_2089_931_2129.pngimages/BZ_174_1164_2089_1247_2129.pngimages/BZ_174_1252_2089_1333_2129.pngimages/BZ_174_1801_2091_1842_2128.pngimages/BZ_174_1846_2090_1886_2129.pngimages/BZ_174_851_2189_923_2223.pngimages/BZ_174_927_2189_961_2222.pngimages/BZ_174_1104_2203_1154_2221.pngimages/BZ_174_1154_2190_1236_2225.pngimages/BZ_174_1239_2190_1291_2221.pngimages/BZ_174_1535_2189_1607_2223.pngimages/BZ_174_1611_2189_1681_2223.pngimages/BZ_174_1689_2189_1757_2223.pngimages/BZ_174_407_2267_437_2285.pngimages/BZ_174_506_2254_559_2289.pngimages/BZ_174_561_2255_632_2289.pngimages/BZ_174_851_2256_924_2290.pngimages/BZ_174_927_2256_961_2290.pngimages/BZ_174_1104_2269_1154_2287.pngimages/BZ_174_1154_2256_1236_2292.pngimages/BZ_174_1240_2256_1315_2287.pngimages/BZ_174_1535_2255_1607_2290.pngimages/BZ_174_1611_2256_1681_2290.pngimages/BZ_174_1688_2256_1757_2289.pngimages/BZ_174_1760_2256_1795_2289.pngimages/BZ_174_851_2323_923_2356.pngimages/BZ_174_927_2322_961_2355.pngimages/BZ_174_1104_2335_1134_2353.pngimages/BZ_174_1182_2330_1204_2354.pngimages/BZ_174_1271_2326_1309_2354.pngimages/BZ_174_1535_2322_1604_2356.pngimages/BZ_174_1610_2322_1680_2356.pngimages/BZ_174_1688_2322_1757_2356.pngimages/BZ_174_1761_2323_1794_2356.pngimages/BZ_174_851_2389_924_2423.pngimages/BZ_174_927_2389_961_2422.pngimages/BZ_174_1104_2402_1134_2420.pngimages/BZ_174_1183_2393_1206_2428.pngimages/BZ_174_1535_2388_1604_2422.pngimages/BZ_174_1610_2389_1680_2423.pngimages/BZ_174_1688_2389_1754_2422.pngimages/BZ_174_1761_2388_1794_2423.pngimages/BZ_174_407_2459_437_2487.pngimages/BZ_174_483_2468_513_2486.pngimages/BZ_174_582_2457_634_2489.pngimages/BZ_174_638_2457_690_2490.pngimages/BZ_174_851_2455_924_2489.pngimages/BZ_174_927_2455_960_2489.pngimages/BZ_174_1104_2459_1134_2487.pngimages/BZ_174_1179_2468_1209_2486.pngimages/BZ_174_1257_2459_1277_2486.pngimages/BZ_174_1535_2454_1607_2489.pngimages/BZ_174_1611_2455_1685_2488.pngimages/BZ_174_1689_2455_1762_2489.pngimages/BZ_174_1766_2455_1801_2487.pngimages/BZ_174_1848_2455_1917_2489.pngimages/BZ_174_1921_2456_1993_2488.pngimages/BZ_174_1998_2456_2071_2489.pngimages/BZ_174_2077_2455_2149_2489.pngimages/BZ_174_1534_2519_1606_2553.pngimages/BZ_174_1610_2519_1682_2553.pngimages/BZ_174_1685_2519_1757_2553.pngimages/BZ_174_1760_2519_1794_2551.pngimages/BZ_174_1836_2519_1904_2553.pngimages/BZ_174_466_2599_496_2617.pngimages/BZ_174_565_2587_635_2621.pngimages/BZ_174_852_2585_924_2619.pngimages/BZ_174_927_2585_961_2619.pngimages/BZ_174_1162_2599_1192_2617.pngimages/BZ_174_1240_2590_1289_2617.pngimages/BZ_174_1535_2585_1604_2619.pngimages/BZ_174_1610_2585_1681_2619.png

拖木嘎 彝语thɔ33mu33kɑ55的音译。thɔ33mu33为“骡子”,kɑ55为“挂”,即“该村地处悬崖边,曾有一匹骡子失足摔下去挂在树上,故名”。

弄森奔 彝语lu55mu33mbə21的音译。lu55mu33为“驴”,mbə21为“厩”,意为“有驴厩的地方。

三、动植物地名反映出掌鸠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一,彝语动植物地名反映或呈现了掌鸠河流域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认知。这些以植物命名的彝语地名呈现了原初的植被生态状貌。有以广义的树木命名的地名,也有以松树、柏枝树、栎树、果树及农作物命名的地名。其中以松树、柏枝树、果树命名的地名居多,果树命名的地名则以多椰树命名的最多,说明地处金沙江南岸的掌鸠河流域的禄劝彝区,历史上曾经是水草丰美,植被丰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丰饶之地。

第二,作为地处金沙江南岸的掌鸠河流域的禄劝彝区,具有相当完整的自然生物链存在,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动物种类复多,不仅栖息着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凶猛的老虎、豹子及猛禽雕或鹰类动物,也有处在次一级的猴子、豪猪、野猪等野生动物,还有处在下一个食物链的食草动物野牛、大象、獐子、山驴、马鹿等野生动物,还有丰富的鸟类和昆虫(蜜蜂和蚱蜢),另据民国《禄劝县志》卷五《食货志·物产》记载,在历史上,地处掌鸠河流域的禄劝彝区还有狗熊、马熊、鹦鹉、伽陵鸟、仙鹿、蝙蝠、孔雀等当地早已灭绝的动物,说明地处金沙江南岸的掌鸠河流域,动物生态具有多性样特点。

第三,从掌鸠河流域禄劝彝区的地理形态上看,当地彝语动植物地名中,不仅含有山岩、石崖、坝子、平坝、坪子、山凹、山箐、水塘及上、下等空间地理方位认知,还有茂密的竹林、松树、柏枝树及蕨草类植被等,说明掌鸠河流域禄劝彝区是以高山峡谷交错,山凹、坪子坪坝沟菁相间的丘陵生态。

第四,从掌鸠河流域禄劝彝区出现的部分彝语植物地名看,这些彝语植物地名与彝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以及原始宗教信仰有直接的文化生态学理上关系。

在彝区作为燃料普遍使用,因燃烧后其木炭不容易很快燃尽而普遍作为火种而把它埋在火灰里,待下一次生火时再用。过去彝族地区盛行火葬,认为只有经过燃烧栎树焚化后,其死者的灵魂才能到达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与祖先团聚。

“松树”彝语叫thɔ33。在彝族民间除了作燃料外,其用途也相当广泛。在彝族民间,凡红白喜事,彝家人都会在所搭青棚门口插上两棵碗口粗细的松树,名之曰thɔ33phu55hə21;每到过年或是娶亲嫁女时其主人家也会在正房里撒上一层青松毛,供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坐,谓之曰thɔ33ʦhe33khɔ33“垫松毛”以显示节日的喜气;大年初一一整天家家户户只能以松树作为燃料来进行烹饪。所有这些都与彝族的松树崇拜习俗息息相关。

mo33彝语意为“竹子”。彝族与竹子有不解的情缘。云南禄丰彝族“成年男性去世后(女性不找祖灵),出殡前由祭司毕摩带领孝子到山上竹丛中找祖灵竹。毕摩念经后,孝子大叫三声‘阿爹’,最先摇动的竹子即被视为祖魂依附的竹子。由孝子将那棵竹子连根挖出捧回来,由毕摩用刀刻成人形,将鸡血抹在有眼睛和鼻子的地方,然后用银子点上眼鼻裹上五色布即成祖灵”[6]。

四、动植物地名记载着掌鸠河流域彝族居民对动植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

彝族人民自古具有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他们生活于自然,其生产和生活资料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在认识和利用自然中,始终恪守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故此,这些以彝语命名的动植物地名,遗存着彝族的生态认知及文化记忆。

mɑ21si21为马樱花树。彝族人民认为马樱花树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彝家女孩出嫁时,女方家姐妹会用马樱花树枝给娶亲的人洒水以示吉祥。每到春天,当满山的马樱花正在开放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会采来火红的马樱花插于自家的屋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彝文《指路经》[7]中都提到的mɑ33ne33ʑi21hi55du33“玛纳液池都”这个彝语地名,就与彝族的马樱花树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彝语中mɑ33为“马樱花树”,ne33为“红”,ʑi21hi55为“凉水、冷水或泉水”,du33为“池、井”,意为“有马樱花树的水井”。传说彝族六祖在迁徙途中经过“mɑ33ne33ʑi21hi55du33”这个地方时,又渴又饿,于是坐下来休息。有人手拿木棍在马樱花树脚下杵了杵,说要是能出一点水就好了,果然在马樱花树脚下就流出了汩汩清泉。彝族六祖认为这是祖先赐予的救命水,所以在后来的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文《指路经》中送死灵归祖的祭祀中都提到mɑ33ne33ʑi21hi55du33“玛纳液池都”这个地方,提示送死灵回归祖界到此,要“渴也喝三口,不渴喝三口”,以表达对祖先的谢意[8]。

彝族民间传承着丰富的鸟文化,有众多的鸟图腾、鸟服饰。比如以新平鲁魁山有绿斑鸠、峨山彝族有黑头翁为图腾的。如云南武定等地的鸡冠帽、鹦鹉帽,如云南禄劝等地的斑鸠吃水、公鸡啄架等彝族舞蹈无一不显示出彝族丰富的鸟文化色彩。

鹰作为彝族史书《勒俄特依》中“雪族十二子”(即“雪族十二子”,也称雪子十二支——六种植物和蛙、蛇、雕(彝人习称鹰)、熊、猴、人六种动物)中六种动物的老三,繁衍了雕、孔雀、大雁、鹰、隼等多种鸟,再由其繁衍成世间百鸟,雕(或鹰)被彝人崇拜为远古氏族的祖先之一。由此,在彝人的观念中。视雕为鸟中之“王”,视孔雀为鸟中“君主”,视大雁为鸟中“智者”,视鹰、隼为其后子,视百鸟为氐之后裔。形成雕、鹰、孔雀、大雁、隼等百鸟朝鹰的崇鸟层次。所以彝人不仅以氐以鹰类为图腾,且视百鸟为崇拜对象。

在禄劝彝族民间,除了广义的鸡命名的地名外,也有以鸡的公母来分别给地名命名的。鸡古语为və55,现在为ɣɑ21。除了打鸣报晓外,在彝族民间鸡的用途非常广泛。彝族人民认为鸡是仙鸡,能与鬼神的魂灵相通,所以广泛用于丧葬、祭祖、占卜、招魂、驱邪等祭祀活动中[10]。比如给快要离世的人接气,彝语称为sɑ55ʦɑ33,sɑ55ʦɑ33用到的鸡就叫sɑ55ʦɑ33ɣɑ21“接气鸡”;给病得较重的人“换身子”彝语称为“gɯ21ɬ55”时就用到小鸡,让小鸡代替病重的人去死,病人的身体就会好转了。

彝族有崇虎习俗,彝族民间的lo55ȵʥhi21ʨɑ55“绣虎皮”、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彝族古老的舞蹈——老虎笙就是彝族人民崇虎习俗的最好表现。禄劝彝族民间的吃肝生习俗更是与老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彝族叙事诗《嫩俄少薇》中叙述嫩俄少薇的哥哥上山放羊,嫩俄少薇上山找哥哥,发现哥哥死后变成一只黑虎,并特意做了一些热菜和一盘肝生,流着泪让“哥哥吃生,妹吃熟”。这也是彝族崇虎习俗的又一例证。

彝语地名中存在以豹子为名的彝语地名。

彝语动物地名中出现以马为名的彝语地名,说明在彝族社会历史上,马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彝族社会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从牧生活。彝族有以马的性别来区分雌雄,如mu21to21为“公马”,mu21mo21为“母马”。也有以是否杂交、身高等来区分的马、骡子、驴等,如马通称为“mu33”,而骡子叫“thɔ33mu33;驴称为”lu55mu33”。彝族认为马是通人性的,认为马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彝族禁吃马肉。

五、动植物地名反映了掌鸠河流域自然生态的变化

彝语动植物地名所反映或呈现的掌鸠河流域自然生态是十分丰富且是多样的。但随着民族人口迁移活动范围扩大或城镇化的推进,原栖息在掌鸠河流域的虎、豹、狼、猕猴等动物的灭绝,一些原有的植物已逐渐稀缺,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对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掌鸠河流域的自然生态资源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在发生变化。

(一)民族的迁移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流域的聚落数量,驱动了迁移人口在流域空间分布上的扩展,对流域生态资源的利用量(程度)的增加是流域自然生态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据霍仁龙、杨煜达等综合利用地名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建立聚落信息数据,重建了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进程。研究表明,在时间上,近300年来掌鸠河流域聚落的发展可以分为缓慢增长阶段(1701-1800年)、高速增长阶段(1801-1950年)和缓慢增长阶段(1951-2000年)。在空间上,中下游河谷地带始终是聚落密度最大的区域,并呈现出由中下游向中上游,再由中上游向中下游,由河谷向两侧边远山区扩展的趋势。研究认为影响山地流域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高程2200m和2500m、坡度20。是聚落扩展的重要界限[11]。人口数量的增长是聚落数量增加和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少数民族的迁移与定居增强了聚落分布的垂直性特征。

自元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因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流域外的汉人和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以禄劝为中心的掌鸠河流域。清中后期又随着李文学、杜文秀等抗击清王朝民族起义,大量的回、苗、傈僳、哈尼等少数民族也相继迁入禄劝,这一民族迁移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初期[12]。掌鸠河流域作为云南山地的彝个普通区域,流域内聚落数量的高速增长期主要集中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前半期。这一时期是人口增长数量较为迅速的时期[11]。从人口来源看,既有来自流域间短距离移民,也有大量域外或云南省外的长距离移民[13]。这一由于大量人口迁移导致聚落数量大规模增长的特点,不同于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的聚落主要通过裂变与次生等形式促进其数量上增长[14],这一差异主要是全国范围和云南山地内部人口的不同发展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17]。

(二)迁入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习惯,导致了流域内聚落数量和分布格局的变化,其中苗族最为显著

19世纪以来,苗族开始大量迁入流域内并创建新的聚落,如民国《禄劝县志》记载:“花苗,在县属六块、辑麻、兴龙、罗国卧等处山居,性佃地耕种,不治生产,自食其力,数年一迁徙。”苗族迁移至边远山区,其所种植的农作物也是以荞麦和洋芋为主,同时兼以打猎为副业,而且,苗族聚落多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平均海拔在2184m)、坡度较大(平均坡度在16°以上)的山区。1951-2000年,新创建的苗族聚落占总聚落的31.7%。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为苗族划分了土地和山林,使得苗族的生活方式由迁徙向定居转变,创建了许多新的聚落,大量少数民族迁移至边远山区,对山区的生态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15]。这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流域内山地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态的变化。

解放初期,禄劝县境内还有不少狼存在,獐子、麂子、猴子等也有很多。但是现在最多也只可能有野猫、狐狸、野兔、蛇、野鸡等部分野生动物存在。但就目前的生态环境来看,就连喜鹊、乌鸦等随人们使用耗子药等大量有毒农药的使用,使这些很平常的的动物都越来越少,甚至很难见其踪影。

可以说人类的介入,人口的增长,聚落的扩大与推移,以及迁入少数民族长期的涉猎习惯等诸多因素,日渐打破坏了掌鸠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加之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对森林的砍伐以及农药、灭鼠药等的使用,使掌鸠河流域的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大量的树林因迁移人口或聚落的扩大而砍伐,随之也带来了很多地表水土流失,洪水与干旱等与生态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的诸多自然灾害。

六、结语

人类与自然生态独有的特性就是要将人类族群里的结构和组合,和其所在的地域环境连接起来,形成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扩展,人口、资源、环境和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资源间的平衡关系呈现危机。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即是人类文化。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用。面对人口、环境、资源和语言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遭到生态破坏的环境,这样才能使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

猜你喜欢

彝语音译彝族
彝族海菜腔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阿库乌雾彝语诗歌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以《招支格阿鲁魂》为焦点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