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探讨
2019-09-24张景贵
张景贵
132000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一疗区,吉林 吉林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临床较为常见且最为有效的再灌注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其通过提高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来提升手术成功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选择有效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达到抑制血小板的效果,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1-2]。而目前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两者均属于P2Y12 受体抑制剂,不经过肝脏代谢,临床见效更快,应用于急诊PCI 更为合适。而目前临床治疗应用中,应对比2 种药物的效果,对临床使用进行选择,基于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药物进行治疗[3]。本文结合在我院接受PCI 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150 例,对其进行分析,对药物效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老年心肌梗死患者150 例,均进行PCI 治疗,根据P2Y12 受体拮抗剂不同分为两组各75 例。试验组男48 例,女27 例;年龄64~83岁,平均(69.42±7.36)岁。对照组男45 例,女30 例;年龄65~85 岁,平均(68.72±6.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接受研究的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开展急诊PCI 治疗。排除患有影响研究的相关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理解障碍、言语障碍及智力障碍等问题的患者。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随访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方法:接受研究的患者在术前均采用阿司匹林300 mg 负荷剂量治疗,后口服维持剂量100 mg/d 治疗。①试验组术前采用替格瑞洛负荷剂量治疗,剂量180 mg,随后采用90 mg 维持剂量治疗,2次/d。②对照组手术前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600 mg,随后维持75 mg/d 剂量进行治疗。两组手术过程中均采用普通肝素100 U/kg 抗凝,由手术者根据经验选择造影路径,一般选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随后分别进行左侧和右侧冠脉造影,该操作应在置入动脉鞘后进行,明确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根据患者状况采用支架、球囊、6F 或7F 指引导管及血栓抽吸导管,进行PCI 时需将梗死相关动脉开通。两组手术后全部采用低分子肝素60 mg/12 h皮下注射抗凝直至出院,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疗效指标:观察两组术后是否出现复流、术后TIMI血流情况及术后ST段回落率等指标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对1 个月内出血、心血管不良以及多种不适症状来反应治疗的不良反应,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4.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试验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TIMI 3 级血流比例及ST 段回落率明显上升,变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讨 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心肌梗死中术前要使用相关药物来实现对血小板的抑制效用,而临床中多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通过细胞色素P450 同工酶将其转化成一种活性代谢产物来实现对血小板的作用,而临床应用中有部分患者表现出氯吡格雷抵抗问题,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4]。而2012年我国正式上市了替格瑞洛,其可显著降低血管原因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死亡率或脑卒中发生率,总严重出血发生率不会出现增高。该药物在应用中可以改善氯吡格雷抵抗问题,临床应用弥补了氯吡格雷的限制,并且在对比2种药物的药效时发现,该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更佳[5]。
近年来,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在急诊PCI 中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血栓负荷的降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而药物选择中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本文通过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150 例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试验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TIMI 3 级血流比例以及ST 段回落率明显上升,而变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在随访中轻微出血症状高于对照组,而其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PCI 治疗中可以有效发挥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降低患者的血栓负荷,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且应用安全性很高,可以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