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柴烧陶艺发展历程及烧制工艺的田野调查
2019-09-24张华珺
张华珺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陶瓷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柴烧技艺密不可分。陶瓷最早起源于中国,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成就。陶瓷的发展不是专属于某一个时代的,它是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成长的。在古代,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瓷器烧制工艺,通过在搭建好的窑炉内烧制薪柴,使得窑内达到一定温度,釉料与坯体发生反应,将陶瓷烧制成型。在古代,烧制薪柴是为了给窑炉提供热量,柴烧是制瓷的唯一途径,而现代柴烧则是通过烧制木柴为素坯上釉,还原瓷器本真的状态。柴烧瓷器表面要求光洁鲜亮,不能沾染窑炉内的灰烬或留下火痕,因而使用 “匣钵”①罩住坯体,②使其烧制之后没有瑕疵。
近些年,随着人们审美多元化的出现,现代柴烧登上历史舞台,依然用燃烧薪柴作为烘焙手段,却不用“匣钵”保护,使泥坯充分暴露在火焰与木灰之中,木灰在高温下融化,形成独具魅力的自然落灰釉面。
现代柴烧艺术起源于日本,在中国景德镇等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融入了本土元素。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现代柴烧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历程,笔者于2018年1月23号至2月1日和2019年1月15号至1月28日(见图1),两次前往景德镇进行田野调查,对现代柴烧瓷器的发展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
一
从历史进程来看柴烧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传统柴烧起源于我国,笔者将传统柴烧陶瓷分为原始瓷和成熟瓷两部分;现代柴烧发源于日本,后来进入我国的台湾、景德镇等地,是多元化审美和现代工艺进步的结晶。
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左右,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古人用柴烧制成的陶罐,此时的陶罐质地粗糙,烧成温度大约为700℃~900℃;到了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开始出现,陶罐在烧制过程中上加入了简单的纹饰,在坯体烧制之前进行手绘,以红黑色纹饰居多,在这一时期古人对于装饰的需求已经初见端倪(见图2)。
图1.笔者与厚镇堂柴烧艺术家侯锋锋老师合影。拍摄时间:2019年1月15日下午;拍摄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厚镇堂;拍摄者:时雪晔
图2.印纹硬陶。拍摄时间:2017年11月26日。拍摄地点:内蒙古博物院。拍摄者:张华珺
至商周时期,陶器已经开始向原始瓷器转变,从出土墓葬中的陶瓷可以看出,气泡、烧流、裂纹等现象开始出现,此时烧制温度已经较之前大有提高。工匠们大胆借鉴青铜冶铸中1200℃以上高温技术。[1](36)且陶瓷器表面出现了大量纹饰,如云雷文、方格纹、水波纹等;到了春秋时期,原始瓷继续向前发展,在我国浙江地区发现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一个窑炉内烧制的现象,[2](19)这一时期江浙一带原始瓷的发展,成功的为后期江南制瓷业奠定基础;战国时期匠人们对窑炉进行了改造,成功的提升了窑炉内的温度,为烧制更精美的瓷器奠定基础;到了秦朝时期,陶瓷的种类不再局限于器皿。兵马俑、人俑开始出现,墓葬文明蓬勃发展;到了汉代,釉料开始大量出现,人们对釉的使用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力,低温铅釉陶瓷开始出现,烧陶技术南下,景德镇瓷器兴起。截止到汉代,中国的柴烧陶瓷都属于原始瓷阶段。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的《中国古陶瓷论文集》认为,商代至东汉的青釉器应称为“原始瓷器”。[3]黎海超在《金道瓷行》中对原始瓷做出解释“原始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陶坯采用氧化铝含量较高而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制作,硬度在5度左右,吸水率在3%左右。”[4](1)“在原始瓷阶段,柴烧虽然只作为一门技艺,但也在发展中开始逐渐量变,为今后上升为一门艺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5](149)
从唐朝开始,制瓷工艺成熟,唐三彩是这一时期陶瓷工艺的最高代表,不仅对低温釉进行升级,还采用两次烧制的方式来制作。唐朝末年,北方及中原地区陶艺师开始逐渐南下,景德镇陶瓷开始蓬勃发展。《景德镇陶录》中提到“江西窑器,昔亦多处,唯景德镇著久。[6](149)到了宋代,文化发达,商业繁盛,名窑荟萃。宋代瓷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色泽单一,如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等;[7](21)到了元朝,绘画元素融入到瓷器创作中,此外元代瓷器的烧成温度也更高,因为元代陶工制作瓷器时,在瓷石中加入了耐火度高的高岭土。[8](149)青花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渗透着游牧民族的风格。蓝白色调与游牧民族喜欢蓝白色的习俗息息相关,游牧民族的传统纹饰和图腾也在瓷器上有所体现。《景德镇陶录》中提到“镇瓷,在唐宋不闻有彩器,元明来,则多青花,或仿他处青瓷矣。”[9](131)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朝廷与外国交流密切,中国的瓷器开始远销海外,瓷器的造型和颜色也更加开放,釉里红、珐琅彩进入到瓷器的装饰中,中国陶瓷艺术名扬海外。对于传统柴烧的研究,前辈学者多有研究,不论从工艺技法及烧制成品的审美效果看,都有柴烧历程的梳理和工艺理论的总结。③
现代柴烧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柴烧,柴烧陶瓷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未断代,几千年的经验积累伴随着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到了现代柴烧陶瓷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设备的跟进,气窑④和电窑成为了制瓷的主要烧制工具,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和成品的稳定性,一些仿古瓷应运而生,它们仿制古代瓷器的经典造型和釉色,用现代化设备批量生产,这样的瓷器只盛极一时,却终究不能满足现代人独特自主的审美需求。
到了二十世纪,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无釉陶瓷出现了,它起源于日本流传到中国,在我们手里又有了新的传承。无釉陶瓷还原了柴烧的手段,烧制过程中采用裸烧的方式,将坯体完全暴露在火中,借助柴烧过程的气氛⑤变换、自然落灰、火焰流动,为素坯上施一层神秘的落灰釉。如日下部正和书中所说“在烧制过程中,坯体上未被灰釉沾染的地方会留下火痕,这种颜色或痕迹叫做火刺,灰烬堆积的地方则会形成天然灰釉,蒸汽或者木柴中的碳元素在高温作用下会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定的色彩和光泽。”[10](28)由于窑炉的不可控制性,每一只柴烧瓷器都是不可复制的,得到一只美丽的瓷器,不仅是艺术家的苦心钻研,更是自然界的一种馈赠。朴实、神秘、惊喜、难以预料,这些标签都成为了现代柴烧的魅力之处。
二
现代柴烧工艺是一种泥、火、柴、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艺术。现代柴烧陶瓷大多不上釉,陶瓷器的颜色完全来源于泥料、木灰和火的交融。柴烧陶瓷不同于我们日常见到的电窑陶瓷和气窑陶瓷,其制作原料纯天然、纯手工、不用任何现代化器械。当泥料在窑炉内遇到火时,便开始它们的生命旅程。土胎在火中自由呼吸,不同泥料中的矿物质析出不同的胎色;木柴在火中跳动化为灰烬,灰起于柴落于土,为素坯填上了细腻的釉;火焰在像血液般在窑内流动,为坯体传递能量,带动窑内气氛变化。关于柴烧的用料分类,笔者将从以下四部分进行阐释:
(一)泥料
泥料是柴烧最核心的因素,是关乎一件作品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泥料由于矿物质含量不同,所制作出的坯体也各具特色,经过烧制后的肌理形态也不尽相同。德化白瓷土中氧化铁、氧化钛等矿物质含量低,烧制的德化白瓷通体雪白、宛若凝脂;建水泥中的氧化铁含量丰富,烧制的紫陶器颜色紫红、富有灵性;高岭土质地洁白细腻由高岭石、⑥云母头、石英⑦等矿物质组成,其可塑性强,白度高,富有光泽;近些年,来由于对原矿泥的过度开采,高纯度的泥料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质地不稳定、成本也相对较高,大批量的成品泥开始进入市场,方便陶艺师制作(见表1)。
表1.不同性质泥料烧成特色对照表
市面上的泥料种类繁多,但却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为了追求产品的独特性,根据所需的肌理、纹路、颜色等造型,利用现成的材料对陶泥进行调配。有的陶艺家通过在现有的泥料中,加入用矿石研磨成的粉沫,如长石、氧化铁、氯化钠、石英等,改变泥料特性寻求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还有的陶艺家利用几种不同陶土的特性相互融合,调整陶土的耐热度,透气性,区别于一般陶土;还有一少部分陶艺家选择当地的矿石原料,加工研磨,研制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泥料。
(二)制坯
一个柴烧陶瓷器的精美与否,坯体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精美、造型独特的坯体是一个柴烧艺术品成功的关键。当然在外形精美的同时,不同的制作方式也会影响到坯体的吸水性、透气性、完整性等等。目前柴烧瓷器的制作分为手工坯和机器坯两种,手工坯有适合精巧瓷器的手工拉坯和适合复杂造型的盘泥条制作;机器制坯有适合圆形器皿的机器自动压坯和适合复杂雕塑的注浆制坯。
手工拉坯是柴烧陶瓷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瓷器的雏形,手工拉坯的制作相对复杂,首先要将准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手通过挤压一点点将泥土“立”起来,之后要在立起来的过程中用手掌的力量对泥料进行挤压塑形,如此流程制坯使得瓷器更加细腻有韧性,透气性好,高温下不易变形(见图3)。
图3.素坯成型。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6日。拍摄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厚镇堂。提供者:厚镇堂创始人侯锋锋
盘泥条制作是针对外形比较复杂的柴烧坯体,将准备好的泥料搓成泥条,搓制过程用手掌而不是手指,泥条前后要求均匀,先制作器皿底面,之后在此基础上盘筑器皿坯体,将泥条沿着底面边缘盘筑成预想的形状,最后进行内外整修。盘筑法表现力强肌理丰富,耐高温。
机器自动压坯,将泥料放入提前设置好的模具中,由机器带动泥料和模具,压制成型,最后进行简单修复,适合器形单一的陶瓷制品,胎体密度较低,容易在高温烧制中开裂。
注浆成型制坯,根据图纸或现有成品制作器形的模具,常用石膏或树脂作为模具,模具可反复使用。将泥浆和玻璃水按照一定比例搭配,注浆到模具中,烘干后即可成型,最后进行轻微修。注浆坯制作简便,适合批量生产,但韧性较差,胎体密度低,高温烧制中容易开裂。
(三)上釉
上釉这道流程极在柴烧陶瓷器的制作中可有可无,这也是柴烧陶瓷器不同于其他种类陶瓷器的特色。柴烧器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类型,古代柴烧器一般以上釉为主,追求精致的效果。现代柴烧器更注重自然的效果,采用素胎烧制,通过燃烧木柴,使得木灰吸附在坯体表面。当窑炉内温度逐渐升高,高于1000℃时,草木灰就开始渐渐融化,伴随着火焰的流动和炙烤,草木灰有层次的融化,附着于坯体表面,形成独特的肌理纹路和浑然天成的自然落灰釉(见图4)。
(四)木柴
图4.笔者个人收藏自然落灰釉柴烧瓷器。拍摄时间:2019年3月7日。拍摄地点:呼和浩特回民区。拍摄者:张华珺
图5.准备木柴。拍摄时间:2019年1月2日。拍摄地点:重庆歌乐山窑空间工作室。拍摄者:厚镇堂创始人侯锋锋
作为制作柴烧陶瓷的重要原料,柴窑所需的木柴用量巨大。例如1.2立方米的柴窑,5天的烧制就要用约15立方米木柴,所以木柴一般都是提前三个月准备就绪。(见图5)一方面要晾干木柴中的水分有助于燃烧,另一方面要将木柴分割成不同的形状以应对窑炉内的变化。木柴类型大致分为三种:较大粗壮的木材用于蓄热保温;细小轻薄的木柴用于迅速升温和产生灰烬;还有一种是不同液体浸泡过的木柴,用于处理特殊的肌理和纹路。
现代柴烧工艺中,木灰代替传统釉料还原泥与火、火与木最原始的色泽。木头所承担任务不仅仅是提供热量,更重要的是经过燃烧产生木灰,木灰在高温中融化,其成分相当于金属碱。⑧木柴在燃烧室中充分燃烧时产生火焰和木灰,随着窑炉内空气的流动,火焰裹挟着木灰落在坯体上,木灰中的金属元素和坯体中的硅酸盐物质融合,产生富有层次的落灰釉和火痕。不同的木柴中所含的成分不同,落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烧制出精美的釉面,就要对柴的性质有所了解。相关数据情参阅下面的表 2。[11](15)
表2. 不同木柴烧成特色对照表
天然木柴的优势得天独厚,但就目前市场来看,天然的木柴已经非常少见,政府近些年对绝大部分木柴严禁砍伐,陶艺师们只能高价购买木商储存的木柴或上山捡拾。柴烧的美来源于落灰,为了节约成本,保护环境,陶艺师们开始收购木材厂、家具厂未进行化学加工过的废木料作为柴烧原料,再根据所需的釉面效果,在燃烧室内根据加入相应的物质,如苏打水、贝壳、芦苇、玻璃碎片等等。
三
柴烧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工艺,除了需要考究的用料和制作,把握窑炉内变幻莫测的温度和气氛更是对匠人的终极考验。柴烧陶瓷的烧制结果不可预见和制作成品时间漫长,赋予了陶瓷独特的人文情感。现代柴烧在制作工艺上,只保留了传统柴烧的框架,在细节处做了很多改变。
窑炉的体积开始逐渐减小、无烟化处理加入其中、坯体由单一的泥土变为复合型泥土、抛弃“匣钵”让坯体充分与火焰和木灰结合、在单一的柴的燃料中加入贝壳、苏打等与坯体反映留下痕迹等等。现代柴烧通过多种创造,寻求最本真的的材质美和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柴烧的烧制工艺复杂而考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体失败。关于烧制工艺,笔者将从以下三部分进行阐释:
(一)满窑
与其他烧制方式不同,柴烧中的满窑炉并不仅仅是将坯体放入窑炉中这么简单,柴烧中的满窑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优秀的满窑是柴烧瓷成品成功的关键,每一件器物的摆放位置、间距、支架都会改变窑炉的结构、火焰的流动路径最终影响成品的状态(见图6)。
图6.满窑完成。拍摄时间:2019年1月2日。拍摄地点:重庆歌乐山窑空间工作室。拍摄者:厚镇堂创始人侯锋锋
要想成功的满窑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每一件器物的预想效果是什么样的,泥料的最佳受热温度是多少。因为在同一个窑炉中,不同位置的落灰和火痕是截然不同的,通常我们把窑炉中摆放陶瓷坯体的烧成室分为三部分:前窑位、中窑位、后窑位,每一个窑位的特点如下表3。
为了使得窑内的坯体尽量都能受到火焰和落灰的眷顾,陶艺师们总结出了一些装窑的规则:尽量避免同等高度的坯体临近摆放,容易使得火焰过于平稳失去冲击力;不同高低大小的胎体相邻摆放时要流出空隙以便火流通过形成火痕;设计火流路径时,巧妙通过穿插放置耐火砖、瓷器坯体、挡板、立柱、支钉,⑨来设计火流路线,引导火流抵达窑尾;摆放瓷胎时,通过支架、支钉、垫板或其他特殊材料,如稻草、麦粒、玻璃、贝壳,不同形状材质的支点会在胎体上形成不同的肌理和火痕;摆放瓷胎时可以正放、斜放、几件胎体套放或倚靠放置、避免千篇一律过分统一。
(二)烧窑
图7.柴烧的点火工作。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7日。拍摄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厚镇堂。拍摄者:厚镇堂创始人侯锋锋
烧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3~5天的烧制,在此期间不眠不休轮番投柴(见图7)。投柴的种类、加柴的速度、空气湿度、风力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色泽、纹路、肌理效果。正如日本柴烧艺术家,日下部正和所说“柴窑烧成作品的釉面效果具有偶发性和难以形容的特点。尽管有经验的陶艺家可以总结出一套其独有的有关窑炉、黏土和烧成的秘方,但由于自然力量不可捉摸,这其中总是包含着相当的不确定因素。上述特征是柴密烧成的独特魅力之所在。”[13](18)
在整个烧制过程共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如下表4。
表4.不同时期添柴量对照表,以3天/72小时为参照
(三)出窑
烧窑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降温冷却,烧窑师傅会用耐火砖和泥巴将投柴口、吸火孔封住,防止窑内进入风或水汽导致高温中的柴瓷炸裂(见图8)。待窑内温度降至与窑外温度基本持平时,瓷器才可以出窑。
首先,拆掉窑炉门上的耐火砖,妥善安放日后可重复利用以免磕碰;第二步,按进窑顺序清扫和收集燃烧室中的剩余木灰,以便日后使用;第三步,进入烧成室拍照记录,观察瓷器在不同窑位的肌理火痕和落灰情况,积累经验;最后,擦拭或打磨柴瓷上的灰尘、底部粘连的底座。
图8.用泥和耐火砖封窑冷却。拍摄时间:2018年10月30日。拍摄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厚镇堂。拍摄者:厚镇堂创始人侯锋锋
四
柴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随着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今天我们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我国陶器经过了平地堆烧、横穴窑,到瓷器出现以后,出现了龙窑和有烟窗的室形窑,进口的无烟窑,[14](211)每一次革新改进都是人类制瓷史的飞跃;从最早的彩陶、到原始瓷的低温釉、单色釉,到成熟瓷的青花瓷、釉里红、珐琅彩、到今天的无釉柴烧,返璞归真的背后更多是对工艺的自信和创作的激情;从商周时期1200℃的印纹硬陶,到隋唐时期1380℃的北方白瓷,到今天1350℃的无釉柴烧,温度的变换改变着瓷器的样貌。瓷器的发展就像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生活和思想。
柴烧文化要继承,更要创新和坚持。面对现代化制瓷技术的冲击,柴烧匠人依然坚持用古老的泥窑烧制法,对烧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依然坚持用手工拉坯,将自己的温度和智慧灌注到作品当中;依然坚持不施釉,用草木灰与泥土的交融来还原瓷器本身的样貌;依然坚持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高温烧制,用时间与火创造出新的奇迹。柴烧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美与生命的艺术,柴烧工艺虽然受到现代化机器制坯和电窑、气窑生产的冲击,但匠人们仍在坚守本心,抵制各种诱惑,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让实用艺术和审美艺术相结合。对于很多陶艺家而言,过程的意义远大于结果,柴烧的过程是人与物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艺术家把探索自然、探索自身的价值、宣泄内心的情感至于第一位。[15](19)温润、朴实、原始、创新、返璞归真,对现代柴烧的艺术追求正是每一代柴烧人毕生的目标。
经过了历史的洗礼,现代柴烧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脱颖而出,杨永善先生在他的《说陶论艺》中说“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艺中脱颖而出的,以多种创作理念支配着不同作者的构思,以更广阔的视角,从不同的方位,寻求着有意味的形式,显示着无限的表现力。”[16]不论是选材制作还是烧制过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柴烧创作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审美精神的回归。柴烧是有灵魂的存在,是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的艺术。相信在未来柴烧陶瓷会得到更大的传承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为世界陶瓷艺术做出贡献。
注释:
①匣钵:窑具之一。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称匣子。
②坯体:制陶工艺中未经烧制的器件物件。在制作过程当中常需要在陶瓷烧制前对坯体进行储藏或干燥。对温度湿度都有一定要求。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陶瓷烧制,及后续工序,及产品品质质量。
③有关传统柴烧的研究著述,可参阅刘新园《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载《考古》杂志1974年第6期)、白琨《宋·蒋祁〈陶记〉校注》(载《景德镇陶瓷·〈陶记〉研究专刊》1984年第4期)、周仁《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成工艺的研究》(载《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梁毅民主编《2007第二届中国佛山国际柴烧研讨会论文集》(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姚岚《陶艺——窑火凝珍》(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关现代陶艺烧制的研究,可参阅郑宁编写的《日本陶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日本学者日下部正与美国学者马克兰塞特合著,王霞翻译的《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等相关著述;
④气窑:液化气窑炉,以液化气作为燃烧加热的原料,一般用于低温烧制作;
⑤气氛:又叫烧成气氛,广义的说就是瓷器坯体在窑炉内,转化成瓷器过程中瓷器周围的温度变化既烧成曲线,和窑内各种气体的环境状态,烧成曲线和各种气体的含量不同会改变瓷器胎体、釉面、发色等;
⑥高岭石:因最先在景德镇高岭山发现而得名,单斜晶系。色白或灰白。是陶瓷、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⑦石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非金属矿物。纯净的石英无色透明叫水晶。用来制造陶瓷的石英,一般是脉石英,是日用细瓷的良好原料;
⑧金属碱:主要指碱金属氧化物。其中钙、镁、钡、锶可做陶瓷坯釉的溶剂成分;
⑨支钉:用高岭土捏成钉状支架,把这些钉粘于碗盘圈足的边沿,入窑烧制时避免坯体直接与耐火砖接触粘连,起到支撑架空的作用;
⑩窑变: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