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研究
2019-09-23富斌
富斌
【摘 要】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经历了一场的银行储户挤兑事件,这是自1878年格拉斯哥银行倒闭以来,英国首次出现挤兑。本文分析诺森罗克事件的原因及问题,银行挤兑和随后的救助公告对英国银行体系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投资者对银行负债市场消息的理性反应。特别是依赖市场融资的银行受到重大影响,市场流动性枯竭,危机期间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创下新高纪录。
【关键词】次贷危机;诺森罗克银行;挤兑
一、事件回顾
1.1基本概况
诺森罗克银行始建立于1850年,该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新增的抵押贷款额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8.9%,排名居英国第一。
1.2挤兑过程
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酿成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美国房价持续下跌、贷款人违约率直线上升,使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债券遭受重跌。
从7月份起,世界市场中资产支持证券的利差在上升,这导致短期债务市场的流动性枯竭。当市场停止提供所需的流动性时,只能利用银行的信贷额度,导致很多人认为是银行的表外风险。不确定的流动性需求导致银行开始囤积流动性,而不是在市场上放贷,市场的流动性枯竭,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
诺森罗克银行主要依靠证券化和市场融资,长期融资市场限制诺森罗克银行融资。2007年8月13日,诺森罗克银行告知金融服务管理局其所处困境,英格兰银行介入,提供资金支持。注资引发市场恐慌,银行股票当天狂跌超过30%。银行出现140年来首次储户挤兑风潮。2月17日,英国政府决定把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
二、原因及问题
2.1挤兑原因分析
融资依靠市场:大多银行主要资金来自储户的存款,诺森罗克银行大部分资金仍来源于金融机构。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产中,由零售存款业务所获的资金不足全部的1/4,超过3/4的资金来自市场融资。
利率缺口过大:诺森罗克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按照英格兰银行的基准利率发放。在银行的资产中,发放给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达967亿英镑,占总资产的85.2%。
融资渠道受阻: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主要靠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已经很难再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只能通过抵押贷款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资金,但英国信贷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始关闭,而这对于主要依靠信贷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经营收益下降:引起储户挤兑的直接原因是诺森罗克银行预期收益的下降。诺森罗克银行在抵押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增加,而赢利不增长。在9月14号,诺森罗克银行发出预警,预计2007年的税前利润将比预计低20%左右,这一消息的公布也直接引发了当日大范围内的储户挤兑。
投资次级债损失:诺森罗克银行在美国次级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并不多,仅占其全部资产的0.24%,但这在诺森罗克银行的有价证券投资中已占40%的份额,这对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效应可能更大。
2.2救助问题分析
三方协调不力: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管理局之间1997年签署备忘录。在诺森罗克银行向英格兰银行申请援助以后,三方当局及诺森罗克银行本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后续救援方案并及时予以公布,而非延至二十几天之后才作出决策。三方当局的意见相左, 没能及时就相关注资安排达成一致,从而对发生挤兑产生了恶劣的直接影响。
监管制度漏洞: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需全面了解其要支持的金融机构。本次危机,三方无法充分、及时开展合作,甚至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尽管三方签署备忘录,但条款粗糙、法律层次偏低,一旦发生严重危机,三方难以开展合作,甚至出现推诿。诺森罗克银行连续3天遭储户挤兑,没有一家金融监管当局出面声援或采取实质性的救援措施,导致危机加剧,三方负责等同于无人负责。
清偿机制不健全:英国是G8国家里唯一一个没有专门的银行进行破产清偿的国家,依据普通公司破产法对银行进行破产处置。除非银行出现明显的清偿力问题,相关机构不能让银行倒闭,这样政府等同于对银行的股东和投资人提供了隐性担保。
存款制度不合理:英国存款保险机制功能不完善,法律安排也存在问题。个人客户在诺森罗克银行相当多,他们抽回资金的原因是因为存款保险法规定的最高补偿额相对较低。英国未采用风险调节的差别保费收取方式,极易产生银行股东或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
監管不完整:《诺森罗克银行挤兑研究报告》中显示,金融服务管理局存在相当严重的监管失误:缺乏对诺森罗克银行采取持续性的监管行动、在日常监管中存在监管宽容的现象以及低估了诺森罗克银行的经营风险等。
三、启示
3.1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监控房地产泡沫:这次危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因此要严格监控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审核标准。
关注金融创新风险:贷款证券化是这次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那些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资产。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要密切关注。
提高风险预见能力: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风险监测和分析,提高风险预见能力,把危机化解于初始阶段。
设计存款保险制度:这次银行挤兑,存款保险机构没有发挥作用。英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没有金融检查权和防范金融机构倒闭的及早干预机制,只能在金融机构倒闭后来收拾残局。因此,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应考虑给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监管和救助。
加强部门协调合作:挤兑爆发前,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管理局缺少沟通,结果造成没有及时向银行体系注资。挤兑爆发后,英格兰银行、英国财政部以及金融管理局的联合行动对于控制恐慌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3.2对监管制度的启示
出台有关法律法规: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体制中蕴涵了许多风险,应及早建立起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明确监管合作机制的架构,建立起恰当的权责结构,以应对日益具有现实性的系统性风险。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由于问题银行危机极具扩散性,因此要完善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发生的风险进行甄别和预警,及时判断出现的风险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及时纠正措施”机制和成立过桥银行的做法,相关监管部门应当能够在此前就识别出问题银行,并及时处置。
完善国家金融安全网:真正有效提升金融安全网的作用,应建立功能完善的存款保险机构,在发挥风险补偿功能的同时真正起到补充监管的作用。存款保险机构应是权责清晰同时与监管以及其他相关金融职能部门紧密合作的独立机构。
关注房地产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上涨持续超过购房者的承受能力时,违约现象就容易发生,到时,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房贷发放银行。总之,美国次贷危机和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的“前车之鉴”,值得我国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重新审视房贷的风险问题。
四、总结
2007年,世界金融市场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事件。一个重要事件是诺森罗克银行的存款人挤兑。诺森罗克银行的挤兑和随后的救助公告对银行系统的其他部分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外,这些影响是投资者对市场消息的理性反应,反映了受影响银行的特点。特别是,由于依赖市场融资的银行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溢出效应可以由银行的融资特性来解释,这与诺森罗克银行挤兑前债务和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缩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