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2015—2017年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分析*
2019-09-23初向华张晓宇仓怀芹孙向红张继国倪倍倍
初向华 张晓宇 仓怀芹 赵 磊 孙向红 张继国 倪倍倍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山东 青岛 266000;2.药理学教研室,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1]。依据精神药品使人产生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程度,分为一类和二类。第二类精神药品主要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的作用,临床使用广泛,若使用不当,容易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危害。因此,科学合理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相当重要。2005年,卫生部印发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国务院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管理条例》,均对医疗机构精神药品的采购供应、处方使用、药品管理、人员培训做出了规定。现对我院3年来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为二类精神药品的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我院HIS信息系统,提取我院某院区门诊2015—2017年二类精神药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规格、剂型、单位、用量和销售金额等。
1.2 方法
统计二类精神药品的各年度用量、消耗金额及排序;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评价药品使用情况。DDD值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3]、《新编药物学》(第17版)[4]及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总用量/该药的DDD值。DDDs用来衡量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使用频率越高。
日均费用(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DDC代表药物的总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排序比=药品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排序比反映药品销售金额与用药次数是否同步,排序比接近1,说明同步较好,用药合理性高[5]。
2 结 果
2.1 处方基本情况
我院某院区门诊2015—2017年处方总计1 971 613张,其中2015年559 801张,2016年627 167张,2017年784 645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总计23 221张,占调查处方总量的1.18%,其中2015年5 809张(占25.02%),2016年7 313张(占31.49%),2017年10 099张(占43.49%)。可以看出,从2015年至2017年,随门诊处方量的上升,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总量随之上升。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阿普唑仑片,占比43.34%。我院门诊2015—2017年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数、占比及排序见表1。
2.2 二类精神药品年用量、销售金额及其金额排序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2015年和2016年销售金额均为第1位,2017年下降至第3位。地佐辛注射液2015年和2016年销售金额均为第2位,2017年增长至第1位。销售金额增长较快的是佐匹克隆片,从2015年的第6位增长至2017年的第2位。具体结果见表2。
2.3 医院二类精神药品DDDs及排序
阿普唑仑片DDDs 各年度均居第1位,氯硝西泮片2015、2016年度DDDs均为第2位,2017年降至第4位;佐匹克隆片由2015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2位,上升较快。详见表3。
2.4 医院二类精神药品DDC及排序比
地佐辛注射液、丁丙诺菲透皮贴剂和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DDC较高,而阿普唑仑片、苯巴比妥片和氯硝西泮片较低。排序比接近1的药物包括地西泮片、苯巴比妥片和酒石酸唑吡坦片,氯硝西泮片逐渐下降并接近1,艾司唑仑片亦为下降趋势,而阿普唑仑片排序比>1,且呈上升趋势,详见表4。
表1 我院门诊2015—2017年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数、占比及排序
表2 各年度二类精神药品用量(片/支/贴)、销售金额(元)及其排序
表3 各年度二类精神药品用量(片/支/贴)、DDDs及其排序
表4 二类精神药品DDC、DDC排序及排序比
3 讨 论
3.1 二类精神药品的销售金额和用量
2015—2017年我院某院区二类精神药品共涉及11个品规,处方量及销售金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由于院区发展迅速,门诊就诊人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居民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常伴有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6],而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对睡眠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需要使用精神药品来改善。
3.2 各药物DDDs 及排序
从表3来看,我院二类精神药品DDDs排序靠前的是阿普唑仑片、氯硝西泮片和艾司唑仑片,排名靠后的是丁丙诺菲透皮贴剂、地佐辛注射液和地西泮片。表明在二类精神药品使用中,苯二氮卓类在我院区的使用中占主导地位。与其他镇静催眠药相比,该类药物选择性高、安全范围广、成瘾性和依赖性小,对呼吸抑制轻,对肝药酶活性无影响且经济实惠等有关[7]。佐匹克隆片DDDs增长幅度较大。佐匹克隆属于非苯二氮卓类,与苯二氮卓类相比,使用后起效快,次晨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和药物成瘾,是治疗睡眠障碍的理想药物[8]。
3.3 各药物DDC及排序比
2015—2017年本院区11种二类精神药品中,地佐辛注射液和丁丙诺菲透皮贴剂,及2017年新进的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的DDC值居高不下,因其单价较高,使用量也逐年增高。在8种口服剂型的二类精神药品中,除曲马多缓释片外,其余DDC值均低于5,说明口服剂型为本院医师和患者的优先选择。阿普唑仑片、艾司唑仑片等苯二氮卓类药物价格便宜,DDC不到1元,患者经济负担小,临床效果肯定,患者接受度高。近3年虽然氯硝西泮片销量稍有下降,但DDC值略有上升,由2015年DDC值0.4,上升至2017年的1.31,因其售价有较大幅调整,由2015年每片0.11元提升至目前0.33元。
用排序比可说明用药合理性的高低,比值越接近“ 1”表明同步性越好,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用药人数较多,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比值>1说明该药物价格相对同类药物较低,但使用频率较高,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比值<1说明该药物价格相对同类药物较高,而使用频率较低,其经济效益优于社会效益[9]。我院区二类精神药品大多数药物的排序比接近于1,说明该类药物的同步性趋好。2015—2017年间,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地佐辛注射液、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和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排序比均<1,提示其药品价格相对同类药品较高,使用频率较低,其经济效益优于社会效益;而艾司唑仑片和阿普唑仑片的排序比较高,且有升高趋势,应警示这类药物的过度使用,预防药物滥用。
综上所述,我院区二类精神药品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但个别药物如阿普唑仑片、艾司唑仑片等排序比大于1,提示有药物滥用的不合理现象。为避免药物依赖性,医师应严格执行卫生部《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开具药品。药师也应加强审核,共同推进二类精神药品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