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9-09-22林宝泉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因数分母分数

林宝泉

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超越传统的思维习惯束缚,力求通过问题的表象,从较深层去认识问题本质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其本质特征新颖、独特。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进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与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创新思维寻找到知识与内创立的基点。这种情景既要富有趣味性,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又富有不平衡性,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提出智力挑战。

二、鼓励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争辩、各抒已见,敢于向老师、向书本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架桥”。如《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师对学生讲:通过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你能联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在全班汇报时,学生们都纷纷介绍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运用了一组算式来说明自己的发现15×2=30,(15x3)x2=90,(15÷5)×2=6,结论是: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着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有的学生进行了补充:发现的结论是相同的,但我觉得证明应该更多一些,变化的因数既可以是乘号前面的因数,也可以是乘号后面的因数,有的学生又提出:这个扩大或缩小的的倍可以是0吗?学生的思维又积极活跃起来,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探寻到科学规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使潜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巧设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要富有激活思维的创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探索和发现过程中,把学生思维引入求新、求异的天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提问1:观察一组相关的算式,分数的分母、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大小变了吗?分析:这个提问具有初步的探索水平,使学生往往沿着一条习惯思路,寻求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给学生不自觉的暗示,代替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问2:通过复习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想?要使你的猜想成为科学的结论,还要进行证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吗?分析:这种提问具有探素性和开放性,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受到直觉和分析相结合的创新思维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积极求异

求异思维指的是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没有求异思维就没有创新,教学中,力求开拓思维,利用开放性或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已的独特见解,标新立异。如《异分母分数比大小》一课。第一环节、比较 和 的大小,由于在学习同分母分数比大小时,学生已经明确了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大多数学生对异分母分数比大小都采用了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再进行比

较的方法。第二环节,比较 和 的大小,在上题的基础上,多数学生仍然采取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已感到通分后的分母有些大了,但还可以接受。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通分也可以比较分数大小。原来他一眼就看出 > , < ,所以很快就能判断出 > 。在这名学生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比较的标准一样就可以,第一题比较的标准是相同的分数单位,而第二题比较的标准是 ,它们的相同点是比较的标准相同。第三环节,比较 和 的大小。此题仍用先通分后比较的方法,计算上会有困难。由于有了第二题学习的基础,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观察与思考有的学生看到这两个分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接近“1”的分数,于是先别和“1”比较,差分别是将 、 ,然后比较两个的大小,最后判断出 和 的大小。对学生来讲,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开放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除了围绕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在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适当地设计些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两积求和应用题》一课、在练习环节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三年有四个班,每班有30人;四年级有四个班,每个班有40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已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题

①30×40+40X4=280

②(30+40)X4=280

此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如果结束教学,也算是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但这道题教师编排时在数据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于是教师又提出问题: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在通过讨论学生们又提出了多种解法

A、假设两个年级每个班都有30人这样四年级每个班就多出10人、可以这样算30×8+10×4=280

B、假设两个年級每个班都有40入这样三年级每个班就少了10人,可以这样算40×8-10×4=280

C、三年级每个班30人,四年级每个班40人,两个年级平均每个班35人,用35×8=280

D、設每班都有40人,三,四年级有8个班,而三年级比四年级少的正好是40人,所以有40×7=280。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仅仅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而练习,而是以学生学习实际作为出发点,设计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多面性。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又具有互动作用,这样就促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与提高。

猜你喜欢

因数分母分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回“丢弃”的分母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