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下的高职医古文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2019-09-20蹇瑞桥

知识文库 2019年17期
关键词:通识古文医学生

蹇瑞桥

为了解高职通识教育、医古文教育与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问卷,对有关问题分析与研究。

推广并落实通识教育,加强提高高职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是高职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为了解高职通识教育、医古文教育与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本课题组成员借鉴有关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精心设计了一份《通识教育、医古文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采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制定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充分考虑了高职医学生的特性,同时借鉴了有关通识教育研究者设计的问卷形式与内容,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调查问卷草拟后,多次请教专家咨询,听取了专家们宝贵的点评与建议,并不断地修改完善,确保了调查问卷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1.2 调查对象

以江西卫生职业学院的高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际调查为(277)名护理学生,其中2016届新生121位,占(43.7%);即将下临床实习(105)位,占(37.9%);医院实习生(51),占(18.4%)。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通识教育、语文教育、医学生職业素养、医古文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教育设置了5个提问,语文教育设置了10个提问,医学生职业素养设置了10个提问,医古文设置了10个提问。

1.4 调查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不同专业班级班级进行调查,问卷由老师安排在特定时间内以闭卷作答的形式完成。

2 调查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讨论分析

2.1 医学生对通识教育概念常识了解甚少

通识教育国内外高校关注的热门课题,但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职医学生对通识教育了解甚少,内涵本质模棱两可,没有形成大众化的通识教育氛围。高职医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通识教育课程更是认识模糊不清,感到的是迷茫与无助。

从现行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得知,虽然开设了不少数量的人文课程,但真正能够体现通识教育本质内涵的课程并不多,甚至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高职教育没有先进的通识教育模式的引导,即使开设了科目繁多的所谓通识教育模块,也只能是形式的“拼盘”现象,并不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医学生缺乏基础技能教育与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的融合;医学专业课与基础课程孤立分散,综合性不强;几乎没有跨医学专业学科的课程,难以实现高职医学生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2.2 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有待改观

高职阶段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课,一般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几乎还是以前灌输式教育。教师扮演的是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角色,而学生往往只是观众听众。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古文教学与现代医学教学的融合,使高职医学生听得懂,乐于学,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参与,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孤陋寡闻,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组织机构对通识教育理论实践进行研究与评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就容易丧失通识教育精神,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偏离教学目标。高职教育应健全通识教育的监督体系,评估标准,使通识教育能得到确实有效的贯彻实施。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对学生学习方面,都有待于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避免通识教育管理的混乱,教学的松散,学习的松懈,效果的不佳。

2.3 传统的语文教育已不适用新时代高职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效果不尽如意,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也没有很好的构建,造成其人文精神修养欠佳。但高职医学生也有学好语文的欲念,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挖掘原因,分析问题,找准对策。

高职医学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应有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要能体现医学职业教育的特征。但我们的教材编写没有很好地结合高职医学生发展的需要,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材,因材施教。高职医学语文教育,应努力实现语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的融合,以医学文化为载体,以医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用一份试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终结性评价。考核形式单一,缺乏过程评价,不能激发高职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2.4 高校医学生对医古文素养欠缺

高职医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主动,甚至缺乏理想追求。在面对古文面前,就是退缩,就是一个字“难”。对医古文知识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更谈不上深刻了解。我们应努力探寻最佳的教育途径,循循善诱,由易而难,培养高职医学生热爱传统医学文化的热情,不畏艰难,勤于思考,勇于挑战,激发广大高职医学生学习经典医古文的热情与兴趣。

高职医学生对医古文的学习状况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医古文综合修养欠缺。在医古文教学中,教学者应合理引导高职医学生对医古文的正确认识,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辉煌成就,感悟千古名医风范。传统文化蕴含经典与智慧,是广大医学生进行自我医学职业修养的必备精神良方。

2.5 高职医学院校医古文地位被忽视

高职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一系列的公共课基础课,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人文性。没有充分地考虑到高职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特征,实现人文基础课与医学专业的融合,实现高职通识教育作用功能的最大化。

医古文的内涵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人们在与自然与疾病斗争的总结,对后人教育特别是医学者的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价值。但医古文备受冷落,在高职医学教学课程中被边缘化,没有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医古文应不仅是中医学生的必修课,也应是广大医学生的必修之课,是所有医学生必备医学人文素养。

本文系2015江西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医古文对培养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JY1552。

(作者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古文医学生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称象
嫦娥奔月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