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教育导向指引下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2019-09-20宋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大学英语

[摘 要] 成果导向教育是当今教育界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以成果教育导向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应大学生成长需要,实施人文教育。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关键在于实现大学英语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语言知识价值与人文素养价值、英语自身方法运用与其他学科方法借鉴三个维度的自觉结合。

[关键词] 成果教育导向;大学英语 ;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8-0081-03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依据传统“教学内容”正向设计教学,是“教师、学科、内容导向”的教学模式,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的“能力产出”上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体系为导向”,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成果教育导向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确立服务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大力实施语言实践训练基础上的人文教育。要根据当前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不足的现实,实现大学英语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语言知识价值与人文素养价值、英语自身方法运用与其他学科方法借鉴的三个维度的自觉结合。

一 大学英语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自觉整合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丰富多彩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人文知识却是枯燥语言符号的内容。全球化浪潮中,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科学的视角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要继承传统而不保守,眼光开放而不媚外,既要有全球意识,又要有民族情怀,既要学习借鉴西方文明,又能不忘历史和本来文化。[1]教育的环境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这就要求社会要尽最大可能地为个体的教育和成长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大学课程作为虚拟的个体,肩负着独具特色的教学目的,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和教学特点,这一独特性质也对特定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都有其自身的微观环境。但同时,所有的课程又都是育人的学科,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进行。发挥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优势,真正把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既要积极营造大学英语教学的内部环境,又要把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把大学英语教学整体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有机整合。

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塑造大学英语教育自身系统的人文氛围。大学英语自身系统的人文氛围,主要是指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各方的人文素养以及从事能够用于人文教育的相关资源,等等。一定程度上讲,良好的人文氛围也是一种优雅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教育者主体乐于教育,吸引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品质和质量。大学英语强调人文教育,不是忽视语言实践的教育,而是通过塑造优雅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氛围,让语言的学习更加兴趣,更加有效。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大学教育的实质在育人,关键是涵养人格,提升德行,必须把先进的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用于教学实践和教育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既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内在需求和特点,又要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提升素质。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资源观。高校实施人文教育,还要注重把物質环境转化为人文环境,使冷冰冰的物品变成有温度的教育资源。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注重选择有人文情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教育的最佳效果。要树立人本主义教学观,建立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及课堂心理气氛;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更好地利用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从宏观层面讲,主要是将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来看待。大学英语教育学是一门外语教育与教育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大学英语的教学,既要适应外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要有战略意识,从服务于国家需要、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把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置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着力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一些专家也认为,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宏观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以至于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教改中不明确教学目标,见树不见林,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教学管理者很少从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一般外语教师又不熟悉宏观管理;吸收引进的多,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的较少(如部分学者将二语习得的原则方法直接应用到我国英语教学中)”[2],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外语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既要立足大学英语的语言教学实际,关注自身的微观环境;又要考虑其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作用,关注其宏观环境,发挥其更多的育人职能。

二 大学英语语言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自觉整合

语言知识与人文知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知识表面是枯燥的,但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表达其形式。人文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又通过枯燥的语言符号阐释其内涵。通过学习和掌握外语,当代大学生可以增强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可以品味“他者文化”,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味,可以探究和思考不同语境的语言风格和人文精神。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关键是要努力走出一元论的思想误区,勇于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实现语言学习与人文培养的“珠联璧合”。

大学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的教育,强调外语的语言功能和外在的教学目的,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语言知识,其目的是满足现实之用。大学英语学习语言的地位是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的,这也是创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一些英语研究专家指出:“文化赋予头脑力量,犹如语言赋予评论家以力量、望远镜赋予天文学家以力量一样。可见文化传承与人的素质提高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语言技能。”[3]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把听说能力放在首位,使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达到听、说、读、写、说五种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又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完善人格,其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很早就提出,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应走出狭隘工具观的局限,自觉坚持语言工具与人文培养并重的理念,树立一种视域更为广阔的外语教育观” [4]。随着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外语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专家也认为,外语学习的内容不再简单地视为语言学习的本身,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应付当下生存的交际技能,更不是将中国学生变成西方人,而是要在掌握外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外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认识,有效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更加整合,帮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提升人格素养。大学英语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门外语,其本身也要传承教育的精神与宗旨。当今社会,大学生正经历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及不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当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比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理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诉求。大学英语的学习往往被简单地认为是只是一种技能,而忽视了技能背后的语言素养,更忽视了语言素养背后的文化背景。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除了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之外,更担负着让大学生了解异国文化,领悟本土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客观科学的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的学习并不仅是在当代社会里谋得了一个生存的技能,更是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从一名受教育者的维度看,也只有因为通过语言的传播和交流,学习者才能启发思索,才能够通晓他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因此掌握一门语言也就相当于学习了把握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工具。

大学英语的教育还应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外语的学习应该强调通过以提升母语文化归属为前提来获得目的语文化身份,完全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应该是一种“生产性双语文化现象”。[5]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坚持开放的、动态的文化观,使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实现兼容并蓄。一方面要树立国际视野和包容胸怀,努力坚守文化自觉的理念。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克服文化的故步自封,避免文化自尊感和优越感的极端,按照“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原则,深入学习了解西方的先进文化和人文积淀。另一方面,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要克服全盘西化和崇洋媚外的倾向,自觉培养本土情怀和“知己”的文化意识。拉力·思密斯曾指出,英语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实际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各自的民族和国家。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防范“文化依附心理”,防止母语文化的“缺席”和“失语”,学习中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以中华文化为根,以对比的心态,以拿来主义的原则来学习外来文化,要能够走得进、出得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西方文化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自省、反思甚至质疑的能力。

实现语言知识价值与人文教育价值的有机整合,就是要既讲究语言的当下之用,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之功能,又面向未来,加强人文主义的教育,发挥大学英语在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克服只靠考试过关率和大学四六级通过率来维持自身生命力的做法。

三 大学英语自身方法运用与其他学科方法借鉴的自觉整合

大学英语既是语言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其既要采取语言学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借鉴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语言学拥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从历史轨迹考察,“语言学常用的方法基本经历了19 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时期的研究方法、 19 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的研究方法、20 世纪以后的‘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等等)。”[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学英语应该以语言学科为基础,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特有的方法。

大学英语本质上还是外语教育的学科,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也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灵魂。因此,大学英语也要重视育人的方法,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往往被界定为一种储藏式、静态的语言知识教育过程,学习大学英语就是记忆和理解,就是认识语言的内在联系和规则。在这种认识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往往被学习者简化成一种机械式的、需要记忆大量信息和操练技巧的知识传递系统。这种教育实质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很容易以技能為借口而成为知识的辅助工具,教育者的目光集中于技术与知识的传授,成为工具性的奴隶,而忽略了外语教育的本质”[7]。事实上,大学英语以单一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大学英语的研究趋于方法论层面。以文献资料统计的数据上看,外语界喜欢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人最多,达到36.6%,其次是跨文化交际29.6%,第三类是英美文学,第四类是语言学。可以说,外语教学无论在外语语言观还是外语教学观上,都缺失了应有的价值反思与定位,成了实实在在的“器物”式教学。大学英语作为语言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一门教育学科,应该摒弃那种单纯注重语言方法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发挥传统语言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又要把人文学科的其他方法有机融入语言学学习方法之中。

大学英语在坚持完善自身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引入外语教学,并将这些理论学说综合地、整体地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关于大学英语教育方法的完善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挥主客体和教学情意的双向互动,实行大学英语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育范式,让学习英语的大学生真正成为外语交流传播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课堂讨论、情景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格高尚、志趣高雅、具有浓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

著名学者孙玉石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多数能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能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中有充分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养分的培养基,这个民族才有进入世界文化民族之林的希望和可能。”[8]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在“寻求新声于异邦”与“寻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外双重吸收中艰难前行。大学英语具有这样的职能,也必须担负这一光荣的使命。现实境域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考虑采用将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科学地将在语言学习中也能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在完成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消化和传播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在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方面履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温秀颖. 语言工具与文化自觉的相得益彰——评宋辉《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向度》[J]. 德州学院学报,2015(10).

[2]戴炜栋 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04):2-10.

[3]杨晓峰.人文知识教育——“化成天下”之重要途径[J].文教资料,2007(05):15.

[4]金美兰.基于需求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0.

[5]隋晓荻.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3:23.

[6]窦坤,桑元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59.

[7]邹心胜. 论外语教育的教育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27.

[8]孙玉石.孙玉石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2.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大学英语
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建议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