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创新创业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9-09-20肖蓉杨小燕

大学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肖蓉 杨小燕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和承接高等教育的使命下,高校应该建立融创新创业于学科专业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课题组从背景和需求出发,全面分析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必然性,然后提出“创新创业+专业”即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最后进行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以及课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包括一体化培养模式、分层教育模式,即“面上覆盖、点上突破”分层教育,以期既迎合创新创业的趋势方向,又体现出专业教学的改革导向。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46-04

一、背景与需求分析

(一)背景分析

科技发展、经济转型背景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有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成为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专业性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高校,其创新创业也从观念领域上升到实践领域,上升为教育的国家战略,因而政策频出。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重点提及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打造支撐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已经纳入高等教育任务层面[1]。2010年教育部下达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

此外,关于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如表1所示,2015年国务院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2016 年和2018年的文件也强调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改革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强调“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征进行教育理念和体系的调整。

(二)现状与需求分析

由社科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6-2017》等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生中约有21.3万人选择了创业,已经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成果:从早期竞赛化功利化向突出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转变,从师资培训到学生培养的承接,从最初的零散化向制度化和体系化转变,从只针对少数精英学生向针对全校学生的分层级分类别转变,从单一课堂教学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仍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二是功利性较强,视创新创业教育为精英教育和就业的补充,过于功利性;三是流于形式,仅仅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指导性不强;实践平台缺少、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活动设计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3]。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意义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专业教育是整个高校教育的根基,创业需要扎实的专业支撑,离不开专业教育。从专业教育入手,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这从国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可见一斑: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更多地在互联网技术、生物制药与新能源、生态与环保等领域,更加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而我国青年创业扎堆在互联网销售、零售等方面,更加注重的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4]。由此可见差别。

2. 创新创业教育是强化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提升专业教育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要求会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为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单调感,提升学习效果。总之,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同时,又能将专业的理论联系实践,使他们更进一步产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究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强化了专业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后,再有机融合,能够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实习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进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总之,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立足之本,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指引导向。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契合,加强创新创业的专业学科支撑,是高校综合性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之意,也是新时代、新目标对教育提出的一种新使命。唯有此,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又具市场资源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

二、融合专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

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融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是简单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而是一方面站在专业教育视角,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和载体,用专业教育滋润、涵养创新教育;另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支点和强化途径,回归“能力导向”,促进创新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转化,带动、引领专业教育改革。因此,需要跨界连接、创新驱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做深度融合,建立更加灵活、开放、个性化和更具生态化的培养体系,使得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成为富于开创性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而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三位一体、三创融合新局面。

(一)何为创新创业人才

所谓创新创业人才,即创新是因,创业是果,讲究成事有方结局自圆。综合文献来看,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既包括态度、知识、技能,也包括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意志、个性(李春玉,2012)[6]。也有学者将创新分为智力因素如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刘元英,2005)[7],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兴趣爱好、气质、情感、性格等。

(二)人才培养定位

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概念明确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定位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8]。

在尊重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素质立足长远,以专业教育作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专业+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由此,提高高等教育为创建创新型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并以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

具体方面,要脱虚向实:一是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对应的行业、职业和岗位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分析,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相互对接,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注意不要把创新創业教育当作提高高校就业的工具,而是要真正地融入专业课堂。二是要拒绝短视、立足长远,将创新创业与教育诸要素全面融合,与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更新教育理念、思维和教学模式,纳入长远规划,既要实在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又要与创新性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三是要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部门分散、各自为政的现状,将其纳入高教过程,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工具、内容和方法。此外,还要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优化社会创业教育组织和外部支撑体系,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支撑,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四是要面向全体将大众化和分类施教、精英化相结合,从学生的个性爱好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少部分能创业成功。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与素质教育融合实现全覆盖培养,与专业教育结合实现全过程提升,与通识教育整合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投入创业实践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既要迎合创新创业的趋势方向,也要体现出专业教学的改革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而深化改革。

一是平台+模块一体化,即基础平台+实践模块。实行赛、证、教、训一体化;政产学研结合,社会、学校、院系三层级一体化。政府和社会负责创新创业大众培训、创新创业环境创设和创业服务,高校主打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院系负责融入创业意识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课程支持体系构建。加强三层级间内部联动,建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调动每一个部门的力量,形成工作矩阵;拓展工作外延,加强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生态网络。

二是“面上覆盖、点上突破”分层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提升创业技能,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学期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大一注重宽口径广覆盖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大二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进行自我驱动,大三针对少部分人进行深度创新创业教育即创业精英培养,大四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建设年级依次递进、内容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培养原则上,一要体现创新性,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流程。二要体现系统性,整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融合性。三要体现特色性,既要结合高校背景专长和地方特色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又要顾及专业特色、学生个性兴趣。

平台和机制保证上,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过程和结果、要素和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孵化基地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推动基础平台、能力测试平台、实践平台、共享平台建设,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实行课程变革、教学范式变革、学习方式变革、评价模式变革、教育管理变革、教师发展变革、学校组织变革,健全双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完善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体系。

四、课堂与实践教学设计

为使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几门游离于专业之外的选修课,而是要渗透到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项目中去,课堂与实践教学设计首当其冲。

在课堂设计上,遵循强基础、重技能、深度融合的专业教学原则,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业,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梯度式、多层级课程群。第一梯度面向不同专业的全体学生实行广谱式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开设创业基础和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选修课程。第二梯度针对不同专业开发建立具有专业背景和学科前沿的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创新课程群,纳入日常课程管理和学分管理。如提供创业特色课程、预孵化和种子基金项目。第三梯队是深度专创教育,对于有创业能力和兴趣的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上小班课,可采取导师制进行专门辅导。建立将普及型、商业技能型、专业性创新型多层级、课内外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除了结合专业赛事,结合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创业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空间外,还可以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一是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在方法上都要注意创新,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书本教育向实践教育的转化;二是改变传统的单向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能调动起学生思考和兴趣的教学方式,重在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想创、敢创、能创的意识及意志;三是要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科交叉,以实现内在融通。

总之,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做到教学内容互相穿插、教学方式推陈出新、师资团队优势互补,做到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既能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又能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及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7-29.

[2] 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nt_2861327.html,2015-5

[3] 刘中晓,徐金寿.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全程融渗培养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56-59.

[4] 刘沁玲.创新型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案例的调研[J]. 科技管理研究,2013(24):65-69

[5] 方瑛.依托专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3-45.

[6] 李春玉,胥雅民.试析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5):95-96+99.

[7] 刘元英.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8] 人民网.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13/c1001-26993805.html,2015.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