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与探索
2019-09-20杨阳
杨阳
[摘 要]随着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形式的日益多样及参与跨境学习学生数量的不断攀升,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工作面临多重挑战。通过对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兼顾全局而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自上而下的高效服务,保证境外学习质量。高校要不断总结境外交流项目开展经验,深入探索跨境学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机制,给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跨境学习;全过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020-04
全球化正在重塑经济和社会,国际化教育能拓宽人们对所面临挑战的认识并深化对其如何克服挑战的理解,强调国际化教育将帮助学生在不断变化又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健康成长[1]。学生跨境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之一而备受重视,一系列的制度举措促进学生跨境学习[2]。大学生在本科修读期间依托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①]进行跨境学习,在人员与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 [3]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旨在培养能立足本国、胸怀世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其管理过程影响着大学生境外学习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境外交流趋势给管理工作带来多方面挑战的基础上,将全过程管理理念引入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并论证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意义,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践构建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划分境外交流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并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执行措施。
一、大学生境外交流发展趋势给交流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当前,跨境学习形式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学期交换或联合培养模式,短期境外交流项目迅速兴起,包括寒假学习、暑假学习、学期中的短期访学等[4]。在本科修读期间拥有跨境学习的体验不再是家庭经济较好或学业水平拔尖学生的特权,国内高校在制度和经费上均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在本科修读期间拥有跨境学习经历。比如清华大学于2012年发起的“闯世界”本科生海外学术研修支持计划,是面向全校大二、大三本科生开设的学生支持计划。学生在学校经费支持下根据自身兴趣,自主拓展交流渠道,赴海外顶尖学术机构参与研究与交流[5]。笔者任职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14年将由学院拓展交流渠道、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的本科生暑期研究实习计划从仅面向“珠峰计划”学生拓展到全校所有二、三年级本科生,并鼓励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挖掘境外学习资源,结合交流形式制定翔实的交流学习计划,利用学校提供的资助,获得高质量的境外学习体验。四川大学于2018年启动“大川视界”计划,该计划是在学校已有的交换交流项目、联合培养项目之外,为满足更多学生的出境学习需求而推出的旨在为学生出境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新举措。“大川视界”计划在学分转换政策和资助政策上覆盖语言文化交流、创新创业实训、国际学术竞赛、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学习交流、国际组织见习实习等近10种不同类型的交流项目[6]。通过调研, 2017年,C9高校年度选派规模均已超过年度招生规模的30%,派出人数仍保持继续增长趋势。纷繁多样的项目类型和不断攀升的学生规模给交流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流形式的多样性增加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一方面,交流项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所获得的跨境学习体验的质量。传统以学期交换或联合培养形式开展的交流项目,学生以“插班生”的身份,直接进入到境外高校本身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在立项过程中仅需着重考量境外高校的本科培养质量。而兴起的短期交流活动,一般是利用境外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学术、文化、实践等教育设计,脱离于本身的培养体系之外,存在部分流于形式的交流活动。部分短期交流项目存在中介机构参与,缺乏校际沟通,不利于学校境外交流的持续开展。另一方面,随着交流项目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不同类型的交流项目在培养目标、学习过程、管理机制上的差异性凸显,无形中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复杂性。
(二)大规模的学生流动增加交流管理工作链的压力
不断攀升的流动规模与人数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有限的管理资源承载力发生冲突,规模扩张与质量保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7]。国内高校现行工作机制下,学生从项目申请到离返校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由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以下简称“国合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财务部门及各学院组成的联动机制共同完成,而非某一单位的独立工作。不断攀升的流动规模对跨部门的管理团队在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持信息对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多方位的制度支持增加跨境学习质量干预的必要性
境外交流机会的普及、学分转换的便捷、经费支持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交流学习机会的珍惜程度,将境外交流视作一次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深度旅游,忽视境外交流项目的主旨,背离高校的培养目标,降低人财投入的效益。
二 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义
全过程管理的核心在于识别过程与管理过程,构建管理主体,建设管理制度[8][9]。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对项目拓展立项过程、项目实施过程,如项目申请、行前教育、流动控制、交流学习、效益评估等过程的管理及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建设。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对于保证交流项目质量、过程管理质量及跨境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有:1.实施全过程管理是一项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把境外交流项目管理引向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合理划分管理过程,使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保证学生参与的事务办理过程有序而高效。2.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针对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特点整合渠道、经费等各种资源,构建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通过营造跨境学习环境、实施一定的学习质量干预,引导学生围绕境外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开展交流学习,保证学生交流学习质量。3.实施全过程管理强调全面分解工作过程,识别各个过程的潜在联系,支撑闭环式管理;通过评估项目效果和学生收益、为拓展交流渠道、创新跨境学习形式、改进资助管理办法等提供科学参考,保证交流项目的持续优化。
三、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式
本文以高校为基本单位,在如下的思路基础上,建构了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式,如图1。该模式包含三个层次的闭环管理机制,一是实现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本科生跨境学习是高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境外交流项目,紧密围绕国际化培养目标,通过全过程管理,积累成果总结成效,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二是境外交流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本科生境外交流发展规划、境外交流项目拓展与立项、境外交流项目执行、跨境学习效益评估4个阶段,决定着本科生境外交流的整体质量。三是交流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通知与宣传、选拔与录取、行前教育与派出管理、交流学习跟踪管理、交流成果审核与资助发放5个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推动其他过程的开展。
(一)发展规划
战略性的大学生境外交流发展规划,是交流项目开展与管理的方向与目标指南。在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领导和资深专家组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借由学校发展规划讨论会,召集国合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及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围绕国家政策、国内外大学生境外交流发展动态和潜在资源,结合本校特色和学生培养机制,研讨论证并制定大学生境外交流总体规划。规划内容包括:(1)中长期目标。如选派规模,学科、项目类别、境外合作高校层次分布结构等目标。(2)重点建设内容。通过梳理大学生境外交流历史与现状,與国内外同层次同类别的高校进行纵横比较,明确在实现中长期目标过程中的重点建设内容。如重点拓展与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一层次类别高校的交流渠道,加快境外交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参与跨境学习学生的长期追踪机制等。(3)组织保障举措。组织保障涵盖管理机制建设和环境支持建设两个方面:①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国际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各个部门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努力,势必需要建立高度统筹、有机协调的管理机制[12] 。国合、教务、学工、财务等职能部门要协同合作,各学院支持配合,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职责,避免交叉重复或权责不明,着重激发管理团队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②本科生境外交流持续发展需要高校建设鼓励学生参与跨境学习的文化环境。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和学分认定制度、语言支持制度、评奖评优体系、经费支持建设等[10] 。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教务部门归口管理负责制定课程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提出语言支持建设方案;由主管学工的校领导牵头,学工部门归口管理负责建设并完善参与跨境学习学生的评奖评优体系;由主管教务和财务的领导共同牵头,教务部门归口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辅助,全面梳理校内外可用经费渠道,筹措大学生境外交流经费,制定预算,明确经费提供原则、制定资助管理办法,为大学生跨境学习提供科学的经费保障。
(二) 拓展立项
大学生跨境学习依托于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交流项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跨境学习质量。国合部门作为学校境外事务的窗口,应在拓展立项阶段作为核心管理主体,根据发展规划,协同各学院及其他相关单位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项目拓展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1) 争取与已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实现稳步推进大学生流动的高校或组织共同打造全方位、多形式、多阶段的学生流动机制,构筑惠及高低年级、各类学科学生进行长短期交流的深度合作体系。(2)挖掘境外交流潜在资源,利用国际组织中的国际学生流动项目(如IIE的Global E3计划)、他国的学生流动计划(如欧盟的Erasmus+计划)、境外高校的开放项目(如哈佛大学访问本科生项目)、基于科研合作的可拓展资源及境内外校友网络资源等,拓宽交流渠道拓展路径。(3)发起国际交流计划,开启由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全员参与国际联系的开放举措,客观认识并深入分析已有生境外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将国际交流计划作为学校拓展校际合作项目的补充,满足更多学生实现跨境学习的需求,并协同其他职能部门制定出境管理办法。在实施国际交流计划的过程中,国合部门应全面掌握各类交流渠道,颠覆先立项目、后派学生的传统机制,构建先派学生、后立项目的创新机制;重点加强与世界同层次高校、世界一流高校及世界顶尖高校联系,主动探讨互惠共赢、强强合作机制,构建合作框架、最终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广而深的校际合作。
(三)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过程是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基础,是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下的核心工作,其管理质量决定境外交流项目是否能顺利开展,影响学生跨境学习质量。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作为最终的项目参与者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基本信息、交流渠道、交流学习成果给其他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材料。因此,高校应在项目执行阶段加强执行机制设计、厘清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能有效完成各类数据与信息的收集,避免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规范有序的项目执行过程和精细化的工作环节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提。本文在境内高校现行的多部门合作管理机制的背景下,搭建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如图2)。
执行过程的闭环管理工作不单以环环递进的线性模式开展,更多是以多环重合或交叉并进的平行模式执行。要保证所有工作的规范性与高效性,相关职能部门需明确各阶段各流程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目标,在面对具体事务时,在严格遵守管理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工作人员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办公环境支持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差异处理各类事务进而实现管理目标。(1)通知与宣传工作要在确保项目信息全面准确、所有面向对象具有同等机会及时获取项目信息的原则下实现提高满足项目要求的学生进行申请的积极性。(2)申请与录取工作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出最合适的学生。(3)行前教育与派出管理工作是执行阶段中学生参与度高且过程繁杂的工作,应做到“行前教育内容实用性强,派出手续办理便捷度高”,使学生于行前了解跨境学习将会面对的异质性文化和应对办法并知悉境外交流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学习前、中、后各阶段需完成事项的办理流程。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协同为将赴境外交流学习学生制定待办事项表,以保证学生清楚所有管理过程,并能在交流学习的各个阶段按时完成各类要求。(4)学生交流学习期间的追踪管理应遵循“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职能部门干预为辅”的原则,保证学生境外交流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国合部门重点追踪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教务部门则针对不同类别的交流项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适当干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针对赴境外参加暑期科研实习计划[②]的学生提出了“三个一”的学习要求,即在交流学习初期与导师共同制定一份翔实的科研实习计划;在交流学习期间,完成一份实习成果报告;在交流学习结束时请导师填写一份导师评价表,包含导师对学生在整个交流期间在知识、态度、合作、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明确的要求干预,保证科研实习质量,避免学生在交流期间无计划、无目标,随意安排行程而浪费交流资源。(5)返校成果审核与资助发放遵循“学习成果先审核通过,资助事宜再进行落实”的原则,以资助为抓手,督促学生及时总结交流收获,尽快调整状态继续本校学习。学习成果因项目类别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包括交流学习心得、境外高校出具的学业成绩单、科研成果报告等。通过组织交流成果答辩会,向全校师生开放,参与跨境学习的学生可以发挥成果辐射作用,实现收益的有效延伸。
项目执行过程主动获取并汇总数据与信息对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效益评估阶段提供了一手材料,进而为其他阶段提供实践与理论参考。如通过学生的收获与反馈可以从学生视角发现项目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學生需求的满足与不满足等,为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参考;通过资助类型与资助金额的统计分析,可以为资助经费预算提供基准;通过境外高校及导师的信息挖掘,可以为拓展立项提供方向;通过对项目信息、学生信息、学生收获及导师评价等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跨境学习策略。
(四)效益评估
效益评估是对学生已完成交流学习项目的执行效果和学生收益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与研究探索,用于评估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质量,为境外交流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高校促进学生跨境学习被认为具有很大收益,包括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独立、创新能力,增加高校的知名度等,应该通过效益评估论证这些收益是否真正存在[11]。高校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效益评估:(1)项目执行层面。通过年终统计当年执行项目数量与类别、项目国别及合作高校等分析学生国际流动图;对比计划选派总人数与实际选派人数,重点分析少于计划人数派出的项目,总结原因、改进实施方案;掌握申请学生总人数及未入选学生申请的项目类别,把握学生需求动态,进一步拓展交流渠道;记录经费发放情况,识别不合理和不规范之处,为资助管理办法修订和预算编制提供依据。(2)学生收益层面。学生作为收益最重要的承载单元,围绕学生个人收益开展效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生提交的交流成果和交流心得总结收益维度,结合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从学生视角研究参与境外交流项目的收益。该层面可建立长效跟踪研究机制,深入探索跨境学习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发挥作用的异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旨在培养能立足本国、胸怀世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开展,学习形式日益多样,流动人数不断攀升,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本科生境外交流管理的工作实践,论证了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意义,构建了包含多层次闭环管理机制的全过程管理模式,重点阐述了各个阶段的管理措施,详细描绘了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流程。对管理主体多元的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构筑一幅相关管理主体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下兼顾全局而紧密协作的全景图,为学生提供自上而下的高效服务,对项目执行效果和学生成长收益进行全面评估,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然而,不同高校在发展阶段和管理理念上存在差异,在全过程管理实践中如何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群体特点分解执行动作、完善管理措施、深化工作内容等,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注 释 ]
[①]本文中所阐述的大学生境外交流项目是高校大学生在本科修读期间赴境外参加交流学习活动所依附的各类境外交流项目和国际交流计划的统称,包含境内外高校建立在合作协议基础上的各类交流项目和学校鼓励学院或学生个人自行拓展境外交流渠道实现跨境学习的国际交流计划。
[②]暑期科研实习计划是指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暑期赴境外交流单位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或实验室开展科研实习,交流时长一般为8~10周。
[ 参 考 文 献 ]
[1] Th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B/OL]. (2018-8-19).[2018-08-31].https://www.iie.org/.
[2] Rizvi F. Theorizing Student Mobilit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J].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11,17(6):693-701.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8-08-31].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4] 张玉婷.大学生短期境外学习的动因、过程与效果[J] .未来与发展,2016(7):38-41.
[5] “闯世界”本科生海外学术研修支持计划:学术人才的“清华设计,全球培养”[EB/OL]. /[2018-08-31].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8912/2017/20171218092917140331900/20171218092917140331900_.html.
[6] “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交流计划启动[EB/OL].(2018-03-29).[2018-08-20].http://global.scu.edu.cn/?news/2486.
[7] 王丰昌.国际化视野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宋永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8(7):16-20.
[9] 张瑞,王冬梅.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9-12.
[10] 黄兴[地方高校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7):51-53.
[11] 劳拉·珀纳,卡培·奥罗兹,刘博森.促进学生流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5(8):89-9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