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西藏高校思政课探析

2019-09-20刘毅张庆贺会勤

大学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入课程教学

刘毅 张庆 贺会勤

[摘 要]西藏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现实需要。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育人功能上高度吻合。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20-03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因此,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培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也就是说,这二十四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西藏大学生作为建设新西藏的接班人,更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但是,随着网络媒体信息碎片化的影响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似乎在前进中迷失了方向。一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为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状,笔者抽取了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46.5%的学生认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32%的学生认为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网络媒体信息的碎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对西藏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削弱作用。尤其是新兴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致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加上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中,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旋律,让青年大学生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为体现“纲要”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渠道,就必须深入挖掘课程优势,利用纲要课教学内容,使西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纲要”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教学优势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因此,“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文化,领悟中国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西藏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必须运用好四门思政课,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纲要”课作为思政课的一门主干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价值观的总结。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是中国近现代史,所以,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加以阐述。因为,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史。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纲要”课教学就是围绕着四个选择和两大历史任务展开的,更要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奋斗的历程中概括出来的。教师在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史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鲜活的案例,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正如习近平讲到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二)“纲要”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功能上高度吻合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纲要”课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纲要课既是历史课,更是一门政治课,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性质,即为政治服务。习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也曾讲道:“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而“纲要”课恰好承担了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历史教育的任务,旨在使西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从这一层面来看,“纲要”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学生的教育这一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纲要”课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在教学实践上异曲同工

“纲要”课讲授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还应该通过让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及红色革命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及事迹背后的中国精神。这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吻合。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体现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如何通过社会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所以说,在实践教学上,“纲要”课的教学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在“纲要”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纲要”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西藏,部分大学生对“纲要”课的认可度不高或者对“纲要”课所传达的价值观不接受。笔者通过对西藏农牧学院学生的调研,发现34.5%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思政课与现实、学生实际脱节,在问到你认为“纲要”课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无作用时,12.4%的学生认为基本上没用,而且对大学里无用课程排序时,“纲要”课排序第二。种种数据表明,一些学生对“纲要”课的教学认同度不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自己树立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帮助或者帮助不大。这些都表明“纲要”课教学在西藏高校的实效性并不强。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泛起,而且愈演愈烈。部分西藏大学生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纲要”课教材中的“四个选择”持怀疑态度。这使得“纲要”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也大打折扣。一些人利用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的“史料”,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的人甚至利用大学生猎奇心理,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迷惑学生,对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提出质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提出质疑,客观上削弱了纲要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3.西藏地处边疆地区,加上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主要传播地,西方敌对势力尤其是宗教势力的渗透,也在客观上削弱了“纲要”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型媒体手段向边疆地区大学生提供免费下载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包含着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敌对势力将高校作为其宗教渗透的主阵地。而大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些势必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正确三观的树立。因此,西方敌对势力尤其是宗教势力的渗透,降低了“纲要”课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四、深挖“纲要”课教材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纲要”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一些困难。在进行“纲要”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深挖“纲要”课教材内容,把握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为四点做法。

1.深挖“纲要”课两大历史任务,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增强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纲要课教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与国家层面的追求,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纲要”课教学认同度不高或者有抵触心理,这时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把课程教学与微博、视频、微助教、微信等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不断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更要深挖“纲要”课两大历史任务的相关资料,查阅相关史料,利用学生不了解的史料或者感兴趣的史料,不断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再次,教师应使用翔实的数据,给学生讲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巨变,如2017年中国的GDP总量占到全世界的14.8%,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唤醒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纲要”课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2.深挖“纲要”课教材中不同阶级都在尝试摆脱中国被剥削的命运,唯有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取得胜利的历史资料。利用这一鲜明的对比,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党情怀,但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充分发挥“纲要”课程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要讲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一些专家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子,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史料中去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合法性。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没有自由、平等可言的。要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西方国家和当时的晚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条约中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更是没有公正、法治可言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奋斗历程就是中国人民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历程。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坚持唯物史观,防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无本之木。

3.深挖“纲要”课教材中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伟大壮举,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在实现初心与使命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英雄前辈们的故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载体。如在谈到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气概时,都能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让“纲要”课的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手段,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总之,将“纲要”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西藏大学生用正确的历史观看问题,使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使大学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2]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R].2012-11-08.

[3] 黄晓霓,张星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入课程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