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戏中戏”的作用探究

2019-09-20刘厚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克劳狄戏中戏莎翁

刘厚超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标志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百年来,各国学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研究热潮从未消减,解莎翁者莫不竭精尽力,试图探讨并解决《哈姆雷特》中有关“复仇”“生存还是毁灭”“戏中戏”等诸多问题。据统计,平均每12天就有一部关于《哈姆雷特》研究新成果的著作问世(见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研究者们对其解读也是各执一说,争鸣争艳。本文试图对《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的艺术效果做一些粗略的解析。

戏中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场戏剧中嵌套着上演的戏剧,内外戏剧之间可能在内容、情节上有一定的联系,也可能互不相干,但是他们却共同构成了戏剧创作的完整性,“由于‘戏中戏具有直观性与双关意味, 往往能够适当扩充并拓深戏剧作品固有的内涵意蕴;而且其新奇别致的‘横插一杠、 节外生枝的独特表演形式, 还可以大大激活观众的观赏兴趣,获得出人意料、 引人入胜的良好戏剧审美效果。因此‘戏中戏便成为剧作家笔下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①

《哈姆雷特》并不是莎翁运用“戏中戏”手法的唯一作品,在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中都运用了“戏中戏”的创作手法,例如《驯悍记》驯悍妇的故事,《爱的徒劳》中的《九大伟人》,《仲夏夜之梦》 中的《最可悲的喜剧》, 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等都是戲中戏。但《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让其获得世界性的广泛赞誉。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正式搬演,莎翁精心安排了“伶人进宫献艺”的一场戏:在王子哈姆雷特的授意下,流浪艺人们专为国王克劳狄斯及诸王公贵族,上演了名为 “贡扎果之死”(亦译为 “捕鼠机”)的一桩“谋杀案”。该虚拟的故事情节与靠用毒计攫取王位的现国王克劳狄斯“杀兄篡位”的内幕真相如出一辙!这段简单的戏中戏对整个剧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贡扎果之死》在《哈姆雷特》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这段戏中戏是融于悲剧中的悲剧,暗示了作者的深意。

《哈姆雷特》是一出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复仇悲剧,它给我们留下了“生存还是毁灭(活着还是不活)”这困扰世界千年的“哈姆雷特命题”。深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莎士比亚相信人性与公正的伟大力量,但他似乎又不能完全摆脱宗教信仰的桎梏。在剧中,国王克劳狄斯在祈祷时,哈姆雷特本想趁机报仇而又最终放弃,这期间他的各种想法无疑暴露了莎士比亚在充分的人文自由主义和传统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徘徊心态。哈姆雷特在听到他的亡父灵魂的告诫,得知他的叔叔、现国王克劳狄斯是杀父凶手之后,并没有向任何人透漏相关信息,只是自己一直暗中谋划如何复仇,甚至为此而一度装疯卖傻。这样一个沉重的负担压在他的心头,以至于他一度彷徨,不知所措。后来他借“伶人进宫献戏”的机会安排了“捕鼠机”这样一桩“谋杀案”,一方面想借此揭露国王克劳狄斯“杀兄篡位”的犯罪内幕,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卸减心中的负担。莎翁在《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中安排了这样的悲剧,而且这悲剧与《哈姆雷特》悲剧本身的起因(即国王克劳狄斯杀兄篡位)如出一辙。一方面增强了剧本的悲剧效果,尤其是站在哈姆雷特的角度来看,自己早已知晓国王杀兄篡位真相,一心想要报仇,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个中感受还不能“为外人道也”,只能装疯卖傻。现在,他借伶人献戏的机会将这一真相公布于众,国王看了戏之后必然心中震惊而恐慌,而哈姆雷特要在仇人面前亲眼目睹一直萦绕在自己脑海中可怕景象,他该是多么的愤慨和悲痛欲绝啊。另一方面,哈姆雷特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宣布国王的滔天罪行,只能以演戏的委婉方式向众人揭露真相,这是他惧怕国王权威的表现,这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在当时热烈追求、提倡人文主义,但他作为一个文人,不能像伏尔泰、卢梭那样不顾一切地猛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而只能以一种委婉的态度对其表示愤慨和不满。

其次,这段戏中戏推动甚至直接辖制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演变。

“贡扎果之死”可以被看作是剧情发展环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 由于哈姆雷特只是得到父亲亡灵的告示,尚未证实叔父的罪行,所以他游移不定、消极沮丧,甚至一度陷入“生存还是毁灭”的严重精神危机;而“戏中戏”之后, 他通过好友的监视,从国王克劳狄斯的表情中得知事实的真相,其颓废、低靡的心态一改为抖擞精神、激情澎湃,复仇的决心坚定不移。所考虑的中心问题,由原来的“向谁复仇”变为“如何复仇”,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和途径、何时行动等。同时,国王也意识到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事实真相,也一心想把哈姆雷特驱逐甚至置其于死地。双方的矛盾就此摊牌并进一步加剧了,在这场“戏中戏”上演之后,双方的较量便真正开始了,也向观众暗示——一场真正的悲剧就要发生了。

此外,这段戏中戏在构造整个剧本的完整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体现悲剧的丰富感。

西方戏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舞台艺术和戏剧理论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在戏剧写作上,却一直没有很大的创新,许多剧作家一直沿袭着单线索叙事的传统。而我们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却频频领略到了他多线索叙事的成功力作。《哈姆雷特》正是这批作品中的一个典型,在《贡扎果之死》上演之前,剧本沿着两条平行的主线前进,一条是哈姆雷特一心想要报仇并一度犹豫彷徨,装疯卖傻;另一条是国王、王后及大臣对哈姆雷特反常行为的种种猜测及试验。在戏中戏上演之后,真相大白,剧本的两条主线也合流了,国王与哈姆雷特之间的斗争成了唯一的线索。

格非在《小说叙事研究》一书中曾写道,“现代小说也许不依赖故事的流畅和完整性来统一自身,而是依赖于内在意识和感觉的和谐统一”②,我想这同样适用于戏剧。要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看这部剧,剧本开始以守卫士兵发现先王灵魂,接着哈姆雷特听到父亲亡灵的告诫,要决心复仇,这些情节非常引人入胜。后来写哈姆雷特一直在思考如何报仇并一度装疯卖傻的情节,观众势必很想知道哈姆雷特到底是怎样揭露国王的罪行并为父亲报仇的。在这时,莎翁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戏中戏”,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回答了观众心中的疑问,这一安排使得整个剧本情节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情节似乎有些突兀,但它顺应了观众的心境和情绪的发展,给人以流畅自如的感觉,同时也使整个剧本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充实。

最后,这段戏中戏沟通了人物关系。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出“戏中戏”沟通了戏中人物和观戏人的关系,具体说就是《贡扎果之死》中的凶手和国王克劳狄斯的关系。“戏中戏”再现了克劳狄斯杀兄篡位的场景,直接影射了国王克劳狄斯的罪行,让他在“戏中戏”中发现了曾经犯罪的自己。另一方面,“戏中戏”沟通了观戏人之间的关系,这和沟通了剧本的两条主线是一致的。先前,哈姆雷特、他的朋友、国王、王后及众臣在未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是“各自为政”的,但在《贡扎果之死》上演之后,众人意识到事实的真相,因此所有人都被纳入到哈姆雷特与过往的斗争这一事件当中,他们或站在哈姆雷特一边,或听从国王的差遣,总之,每个人在这一事件中有了各自明确的位置和任务,及他们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了这场斗争当中。

总之,标志着沙士比亚创作最高成就的《哈姆雷特》因为“戏中戏”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哈姆雷特》真正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一朵最灿烂的奇葩!

参考文献:

①彭建华,刑莉君.《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戏中戏和卞之琳的诗译》,《戏剧研讨》,2010年第9期。

②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通联: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猜你喜欢

克劳狄戏中戏莎翁
“戏中戏” 里的爱情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浅析《无事生非》的戏剧情境设置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
“复影”式的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影子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