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2013-08-15景笑凡沈阳大学中文系沈阳110044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
关键词:王权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景笑凡[沈阳大学中文系, 沈阳 110044]

常言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文也来说一说莎士比亚,谈一谈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

本文首先从政治体制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本文认为《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是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然后进一步评析了《哈姆莱特》主题思想的历史意义,即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预言性。

一、《哈姆莱特》主题思想——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剧本《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是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这个主题思想内涵是通过该剧的哪段情节表达出来的呢?是在第5幕第2场即故事的大结局——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的情节里。

五幕剧本《哈姆莱特》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讲述的是王权争夺的斗争故事。王子哈姆莱特本该是王位的直接继承人,但却被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弑君(兄)篡位,王子哈姆莱特因此实施复仇夺权行动,双方展开了激烈斗争。且看《哈姆莱特》的整个剧情所展示的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过程。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的开端(第1幕第1-5场)——父王鬼魂向哈姆莱特诉说了自己被弟弟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决定替父报仇夺回王权。阴森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王宫,老王神秘地死去,其弟克劳狄斯登基为王,并娶了他的嫂子为王后。新王克劳狄斯日夜在宫廷寻欢作乐。邻国挪威乘机举兵欲要侵犯丹麦。一时种种不祥征兆纷纷出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年轻的哈姆莱特是已故丹麦国王的儿子,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此时回国奔丧。父亲突然死去,母亲又迅即改嫁,他极度悲伤。在一个阴森恐怖、刺骨寒风的夜晚,城堡露台上,出现了父亲的鬼魂。鬼魂向哈姆莱特诉说了自己被害的经过,一天午睡时,其弟克劳狄斯把毒药灌入他的耳朵,夺走了他的生命。他要哈姆莱特替他报仇。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发展的第1阶段(第2幕第1-2场)——哈姆莱特装疯。从此,复仇一事萦回着哈姆莱特的脑海,在那颠倒混乱的时代,他将“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①于是他索性装疯。克劳狄斯老奸巨猾,心怀鬼胎,多次派人去刺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其实,哈姆莱特没有疯,只因为见了父魂,使他看到了人世险恶,不肯轻信,但要报仇,又觉得孤单势薄。忍受与反抗,生存与毁灭,报仇与恐惧,使他内心总处于不安之中。于是他索性装疯卖傻,但他一定要设法验证鬼魂的话。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发展的第2阶段(第3幕第2场)——哈姆莱特导演了一出戏用来验证鬼魂的话。一个戏班子要在宫廷演戏献艺。哈姆莱特安排他们上演《贡扎古之死》,他特地编进一段戏: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杀了他,夺走了王位和王后。看戏的克劳狄斯大惊失色,匆匆离场。哈姆莱特因此验证了鬼魂的话。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发展的第3阶段(第3幕第4场)——哈姆莱特准备杀死克劳狄斯,却错杀了首相波洛涅斯。当天晚上,哈姆莱特来到母亲的卧室,感觉帐后有人,他误认为是克劳狄斯,一剑刺去,刺死的却是首相波洛涅斯。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发展的第4阶段(第4幕第3场)——哈姆莱特出国避凶。借着首相被刺死,克劳狄斯说首相儿子要来报仇,让王子哈姆莱特去英国避凶。克劳狄斯想趁机借英王之手杀死王子哈姆莱特。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发展的第5阶段(第5幕第2场)——王子哈姆莱特在出国途中决定返回丹麦刺杀克劳狄斯。出国途中,王子哈姆莱特拆了信,知道了克劳狄斯想趁机借英王之手处死自己的真相,激怒了哈姆莱特,于是决定返回丹麦刺杀克劳狄斯。

王权争夺斗争故事的高潮、结局(第5幕第2场)——首相儿子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决斗,结局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首相儿子雷欧提斯归来,要为父亲报仇。克劳狄斯又乘机借雷欧提斯之手杀死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哈姆莱特决斗。哈姆莱特接受挑战。第一回合中,哈姆莱特击中对方一剑,克劳狄斯斟上一杯酒,以示祝贺。但哈姆莱特急于决斗,没有喝这杯被克劳狄斯下了毒的酒。第二回合哈姆莱特又获胜,王后高兴地替哈姆莱特把这杯毒酒一饮而尽。前两回合中雷欧提斯深知手中毒剑厉害,不愿刺向哈姆莱特身上,克劳狄斯用激将法煽动他。最终雷欧提斯击中了哈姆莱特。双方夺去各自的剑,哈姆莱特用夺来的毒剑刺中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奄奄一息,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猛地举起手中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结局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从政治体制层面解析剧本《哈姆莱特》,本文认为该剧反映的是,在中世纪英国和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大背景下,王宫内部两股封建势力争夺王权的斗争,并通过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的大结局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背景下,判断事物是非、善恶的主要标准是王法。依据王法评判,克劳狄斯是封建暴君的典型形象,他代表着邪恶的封建势力。因为他违反封建君王世袭法甚至泯灭天良弑君(兄)篡位;霸占嫂嫂。克劳狄斯乱伦奸淫、诡诈阴险、卑鄙无耻,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贼。在克劳狄斯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里荒淫无度、阴谋成风,互相倾轧。在宫墙之外,民怨鼎沸,群情激愤,人民群众对克劳狄斯的统治的不满情绪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由此可见,克劳狄斯统治的时代,是一个万恶的时代。邪恶嚣张横行而正义却向罪恶乞恕。正如哈姆莱特所言:“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②

依据封建君王世袭法,哈姆莱特是王子,是合法的王权继承人,“如果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③由此可见,哈姆莱特是封建贤君的典型形象。他代表着正义的封建势力。从整个剧情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把复仇夺回权位同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联系在一起了,他立志匡正时弊,重整乾坤,与克劳狄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但《哈姆莱特》结尾安排的却是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同归于尽的大结局,其中寓意显然是:暴君与贤君都应该灭亡。因为无论是暴君统治的社会,还是贤君统治的社会,其政体性质并没有改变——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假设哈姆莱特没死,他取代克劳狄斯当上国王,那也是在封建君王世袭制度下当上的国王,是依据封建王法评判的代表正义的封建势力。因此假设哈姆莱特取代克劳狄斯统治国家,也并没有给国家的政体性质带来改变,哈姆莱特时代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贤君或暴君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象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随着封建君王的消亡而灭亡。显然剧本《哈姆莱特》通过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的王权争夺的结果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该剧本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展演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葬礼。

二、《哈姆莱特》主题思想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预言性

剧本《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年,40年后的1640年英国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49年把代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英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推翻了持续820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829年的威塞克斯王朝的埃格伯特国王,到1649年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持续了82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查理一世派兵镇压议会,挑起内战。1642-1649年内战期间,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溃王党军。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因此说,剧本《哈姆莱特》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预言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不愧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欧洲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作家的创作更为自觉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就是一个例证。该作品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这样的反封建意识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它成为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的先导。

①②③ 王宁主编:《莎士比亚悲剧集·哈姆莱特》,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第26页,第114页。(引自剧本《哈姆莱特》第1幕第5场、第1幕第5场、第5幕第2场。)

[1]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6(2).

[2]吴舜立.佛道之语与《哈姆莱特》的悲剧主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3]从丛.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作者/译者:蒋孟引.英国历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王权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真实或想象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从中世纪欧洲文明到近现代西方权力制衡体系